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袁天罡猛然起身,拽着李二就往外冲。明知杨右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但求生是人的本能,总要拼一把。见李二被袁天罡带走,杨右嘴角微扬,转头对武曌和虚竹说:我去去就回。话音未落,他的身影已悠然消失在原地。皇城内,随着皇帝出逃,禁军群龙无首,纷纷弃械投降。师妹,你这是要当大唐的女皇?虚竹走上前,饶有兴趣地问道。武曌的抱负在九洲道场人尽皆知,见她出手,虚竹自然心知肚明。师兄误会了。武曌轻声道,杨右师兄与李二有不共戴天之仇,我只是来帮忙。如今大唐无主,我暂且代为打理罢了。虚竹师兄觉得如何?这番话让虚竹嘴角微微抽搐。看着眼前这个看似纯良的师妹,他心中暗叹:明明野心勃勃,偏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武曌既然敢出手,自然早有准备。长安城外驻守的将领大多已暗中归顺于她,这正是今夜勤王军队迟迟未现的原因。无论是武曌还是杨右的实力,这些将领都心知肚明——真要动起手来,皇城根本无人能挡。即便李二请来虚竹坐镇长安,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虚竹未必能胜过武曌与杨右。这些将领并非愚钝之人,麾下兵马数以万计。号称百万雄师亦不为过。然而在天人境强者面前,千军万马不过沙垒,弹指可破。故众人皆在观望。若武曌得胜,归顺亦无不可。若李二取胜,届时率军来投亦不为迟。毕竟他们执掌的,是大唐举国之兵,是王朝根基所在。纵使李二降罪,至多革职查办。再甚者,不过斩首示众。于这些将领而言,又何足挂齿?他们不敢以万千将士性命作赌。故而选择按兵不动。当武曌击败袁天罡,袁天罡携李二遁走的消息传来,更坚定了众人心意。此刻长安城外,可见三人身影。其中二人凌空而立,衣袂飘飞。另一人华服加身,面容交织着惊惶、愤怒与绝望。正是自皇城逃出的李二、袁天罡与杨右。袁天罡虽为天人一重,但因携带李二,行进迟缓,终被杨右追上。杨右,何须赶尽杀绝!袁天罡怒视杨右,语带愤懑。此番携君离京,已是弃守大唐,将社稷拱手让与武曌。只为给李二,争得一线生机。杨右并未打算就此罢休,径直来到众人面前。赶尽杀绝?他嘴角扬起一抹洒脱的笑意。当年你们对待我大隋皇室时,可曾手下留情?话音未落,杨右眼中骤然迸发出凛冽寒光。大隋皇族除他之外,可有活口?一个都没有!袁天罡此刻的言语,反倒更激起杨右的杀心。杨右,你真当朕惧你不成!李二绝望的面容忽然平静下来,直视着杨右。他缓缓开口。明知今日难逃一死。但作为大唐天子,一国之君。他自有不容践踏的尊严。即便命在旦夕,也绝不示弱。杨右冷冷扫过李二。内心毫无波动。当初初登太极殿时。他对李二的杀意便已滔天。却硬生生隐忍至今。只为等待武曌称帝的时机。如今武曌既已出手。今日任谁在场。都阻挡不了他取李二性命的决心。动手。杨右不再看李二,转而望向袁天罡。沉声说道。眼下唯有袁天罡尚能护佑李二。而这位国师也绝不会弃主逃生。要杀李二。须先除掉袁天罡!袁天罡闻言,心下了然。杨右杀意已决。他不再多言,周身顿时涌现天人境界的磅礴气势。金光璀璨,威压如潮。四周古木发出不堪重负的,枝干在无形压力下扭曲变形。杨右却视若无睹,步履从容地向袁天罡逼近。每踏出一步,他周身光华便炽盛一分,将袁天罡释放的气场衬得如同风中残烛。面对这压倒性的威势,袁天罡心知胜算渺茫。昔年那一掌之威犹在眼前,可身为大唐国师,此刻岂能退却?他挺直脊背立在原地,任凭衣袍在劲风中猎猎作响。