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5章 碗量肥浓 案例传村(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林辰刚把上一章的“配药考核成绩”整理进基层档案,多村的新反馈就顺着微信传了过来。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视频:艾草叶上布满褐色小斑,有的叶子卷成筒,“按之前的法子喷了豆壳叶面肥,没两天就烧叶了,俺们没秤没量杯,兑水全凭感觉,有的兑少了太浓,有的兑多了没效”;溪头村李书记附了本皱巴巴的案例本,上面只写着“张奶奶三症好转”,没记用药量和天数,“徒弟们想参考其他村的案例,翻半天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咋做到的,学不会”;邻村的小虎更急,发了段ai截图:“昨天传的配药考核,今天还没反馈,不知道错在哪,徒弟们等着改呢,再拖就忘了当时咋配的了。”林辰指尖划过“烧叶”“案例空”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基层的“实操痛点”总绕不开“没工具”“记不住”,得用村里现成的东西把方案补全。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多村喷叶面肥烧了叶,是浓度没控制好;村里只有粗瓷碗,能不能用碗定兑水比例?比如‘1碗熟豆壳水兑几碗清水’,这样不用量杯也准。”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熟豆壳水浓,按‘1碗肥兑5碗清水’的比例,用村里的粗瓷碗量,一碗一碗兑,晃匀了再喷,叶面上挂小水珠不滴就行,不会烧叶;我这就带碗和肥去青山村,现场教兑水,顺便看看烧叶的苗能不能救。”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空白的案例本皱眉:“徒弟们记案例太简单,得做‘图文案例手册’,每村选3个典型案例,按‘主症+照片+用量+天数’排版,比如‘主症失眠’下面贴老人用药前的倦容照、用药后的笑脸照,再写‘枣仁半碗底,用5天’,不用多写字,看照片就懂。”“再按主症分类,贴在村委会墙上。”林辰补充道,“比如‘失眠’贴绿页,‘心慌’贴黄页,徒弟们忘了就去看,比翻本子方便,新徒弟来学也有参照。”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ai加‘实时反馈’——徒弟上传考核照片,系统10秒内出结果,标‘对错’,错了还会指出来,比如‘枣仁多了半指,下次少抓点’;还加了‘案例搜索’,输入‘失眠+心慌’,就能调出所有村的类似案例,连照片带用量都有,不用再挨个问。”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调试反馈界面:“我还加了‘纠错小视频’,比如量错了,就弹小石头教‘半碗底’的视频,比文字提示更直观,徒弟们一看就知道咋改。”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烧叶的艾草旁,手里捏着卷边的叶子,叹气:“这叶一烧,煮茶的量就少了,有的苗看着都快死了,急得老人们直转圈。”李教授从布袋里掏出粗瓷碗和熟豆壳肥,现场兑:“先舀1碗肥,再兑5碗清水,一碗一碗数着加,别多别少,晃匀了看——叶面上喷了挂小水珠,不往下滴,就是正好的浓度,不会烧叶;已经烧的苗,喷点清水冲一冲,再按对的浓度喷,3天就能缓过来。”村民们赶紧找来碗和水桶,王奶奶边兑边数:“1碗肥、1碗水、2碗水……5碗水,晃匀了。”她对着烧叶的苗轻轻喷,水珠挂在叶上不滴,笑着说:“这样兑准没错,再也不怕烧叶了!”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和各村徒弟一起做“图文案例手册”。溪头村的徒弟拿来张奶奶的照片,用药前的照片里,张奶奶眼窝深陷,用药5天后的照片里,她正笑着晒草药;张主任在旁边写“主症失眠,枣仁半碗底,5天好转”,再贴在绿页上。小虎也贴了李爷爷的案例:“主症心慌,柏仁半碗底,3天不慌了”,黄页上很快贴满了照片。“贴在村委会墙上,谁忘了就来看。”张主任拍了拍手,“下次跨村交流,咱们还能补新案例,越积越多,徒弟们学起来也有底气。”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徒弟们演示ai的“实时反馈”。小虎上传了“枣仁半碗底”的照片,10秒后系统弹出“对!用量正好,继续保持”;另一个徒弟上传的枣仁多了点,系统立刻标“错!枣仁多了半指,看视频学‘半碗底’”,还弹了小石头的教学视频。“这下不用等了!传完就知道对不对,错了马上改,记的牢。”小虎兴奋地说,又传了次正确的,系统标了“优秀”,他赶紧拿给其他徒弟看。晒场角落,林辰组织“案例交流会”。各村徒弟围着墙上的手册,溪头村的讲张奶奶的三症调理,青山村的讲烧叶苗的救治,邻村的讲心慌案例的用量调整,有的还掏出手机拍照片,说回去补到自己村的手册上。,!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艾草田里,村民们按对的浓度喷着叶面肥,烧叶的苗已经喷了清水,有的开始冒新绿;村委会墙上的案例手册贴得满满当当,徒弟们还在补新的便签;赵天宇的平板里,实时反馈已经处理了30多条考核,大多是“对”或“已纠错”;张奶奶特意来送煮好的枣仁茶,说喝了5天,睡得越来越香。赵村长捧着喷完肥的艾草叶,笑着说:“这下肥也兑准了,案例也能学了,考核错了还能马上改,冬储的草药够了,老人们的病也有谱了,再也不用瞎着急了。”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兑水笔记”,上面画着粗瓷碗,写着“1肥5水,喷不滴”。“以前总觉得‘配浓度’得靠量杯,现在才知道,村里的粗瓷碗就是最好的‘量具’——基层需要的不是精准到毫升,是‘一碗一碗数,喷了不滴’的实在法子。”张主任翻着墙上案例手册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有徒弟的签名:“医学的‘传承’,不是靠死记硬背,是靠一张张贴在墙上的案例,是老人们从倦容到笑脸的变化,徒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真能学会。”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实时反馈数据感慨:“以前做ai,总想着‘精准分析’,现在才明白,‘快’和‘直观’更重要——10秒出结果,错了弹视频,比等半天再给报告管用,基层需要的就是这样‘不耽误事’的创新。”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那只用来兑肥的粗瓷碗,碗沿还留着豆壳肥的淡香。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创新与实用结合”——原来真正的“结合”,不是用量杯兑肥,是用粗瓷碗一碗碗数;不是写厚厚的案例书,是贴满照片的墙;不是慢半拍的分析,是10秒就来的反馈;是让李教授的碗量准了浓度,张主任的照片记牢了经验,赵天宇的系统追上了基层的急。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青山村发了喷肥后冒新绿的艾草视频,叶子上的水珠亮晶晶;溪头村发了村委会墙上的案例手册照片,配文“徒弟们天天来学,都能独立配药了”;邻村的徒弟发了ai实时反馈的截图,标注“传完就知道对,再也不用等”——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踏实。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基层之旅”,早已不是“方案推广”那么简单——是李教授的粗瓷碗、张主任的案例墙、赵天宇的实时反馈,是村民们救活的苗、老人们舒展的眉、徒弟们熟练的手,一起把“神农医道”的“实用”与“仁心”,融在了每一碗兑准的肥水里,每一张贴满的照片里,每一次及时的反馈里。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艾草叶上不滴的水珠;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墙上贴满的、带着笑脸的案例照片。”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这,才是医学竞赛“巅峰对决”真正的归宿,是神农传承最鲜活的模样。:()太极医道传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