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与老黄(第2页)
老黄用破毡帽沿底下那双爬满了红丝的眼瞅着我发愣。
“七少爷,我是光棍儿。光棍儿!”
什么叫光棍儿呢?他说:“就是没娶老婆。”
可是,看见了他嘴巴上的胡髭硬挺挺的,我推了他一下,问:“你干么不娶呢?”
他噗嗤笑了,象是用这笑掩盖一个秘密。
“盼着吧,盼着七少爷娶一位天仙儿,我给您当听差去。”他把话折到我身上来了。
“你自个儿干么不娶呢?”我偏问。
“我?”那么个奔四十的人会给这句话羞得低下头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他脑袋上那块疤直发亮,左手揉着襟纽。
“七少爷,”他用鞋子蹬了蹬阶石,“拿什么养活人啊!”7
7对话
这番对话可以说是“我”和老黄的关系由紧到松的一个转折。一个天真地问,一个认真地答,将“我”的单纯和老黄的憨厚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后来他摘下帽子,蹲在台阶上,趁着头颅上冒的那片热雾,一点点儿地告诉我:他怎么给我爹在衙门里当卫兵,怎么跟着他打过库伦,怎么还替我爹挨过一刺刀。
听完这话,我想了想,这么个英雄真值个媳妇儿。就一直奔到上房去,求妈给老黄找一个媳妇儿。
“找他也不肯要!”妈冷冷地说。“爹爹有差使的时候就想把一个丫头给他,他一定不要。后来,索性一气走了,走了一年多。”
“他干么不要呢?”我撒娇地问。
“他家里有老娘。”妈说,“他小时人家看他的手心纹,说他:‘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儿不要妈。’所以他不敢娶媳妇。——瞧,他多孝顺。你呢!”8
8对话
以“我”和母亲的这段对话交代了老黄没有娶妻的缘由,与前文“我”和老黄的对话形成照应,从侧面写出了老黄的孝。
从此,我不再折磨这死心眼的孝子了,而且常由袋子里抓给他一把糖果。这使得他感激得直哆嗦。可是过了三四天,去摸他的袋子,那些糖果还热热地卧在那里。敢情他想积起来带给他老娘吃呢!9
9正面描写
积攒糖果给自己的娘,以老黄的具体行为表现他对娘的孝。
春来了。学伴儿都放起风筝来。
下了学,我拖着花子,老黄背着我的七尺大沙雁,到巷子前面那空场子上去放。我捏着沙雁背后竹条做的脊骨,他握住那线桄子。把线理好了之后,他就说:“七少爷,举去吧!”我就撒腿向着场子两头没有树的地方跑去。花子象是大家都在陪它玩似地随着线蹿,高兴地咬着我的脚跟。10
10状物
“随着线蹿”“咬着我的脚跟”,鲜活地刻画出花子此时的开心,为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此外,放风筝也要带着花子,可见花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及至老黄嚷:“得了!”我就停下脚步。一松手,连花子也会仰起头来:握在我手里的沙雁就飘到碧空去了。
等风筝在空中找到了平衡,他就把桄子塞在我手里,说:“七少爷,您放吧!”
真好呢!蔚蓝的天空,纵横画了几条细线,各飘着眨眼的龙睛鱼呀,或蜿蜒的蜈蚣,偶尔还可听到铮铮的弦声。可是我的沙雁总出人一头,它展着肥阔的双翼,向上高举,雄踞在天空。11
11场面描写
作者在这里生动地刻画了天空上的各种各样的风筝,渲染了热闹的场景。而对“我”的沙雁的详细描写,也突出了“我”此时得意而欢乐的心情。
老黄并不闲着哪。他张大了嘴,盯着天上的沙雁,招呼道:“七少爷,该撒线了!”我便把顶在桄头的二指松开,线嗒嗒嗒如流水般地滑出,沙雁也就愈退愈远,且渐渐地低落下来。直到老黄说声:“得!七少爷。”我方止住,沙雁也才向上升起。一下他用笨头布鞋在地上踢了踢,说:“七少爷,风变方向了。”我就牵了线,听凭他的指挥。
晚间,老黄出主意把桄子隔墙扔进院来,由底下系上个红纸灯笼。这个点了蜡烛的灯笼就乘着希望的风,升到天空。那一点点红光,寄托了一家人的欢欣。12直到妈在佛前烧了晚香,催了几次,才把这沙雁召了回来。——是的,任它飞得多远,多高,我手一动,就会又把它召回来。它还是那么憨笑着。我也就带着这个笑容,钻进被筒去。
12渲染气氛
作者以写意式的手法描绘出“我”在晚上放风筝的情景。“希望的风”“寄托了一家人的欢欣”的用笔富有一种情绪之美,蕴含了“我”此时的快乐心情,将全文的欢喜达到一个顶点。
春深了。爹爹在家闲腻了,快要坐火车出京运动差使去时,严厉地对我说:这些日子外面正嚷着闹疯狗呢,可不准再放风筝了。13就借这个题目喊老黄把我那只沙雁给扔到堆房里去了,并嘱咐他,此后不准随便带我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