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5章(第1页)
第2475章
周太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欣慰与酸楚交织的复杂情感。
她知道,丈夫并非忘记了过往,也并非完全摆脱了心结,他只是终于学会了与之共存,用一种更温和、也更疲惫的方式。
这一日午后,秋阳暖煦,透过明净的琉璃窗,在室内投下大片明亮的光斑。
崇祯靠在铺着软垫的躺椅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绒毯,闭目养神。周太后则坐在不远处的绣墩上,就着明亮的光线,做着一些简单的针线活,那是为崇祯缝制的一双更厚实的布袜。
殿内静谧无声,只有偶尔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遥远的宫人行走的脚步声。
“皇后。。。。。。”他轻声唤道。
周太后抬起头,放下手中的针线,温婉一笑:“陛下醒了?可要喝点水?”
崇祯摇了摇头,示意她过来。周太后起身,走到躺椅边。崇祯伸出手,握住了她因常年操持而略显粗糙的手。
“这些年来。。。。。。辛苦你了。”他说道,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了真挚。
周太后微微一怔,随即眼中泛起泪光,她反手握紧他的手,摇了摇头:“臣妾不辛苦。只要陛下心安,臣妾便心安。”
他不再说话,只是握着妻子的手,重新闭上眼睛,感受着午后阳光暖融融的温度,听着她平稳的呼吸声。一个名叫朱由检的老人,在生命的余晖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几天后,太子朱和壁前来请安,并带来了南方的最新消息。
皇帝朱兴明一行已抵达广州,视察了规模宏大的市舶司和正在建造的、用于远洋航行的巨大宝船,并与来自泰西诸国、阿拉伯、天竺等地的商人使者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展现了宏业盛世海纳百川的气度。
朱和壁讲述这些时,语气中充满了对父皇开拓精神的敬佩。
若是以前,崇祯听到这些,内心难免又会泛起复杂的波澜,或自惭形秽,或激发起不切实际的攀比之心。
但这一次,他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不时点点头。
待朱和壁说完,崇祯缓缓开口道:“兴明做得很好。开海通商,兼容并蓄,此乃富国强兵之大道。朕,当年囿于眼界与形势,未能在此方面有所建树,实为憾事。如今见他做得风生水起,朕心甚慰。”
他的语气里,没有了丝毫的酸涩与勉强,只有一种作为父亲的、纯粹的骄傲与欣慰。
崇祯看着眼前英气勃勃、仁厚稳重的孙子,又想到在南方开创局面的儿子,心中那份属于“朱家”的传承感,第一次如此清晰而温暖地涌流。
他或许不是链条上最耀眼的那一环,但他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他见证了倾颓与中兴,并且,他培养出了足以光耀门楣、稳固江山的继承人。
这,或许就是他朱由检,作为一个皇帝,一个父亲,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贡献。
他抬抬手,对朱和壁温言道:“政务繁忙,不必日日来请安。有你监国,张先生辅佐,朕是放心的。去做你该做的事吧。”
朱和壁恭敬地行礼告退。走出慈庆宫,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沐浴在秋日阳光下的宫殿,只觉得往日那种隐隐的压抑感已然消失。
殿内,崇祯对周太后笑了笑,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淡然与诙谐:“看来,朕这种地不成、打仗不了的太上皇,如今唯一能做的,便是安安分分地颐养天年,不给他们添乱,便是最大的功劳了。”
周太后也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如同秋日盛放的菊花:“陛下能如此想,便是天下最大的福气。”
从此,紫禁城里少了一个神神叨叨、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的太上皇,多了一个慈祥、安静、偶尔与妻子絮叨家常、看着孙辈玩耍时会露出真切笑容的老人。
那半亩煤山脚下的粟米,最终在寒冬来临前,只收获了少许干瘪的谷穗。
太监请示如何处理,崇祯只是淡淡地说:“喂了鸟儿吧,也算是一段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