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习惯委屈的郑青桐(第1页)
转眼,为期半月的军训终于结束。
最后一天长途拉练回来,教室里,一群晒得黢黑的新生稀稀拉拉地坐着。
辅导员王老师宣布着最终的班干部人选。
“……经过这半个月的观察和同学们的匿名投票,我。。。
阳阳站在纪念馆门口,阳光斜照在碑林上,将七十四盏灯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影子蜿蜒如河,在雪地上流淌出一条光之径,仿佛通向某个尚未命名的远方。他望着队伍最前头那位非洲青年??皮肤黝黑,额头上用赭石画着一道古老的图腾纹路,手中捧着一面残破的鼓,鼓面裂痕纵横,却仍能听见风穿过缝隙时发出低沉的呜咽。
“这鼓曾属于我的高祖。”青年用带着法语腔调的中文说,“他在殖民军焚村那夜敲响它,召集族人逃入雨林。后来……只剩这面空鼓回来。”
阳阳蹲下身,指尖轻触鼓面。刹那间,一股微弱但清晰的震颤自鼓心传来,像是心跳,又像某种遥远的回声。他的太阳穴突地一跳,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火光冲天的村庄,女人抱着孩子奔逃,男人回头张望,手中紧握鼓槌。那鼓声不是求救,而是宣告??我们还在,我们的名字还在。
“它还记得。”阳阳低声说。
苏黎已架好便携式共振仪,屏幕上波形起伏不定。“鼓皮吸收了太多情绪记忆,”她皱眉,“如果强行解码,可能会引发局部记忆反噬……比如幻觉、失语,甚至短暂的身份错乱。”
“那就别‘强行’。”林小舟忽然开口。她从背包里取出外婆留下的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那段“引魂曲”的旋律缓缓流出,与鼓面的震颤产生奇妙共鸣。仪器上的波形瞬间平稳下来,转为柔和的绿色。
“你看,”她对苏黎微笑,“有些事不用科学也能完成。”
当天下午,归途小队召开第二次全球节点协调会。赵承志将新收集的遗物逐一编号登记,发现它们竟与现存七处信号源形成完美对应:非洲鼓对应撒哈拉“方舟?凤凰”,澳洲树皮画指向内陆儿童同化营遗址,南美青铜钥匙则锁着亚马逊祭司塔的地下密室……而每一件物品,都携带一段未被记录的名字流。
“这不是巧合。”周怀安调试着升级后的记忆读取仪,“这些遗物是‘守誓会’当年埋下的‘信标’,只有当主网络重启后,持有者才会被无形之力牵引至此。”
沈知秋站在窗边,目光落在那只泥鸟上??阳阳把它带回了纪念馆,摆在第七十三盏灯下。昨夜,有人看见它的影子动了,像展翅欲飞。
“问题来了。”她转身,声音冷峻,“我们已经激活两个节点,唤醒两千余名亡者之名。但根据《守誓纪》残卷记载,完整修复需要开启全部七台‘方舟原型机’,并完成‘七重献忆仪式’。每一次,都要付出一段记忆作为代价。”
“阳阳已经忘了一段。”林小舟咬唇,“下次呢?他会忘记谁?我?还是他自己?”
没人回答。
会议结束后的黄昏,阳阳独自登上昆仑山背坡。那里有一片无人踏足的冰崖,外公生前常说:“风最干净的地方,最适合听死人说话。”他点燃一盏求应灯,青鸾灯焰静静燃烧,映出他眼底的疲惫。
就在此时,耳边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
不是幻觉。
他猛地回头,只见雪地中浮现出一行脚印,细小、纤巧,属于女子。脚印一路延伸至崖边,尽头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灰布道袍,发髻高挽,腰间悬一把铜铃剑。
“素衣?”阳阳呼吸一滞。
身影未语,只轻轻抬手。铜铃轻响,一圈涟漪般的光波扩散开来,整座山谷骤然陷入静默。紧接着,无数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
是哭声,是笑语,是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叮咛,是战鼓擂动中的誓言,是母亲在灶台边哼唱的摇篮曲……
“这是……所有被唤醒的名字?”阳阳颤抖着问。
林素衣的幻影微微点头,嘴唇未动,声音却直接在他脑中响起:【他们在找容器。】
“容器?”
【记忆不能漂泊太久。若无归宿,便会消散。你们开启‘方舟’,如同打开闸门,可若没有承载之器,洪流只会淹没自己。】
阳阳怔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容纳千万名字的地方?”
林素衣抬手一指??远处雪峰之上,第七十五盏灯悄然亮起。那是一座建于悬崖绝壁间的古寺轮廓,灯火来自殿中长明不灭的莲心油灯。灯型似经幡,随风猎猎作响。
【那是‘守誓阁’,】她的声音渐弱,【最后一任主持是你外公的师弟……他已经等了你七十年。】
话音落下,幻影消散,雪地重归寂静,唯有铜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阳阳连夜赶回纪念馆,翻出外公留下的行医笔记。在夹页中,他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两名年轻道士并肩而立,一人是他外公,另一人身披绛紫袈裟,手持锡杖,眉目间透着悲悯。背面写着:“1942年冬,与师弟守真摄于藏边灵雾寺。彼守灯,我守人。”
“守真大师……还活着?”阳阳喃喃。
“不可能。”沈知秋摇头,“就算当时二十岁,现在也该过百了。人类寿命有极限。”
“可‘守誓者’本就不该按常理算。”林小舟轻声道,“他们以灯续命,以誓延寿。只要灯不灭,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