第411章 美女你家有人影(第3页)
“接下来呢?”
“我想去一趟东北。”他说,“有个案子让我睡不着觉。去年冬天,齐齐哈尔一名初中生在雪地中冻死,身上只裹着单薄校服。警方认定为离家出走意外身亡。但尸检报告显示,他胃里全是纸屑??法医分析,那是他把自己写的日记一点点吞下去的结果。”
“我们查到,他曾多次拨打当地青少年热线,每次都只听见忙音。最后一次通话记录显示,他等了四十一分钟,最终挂断。”
李念呼吸一滞。
“他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能为下一个他做点什么。”
“所以我要在那里建一座‘冰封之声’纪念馆。”阿木眼神坚定,“用透明树脂封存一千封未曾寄出的信,挂在零下三十度的森林里。每一封信都会连接一个温度感应音箱??当有人靠近,体温会让树脂微微融化,释放出里面的录音。”
“主题就叫:‘别让寒冷封住了你的声音’。”
李念看着他,忽然笑了。
“你知道吗?当年我创办‘声音邮局’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变成一场自我感动的表演。可现在我才明白,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听见而活下来,这一切就有意义。”
阿木也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
“就像你说的,有些重逢值得跨越山海去兑现。而有些声音,哪怕埋在雪里、吞进肚里、锁在心里,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挖出来,大声念一遍。”
几天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如期召开。
李念作为《全球情感表达权倡议书》起草代表登台发言。全场寂静中,她没有念稿,而是举起一枚小小的木质U盘。
“这里面,存着三百二十七个孩子的录音。他们来自阿富汗、乌克兰、苏丹、委内瑞拉……有的在战火中失去亲人,有的因贫困被迫辍学,有的因为性别、残疾、性取向遭受排斥。但他们共同做了一件事??拿起录音笔,说出了‘我是谁’。”
她插入U盘,按下播放。
第一个声音是个八岁叙利亚女孩,用颤抖的阿拉伯语说:
>“我梦见妈妈回来了。她说对不起,没能把我带走。我说没关系,我会替你记住春天的样子。”
第二个是乌克兰男孩,背景有空袭警报:
>“我藏在地下室写作业。老师说战争结束后要检查。可我只想知道,如果我死了,会不会有人读我的作文?”
第三个是中国留守儿童,普通话夹杂方言:
>“爷爷说我妈跑了。可我知道她是去医院打工了。我想告诉她,今年油菜花开得特别好,像她以前裙子的颜色。”
一段接一段,三百二十七种语言,三百二十七颗心。
会场有人掩面哭泣,有人起身鼓掌,有人默默掏出笔记本记下每一句话。
最终,提案以19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获得通过。
《全球情感表达权倡议书》正式确立三项基本原则:
一、每个人都有权利以安全、匿名、无障碍的方式表达情感;
二、教育机构应设立定期“非评判性倾听时间”;
三、政府须保障弱势群体获取心理支持的基本渠道。
散会后,记者追问李念:“您认为这项人权能真正落地吗?”
她望向窗外,春阳正好。
“十年前,没人相信‘上网自由’能成为基本权利。二十年前,‘同性恋非罪化’被视为异想天开。改变从来都不是一夜发生的。但它始于有人愿意先说出来。”
回到贵阳那晚,她打开家中保险柜,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历年收到的恐吓信、匿名举报、嘲讽邮件。最底下压着一封手写信,字迹潦草,正是编号【R-001】的原件。
她点燃蜡烛,将信纸一角凑近火焰。
火苗舔舐纸面,黑烟升腾,字迹逐一消失。
但她没有烧完。
在最后一行“你们这些伪善者终将失败”被吞噬前,她熄灭了火,将残片放入新制作的展览框中。旁边配文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