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巴老要见你(第3页)
巴老闻言,发出了一声嘆息,听语气却是包含了喜悦、回忆和感慨。
巴老陷入了沉思,良久,李晓林悄声对张启民说道:
“爸爸要休息了,今天的见面就到这里吧。”
张启民点了点头。
不料,就在张启民和陈永新准备起身时,巴老竟睁开了眼睛:
“写作,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要遵从於自己的內心,坚持……”
巴老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地进入了张启民的耳朵。
张启民朝巴老点了点头。
在李晓林的带领下,张启民和陈永新轻轻走出了会客厅。
快要出会客厅门口的时候,张启民回头再次望了巴老一眼,巴老削瘦但结实的面庞上,正一脸笑容,目送著张启民。
等三人从康武路再次回到巨鹿路275號的时候,“《收穫》杂誌青年作家座谈会”正好宣告圆满结束。
张启民在申城作家协会的院子內,看到散会后的人正陆续从楼上走下来,有的还沉浸杂激动之中,不断和身旁的人交谈、爭论。
开会时坐在张启民右侧的各非看到张启民后,径直走了过来,语气友好地说道:“张启民,上午的会上你走之后,几位评论家对你的评论很激烈……”
张启民好奇地看著各非。
各非继续说道:“他们围绕你是不是先锋派,开展了交锋。”
张启民不由得微微一笑。
“先锋派?”
张启民心说:我为什么要成为先锋派?所谓“先锋作家”是给作家按上的一个標籤,標籤固然能让人一眼就能识辨,但標籤也禁錮住了一个作家。
张启民想起来了,前一世,作家於华、苏瞳、马源、孙柑露和各非等人都是“先锋派”自居,而漠言似乎提及的不多。
此时,走在人群最后的两位申城的文学评论家吴靚、陈德培,在看到张启民时,都投去了眼神复杂的目光。
青年作家座谈会闭幕了。
这次会议,看似所有人都有收穫,最大收穫者就是这些文学评论家。
张启民隨著眾人往静安宾馆方向走,按照会议的日程,饭后前来参会的人员都就不再集中,自由活动了。
就在静安宾馆的门口,一个熟悉的人影进入了张启民的眼帘,肤色较黑、身形消瘦,正是金宇橙。
金宇澄对其他人都熟视无睹,但在看到张启民的时候,脸上一喜,快步迎了上来,说道:
“启民,你能不能先不要走,留沪几天,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