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8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原本散朝后他欲归家小酌,却被小德子拦住,言明圣上召见。同被传唤的还有荀彧、贾诩、曹操与刘备。众人聚在一处,仍在议论此番征讨东瀛之事。圣上韬略非凡,曹操对刘备感叹,历来对外征战皆是劳师动众,纵使凯旋亦所获有限。此番东征,未料竟能斩获颇丰。这二人日后分别开创魏蜀基业,自是见识非凡。自古邦交战事多属赔本买卖,故每逢战端,朝野多主避战。正说话间,小德子含笑出迎:诸位大人,圣上等候多时了。殿内,刘苍正凝视案前图卷。待群臣至,挥手示意近前。陛下,此乃何地舆图?郭嘉端详着陌生的疆域。余众亦凑近观察,暗自揣测图中所在。此乃琉球群岛全图,诸位细观。刘苍将舆图传阅众人。群臣观摩后皆露疑色,不解圣意。臣等愚鲁,请陛下明示。天子会意,知突兀展示地图确难领会,遂解释道:此岛幅员辽阔,地势险要,可惜尚未开化,岛上仅有土着聚居。今日示此图,意在开发此岛。郭嘉眸光骤亮:莫非此琉球群岛与东瀛相邻?刘苍赞许颔首:正是。此岛乃连接东瀛与中原之枢纽,开发后可作中转要冲,于军政皆具重大价值。“召诸位前来,是为商议琉球开发之事。”刘苍心中已有定见——刘备与曹操皆具雄才,军政皆通,正是合适人选。二人对视一眼,各自沉思。侍者奉茶时,刘苍并未催促。“臣愿往。”曹操与刘备同时。刘苍笑道:“朕自当资以支持。彼处多山林瘴气,太医院可随行。”他暗自权衡:曹操独往无碍;若遣刘备,关张二人必请同往。三兄弟齐离中原,纵使大汉国势鼎盛,亦难保无虞——刘备隐忍多年,其志难测。相较之下,曹操更为稳妥。“便由孟德赴任。”刘苍决断道。曹操当即领命,刘备眼底阴翳一闪而逝。他心知肚明:三兄弟若同赴海外,朝堂必然生疑。虽明了此理,失落之情仍萦绕心头。(刘苍对刘备的安排确实感到棘手。作为一国之君的开创者,刘备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如此,刘苍仍让他担任尚书一职。但若派其远赴琉球,关羽、张飞必然会追随兄长。历史上关羽曾为寻刘备不惜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前车之鉴让刘苍最终选择了曹操。次日朝堂上,曹操持着新任琉球总督的诏书,率部从洛阳扬帆启程。刘备眼中闪过的失落,刘苍心知肚明却未置一词——随着殖民体系的推进,将来必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这位枭雄。退朝后,刘苍命典韦准备微服出巡。望着日渐繁华的洛阳城,他不禁感慨:这座正在扩建的国都,终将成为举世无双的天下一城。街巷间,手持《大汉新闻报》的百姓们热议着国事,身后典韦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如铜铃般的双目时刻巡视四周。洛阳街头人流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典韦神色警惕地跟在刘苍身后,目光不断扫视着四周。典韦,不必如此紧张。刘苍轻笑道,天下太平已久,不会有人敢在此生事。典韦搔了搔头,仍保持着戒备姿态。他恨不得调来军队将整条街都封锁起来,却又想到若是清空了街道,主公还如何体察民情。况且刘苍本身武艺超群,在特殊助力下,放眼天下难逢敌手。街道两旁摊贩林立,葫芦、甜糕、拨浪鼓等叫卖声此起彼伏。来往行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一派盛世景象。刘苍看着眼前繁华有序的街市,心中颇为满意。自定都洛阳以来,刘苍便推行严格的市政管理制度。他引入了后世的城市管理理念:行人靠右行走避免拥堵,设置专职城管维持秩序。这些创新举措起初就获得朝臣一致认可,实施后更显成效。如今的洛阳已成为文明、繁荣、有序的超级都城,令来访的异族使节流连忘返。典韦,去酒楼坐坐。逛了片刻,刘苍提议道。此时两位文士正在讨论:洛阳的市场管理确实井然有序。摊贩按规定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经营,既不扰民又方便交易。[商业场所主要分为流动摊位与固定店铺两种形态。流动商贩与固定商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规范有序的繁荣市场。为了便于管理,刘苍还下令将市场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区域:蔬菜瓜果区、服饰交易区等,基本遵循衣食住行的分类原则。这种科学规划使洛阳这座国际大都市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行走在繁华街道上,刘苍很快注意到一家生意兴隆的酒楼。门前人来人往,显示着极佳的经营状况。店小二见到客人立即热情相迎,将刘苍一行引至相对清净的二楼雅座。值得一提的是,刘苍曾颁布禁令:皇城周边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宫墙。这项安全措施后来成为历代王朝沿袭的惯例,任何可能窥探宫禁的建筑都被严格限制。