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麦田里的谈话(第2页)
“应该是的。”大队长不在,陪同的乡干部只好上前回道。“您看—麦茬里续种了玉米,苗都出来了。”
红爷爷弯下身子,细细打量一番。
“嗯,看样子种下来没有半个月,是等著雨水才种的吧?”
乡干部连忙回道:“五月份旱了一阵子,他们就没敢种—-直到上月底的一场大雨,这才把玉米种下。”
红爷爷抬头看向了远方,那里是水电站的方向。从水电站出来的河水,沿著河道一路弯折的经过了秦家庄。
“还是要把水利工程做下去的。”他缓缓说道。“只有把河水引到了田间地头,才能改变老百姓看天种地、看天吃饭的窘境。”
一行人沿著田埂,继续向前走去。当到了一处正在收割的麦田时,红爷爷停下了脚步。
“这亩地能收多少?”他边说著话,边捡了一把麦穗放在手心里。
“这个———几百斤应该是有的。”
红爷爷不满的看了他一眼:“做工作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能一直说应该呢?你们是基层工作者,要与群眾紧密联繫在一起,打成一片。”
“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听到红爷爷的这番话,乡干部涨红了脸,汕汕的说不出话来。
这时,打人群中传来了大队长的声音。
“领导(只能用这个词,见谅),这亩地去年收了三百来斤麦子。今年追了次尿素,灌浆时又挑了几天的水,收好后五六百斤还是有的。”
一旁有人小声介绍道:“这是秦家庄的大队长。
“你这工作,做的就很扎实嘍!”红爷爷终於露出了笑容。“去年,你们村用了尿素的玉米,收成就翻了一番。今年的小麦,一定不会差了去。”
大队长激动的说道:“您说的是。我们在对小麦追肥后,又按照乡里的指导,每亩地都挑了几天的水。您瞧瞧这麦穗,又大又饱满。”
说看话的功夫,大队长拿出几个麦穗,放在手掌上用力的搓了一阵。片刻后,他摊开手掌,轻轻一吹一一麦壳飞落,几十粒饱满的麦粒赫然出现在手上。
红爷爷接过大队长递来的麦粒,感受著手心里的沉甸甸,开心的笑了起来。
“小林,你们也过来看看。”红爷爷对旁边的警卫员喊道。“这么大的麦粒,没见过吧?”
“这比我们老家的上等田都要好了。”小林感慨道。
远处,金黄色的麦田在阳光下闪耀著光辉。麦穗隨风轻轻摆动,如波浪一般起伏,温柔地拂过人的脸。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麦田上,金黄色的光芒在每一颗麦穗之间跳跃,仿佛诉说著收穫的喜悦。
日头渐高,田地里的温度也热了几分。红爷爷不顾面颊上的汗珠,仍是兴致颇高的走在由间地头。不时有收麦的农人认出了他,兴奋得挥舞看手中的小麦;红爷爷便同样挥舞著手里的麦穗,热切的回应过去。
接著,麦田里的人群如同波浪一般欢欣鼓舞的喊出了口號。
这般动静,秦淮茹和郝仁自是看到了。眼瞅著自己媳妇儿那副激动的模样,郝仁连忙放下镰刀跑了过来。七个月的身子,可得小心注意著。
“领导,那边好像是製药厂的郝同志。”小林轻轻说了句。
“哦?是嘛———那咱们过去看看。”
於是,在秦家庄的田间地头上,郝仁再一次见到了红爷爷。
未等郝仁说话,红爷爷先开口打趣道:“你倒是一位多面手。”
“这不赶上周末了嘛,就过来帮忙收麦子了。”这一刻,郝仁仿若是一名三好学生那般,规规矩矩的站直了身子。
不顾旁人的惊讶,红爷爷继续说道:“不错,这才是布尔什维克式的新工农。”
听著耳边的这句“布尔什维克式的新工农”,秦淮茹的表情很精彩。这不是她和郝仁在婚礼上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