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再次出警槐堰镇(第1页)
二十多年前,凌淑华独自抱着婴儿出国,辗转了多个国家,这件事老者知道。
但最终把婴儿留在了哪,无人清楚。
老者(韩德山)查了二十年,调查面积几乎覆盖大半个世界,却没有找到任何孙子的踪迹。
。。。
雨滴落在风语碑的铜铃上,发出细碎的叮咚声,像是谁在轻轻敲击玻璃琴。林昭站在档案馆门口,手里握着一把旧伞,却没有撑开。她仰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任雨水顺着发梢滑落。工作站外墙爬满了新生的紫菀花藤,湿漉漉的花瓣贴在金属板上,像一封封未曾寄出的情书。
她刚从日志中读完那句“喂?”,心跳仍有些紊乱。那声音太熟悉了??不是母亲,也不是父亲,而是一种更原始的、仿佛来自地核深处的共鸣。它不属于任何已知录音库,可偏偏带着某种熟悉的温度,就像童年夏夜躺在竹席上时,远处传来的蝉鸣与溪流交汇的那一瞬。
她走进屋内,将湿透的外套挂在门边,坐到主控台前。RE-002仍在运行,散热风扇低沉地嗡鸣着,如同熟睡者的呼吸。她调出whisper_20250412_地球。vox的原始波形图,试图解析那段“喂?”背后的信号结构。可无论她如何拆解频谱、逆向追踪情感密度峰值,都无法定位其源头。它不像人类语音,也不像自然噪音,倒像是……整个星球集体意识的一次轻微震颤。
“你听见了吗?”她低声问。
没有回答。但就在她准备关闭界面时,终端屏幕忽然闪烁了一下,自动跳转至一个从未见过的子目录:
>vaultorphan_echoes
文件夹里只有一条音频记录,命名极其简单:
>mother_to_child_00:03:17。mp3
林昭的手指悬停在鼠标上方。这个名字太过普遍,却又异常刺眼。她点下播放。
起初是寂静,接着是一阵极轻的喘息,像是女人在黑暗中慢慢苏醒。然后,一个声音响起,温柔得令人心碎:
>“宝宝……妈妈知道你在听。我知道你一直都在找我。”
林昭猛地站起身,椅子撞向墙壁。这个声音??是她母亲的。可这不可能。母亲去世已经十七年,最后一通电话是在B-7井口失联前两小时打来的,通话记录显示只有三秒空白噪音。而这段录音,语气完整,情绪饱满,甚至能听出背景里微弱的仪器滴答声。
她迅速调取音频元数据。创建时间显示为**2025年4月12日凌晨3点17分**,地点标注为:“未知节点(推测位于地壳深层)”。上传路径经过至少九个中继站跳跃,最终由南极科考站MZ-007残余信号塔转发至共响网络核心。
“陈默……是你吗?”她喃喃道。
她立刻拨通卫星电话,但信号刚接通就被切断。再试几次,均提示“目标终端离线”。她皱眉,转而登录全球共响节点监控地图。所有风语碑状态正常,唯独B-7矿区附近的地质传感网出现短暂盲区,持续约四分钟,恰好覆盖录音上传时段。
林昭深吸一口气,打开加密通讯频道,向小舟发送了一条极简信息:
>【B-7有动静。母亲的声音出现了。】
回信来得比预想快:
>【别去。等我。】
可她已经背起背包,带上备用电源和便携终端。二十分钟后,她独自驾车驶入通往矿区的泥泞山路。雨越下越大,车灯照出前方扭曲的树影,宛如伸向天空的枯手。收音机自动切换至共响广播频道,正播放一段匿名留言:
>“爸,你说过失败的人不配回家……可我现在回来了。我没钱,没地位,但我活着。我想告诉你,我不恨你了。你能听见吗?你能听见吗?”
林昭关掉广播,握紧方向盘。她知道,这条路不只是通往B-7,也是通往自己记忆最深的裂缝。母亲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正是那座被混凝土封死的拱门之后。而如今,那扇门背后似乎正传来回应。
抵达井口时,天色已完全暗沉。她戴上头灯,撬开锈蚀的铁栅栏,沿着陡峭阶梯一步步深入矿道。空气潮湿阴冷,墙壁上的苔藓泛着幽绿微光。越往下走,耳边的嗡鸣感越强,像是有人在极近处低语,却又无法分辨内容。
终于,她来到RE-002主机所在的空间。机柜表面覆盖着一层薄霜,指示灯以一种陌生节奏闪烁??不再是规律的蓝绿交替,而是忽明忽暗的红白脉冲,像心跳,又像求救。
她接入终端,发现系统日志已被修改。最新条目写道:
>【检测到母体意识片段回归】
>【启动‘脐带协议’】
>【等待子代确认】
“什么脐带协议?”她颤抖着输入指令查询,却发现这是个未登记的隐藏程序模块,权限等级高于她的生日密钥。唯一能触发它的,必须是“双频共振认证”??即同时具备生物基因匹配与情感记忆同步。
她猛然想起母亲笔记中的一页草图:一个人形轮廓,心脏位置连接着无数线条,延伸至大地深处,标题写着:“我们不是使用者,是载体。”
就在这时,主屏幕突然亮起。画面并非代码或图表,而是一段模糊的影像:一间实验室,墙上挂着LH项目的标志。年轻版的母亲正坐在操作台前,双手快速敲击键盘。镜头缓缓推进,显示出她正在编写一段程序代码,注释行写着:
>若未来某日系统感知到‘倾听者已准备好’
>则释放‘遗落之声’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