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二楼环境幽雅,客人们交谈时都自觉压低声音。刘苍点完酒菜后,示意过度戒备的典韦放松:私下场合不必如此紧张。典韦这才憨笑着安排护卫就座。当特色菜肴上桌后,刘苍先尝了块油亮的红烧肉,露出满意的神情。值得一提的是,在崛起过程中,刘苍通过系统获得了诸多奖励,其中就包括丰富多样的烹饪技法,极大地提升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刘苍即位后,立即将各式菜肴的烹饪方法诏告天下,使得民间饮食种类大为丰富。在此之前,汉朝的烹调方式以炖煮为主,炒制等技艺尚不普及,这让刘苍的日常膳食颇为乏味。所幸他随身携带的进度条系统能通过完成任务解锁各类食谱,这才改善了饮食状况。正当刘苍品尝佳肴时,耳畔忽然传来细微响动。他搁下竹筷,循声望向酒楼角落。只见几名文士打扮的男子正在低声交谈,其中一人正说道:诸位且看,自朝廷取得石见银山,又委任曹公为琉球总督,是否意味着我朝将加强对海疆的经略?同桌的另一位文士却持不同见解:征讨东瀛本是因其劫掠我朝船队,至于曹公的任命,或许只为更好地管辖新辟疆土。若说大规模开发海域,恐怕为时尚早。先前发言的文士闻言略显失望,蘸取茶水在案几上勾画起来:请试观之——若将济州、琉球与东瀛新领连成一线,可看出何等玄机?这恕在下愚钝,实在看不出其中关联。同伴盯着水痕满脸困惑。(前段至此,后接这位名叫姜维的文士暗自叹息。他这位同窗司马孚虽才学出众,却对军政要务毫无兴趣。伯达兄,姜维苦笑道,早知你对此类话题兴致缺缺,不如我来为你剖析其中深意。与司马孚不同,姜维素来热衷研究朝廷政令。自《大汉新闻报》创刊以来,他更是每期必读,对朝廷各项政策都要反复揣摩其中奥妙。校园里流传着一个绰号——小将军。刘苍登基称帝后,为更好培养和招揽人才,曾下令在洛阳周边试行新制,设立初、中、高学府,借鉴后世办学理念,结合汉代实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一举措令世家大族暗自愤懑。他们之所以能维系世家地位,全赖对知识的垄断。刘苍的改革无异于动摇其根基。然而面对权势正盛的,世家只能隐忍不发,不敢表露丝毫怨怼。刘苍并未急于全面压制世家,仅以试点名义在洛阳周边推行新政。待成效显着、大势已成,再逐步向外扩展。届时即便世家心怀不满,也无力公开反对。新式学堂吸引各地才俊纷至沓来,姜维便是其中之一。姜维,字伯约,原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本属曹魏中郎将,降于诸葛亮后深受倚重,继任蜀汉军事统帅,先后十一次北伐曹魏。蜀汉后仍密谋复国,最终事败身殒。在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之际,姜维独力支撑大局,虽败犹荣。姜维?莫非是那位姜维?刘苍的目光投向不远处餐桌,耳畔传来姜维与同窗的议论。听闻其对国家政策的精辟分析,不禁暗自赞叹:仅凭有限的信息便能洞悉大势,果然不凡。他转向正在用膳的典韦,低声嘱咐几句。典韦略显诧异地打量那桌二人,随即起身前往。二位,我家主人有请。典韦魁梧的身形带着行伍特有的肃杀之气,令姜维与同伴顿时拘谨起来。二人循着指引望向刘苍,姜维眼底闪过一丝惊艳。略作迟疑后,他整衣起身,随同窗一同赴约。他们毫无畏惧那些潜在的危险,只因刘苍登基称帝以来,大汉的国力与军力皆如旭日东升,势不可挡。如今圣武皇帝的威仪震慑四方,国内治安井然,无人担心自身安危。“来了,请坐。”见姜维二人到来,刘苍含笑抬手示意。“方才听闻二位高论,心中甚喜,故冒昧相邀,还望莫怪。”姜维与文士赶忙行礼:“不敢当。不知阁下如何称呼?”刘苍笑道:“在下刘仁。二位是?”“在下姜维,这位是同窗伯达。”姜维暗自思索“刘仁”之名,却未想起是哪家世家子弟,莫非是隐世家族?“不知刘兄唤我二人前来,有何指教?”他试探道。“不急。”刘苍从容命小二撤换新席。待酒菜齐备,方开口:“姜维,我对你方才所言颇感兴趣,特请二位共论。”572姜维论国策姜维与同窗对视一眼,谦逊道:“我二人不过是闲谈些粗浅之见,让刘兄见笑了。”刘苍摆手:“二位无需拘谨,但说无妨。”他看出二人隐有戒备。自他登基后,虽允百姓议政,却有一条铁律——可论得失,不可攻讦朝廷。初时有些愚妄之徒口无遮拦,借议政之名行谤君之实,这般狂徒,自然留不得。刘苍得知这些事后,从不会姑息纵容。任他什么大学士、什么文学家,在他看来都是妄图撼动大汉根基的野心家,统统缉拿归案依法严惩。说情?谁来都没用。起初收押了一批自视甚高的文人,待杀鸡儆猴后,剩下的人议论时即便心有怨怼,言辞间再不敢对大汉不敬。这也解释了为何姜维与同窗会面露警惕——两人暗自思忖方才的对谈,应当未曾暗讽朝廷才是。二位不必多虑。刘苍指尖轻叩茶盏,方才听你们论辩颇有见地,特请来讨教对当朝政令的见解。见对方神色缓和,姜维便延续先前的思路道:观朝廷近年布局,中原、琉球、东瀛殖民地三地若能连成一线,足见海疆谋划之深远。如今谁人不知海上贸易利市三倍?无论国库或私囊,皆可借此充盈。加之新式战船研制告成,更显朝廷经略海洋之决心。依维浅见,未来国策当以制海为要。:()三国:甄姬伴我统汉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