杨右掌心泛起玄奥光芒,苦海翻涌间似有天地法则流转。随着他抬手轻推,整片空间都随之震颤。巨大掌印轰然落地,硬生生将袁天罡在深坑之中,龟裂的土石如蛛网般蔓延开来。国师!李二失声惊呼。多年来与他共商国策的良师益友,此刻正深陷于狰狞的掌印废墟中。君臣情谊涌上心头,这位再顾不得威仪,疾步冲向烟尘弥漫的巨坑边缘。袁天罡此时已气绝身亡。李二难以置信。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堂堂天人境一重强者,在九洲大陆堪称顶尖存在。竟这般轻易就命丧黄泉。朕最后问你,你背后究竟是何方势力?李二转身凝视杨右,神色反倒平静下来。仿佛已看透生死。这是他最后的疑问。杨右实力如此深不可测,幕后之人该是何等存在?恐怕整个九洲都无人能及吧?杨右淡漠地扫了李二一眼,沉默不语。将死之人,知晓与否又有何分别?片刻后,杨右飘然离去。密林重归寂静,再无半点人影踪迹。翌日拂晓。大唐剧变震动九洲,举世哗然!须知大唐皇朝在九洲堪称霸主级存在。竟在一夜之间覆灭?这是何等惊世骇俗之事?更令人震撼的是另一则消息传遍九洲——新登基的大唐女皇武曌。竟与杨右、虚竹等人同出一门!九洲各方为之震骇。所有势力、王朝与强者。闻讯后无不悚然。这三位屹立九洲之巅的绝世强者。竟是同门师兄弟?那么他们背后的宗门,或者说授业恩师究竟是谁?能培养出如此多的绝顶高手。其师尊该是何等通天彻地之人?各大势力获悉此事后,皆惊骇万分。大唐王朝原本在九洲大陆就拥有雄厚的根基。如今政权更迭,武则天取而代之。这必然引发九洲格局的动荡。当年九洲初定之时。诸国并立其间。明争暗斗从未停歇。彼时各方势力尚在伯仲之间。而今大唐易主。意味着新的王朝即将崛起。此刻大唐境内民心浮动。军队士气更是溃散不堪。这正是列强开疆拓土的天赐良机!须知九洲向来是强者为尊。各方枭雄岂会错失如此良机?此刻元大都内。昔日小龙女一剑荡平半座皇城。却未能取忽必烈性命。此讯传至御前。对风雨飘摇的蒙元而言实属转机。如今蒙元天人尽殁,国势衰微。此刻的大唐在忽必烈眼中。俨然成了唾手可得的肥美羔羊。若能分得寸土尺地。蒙元国祚或可延续。众卿以为如何?忽必烈急召文武共商大计。自那场变故后。这位大汗确实收敛许多。蒙元在九洲行事也愈发谨慎。近来九洲关于蒙元的消息。确实日渐稀少。殿中群臣噤若寒蝉。自耶律齐殒命后。大汗性情愈发阴晴不定。纵有良策。此刻谁敢妄言?说——!忽必烈眸中寒光乍现。忽必烈厉声喝道。眼前景象令他心中涌起一阵苍凉。自天人陨落,耶律齐战死,蒙元朝廷竟再无可用之才。他暗自神伤,偌大王朝或许真要断送在自己手中。即便如此,蒙元仍须屹立于九洲大地。重振帝国昔日雄风的信念,忽必烈从未动摇。陛下,杨右、武曌与虚竹系出同门。如今大唐虽经剧变,但有这三位坐镇,九洲谁敢轻举妄动?殿中一位大臣颤声进言。此言引得众臣纷纷颔首。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自那夜大唐改天换地,三人同门的消息传开,整个九洲都为之震动。当世顶尖强者齐聚,纵使大唐内部不稳,又有何人敢生异心?岂不是自寻死路?听罢,忽必烈目光愈发黯淡。蒙元天人尽殁,国势衰微,连周边小国都频频施压。此刻竟还妄想染指大唐疆土,思之确实可笑。忽必烈摇头叹息,拂袖离去。不仅蒙元,九洲各处——大宋、大明、大秦等王朝,大理、五岳、黑木崖诸方势力,皆已听闻大唐一夜变天的消息。众人皆感震惊。须知,一整个皇朝,即便放眼九洲也是庞然大物。谁能在一夜之间改天换地?尤其当他们得知杨右、武曌与虚竹师出同门后,更是掀起轩然。从三人展现的实力来看,皆已达天人境,甚至逼近陆地神仙。更关键的是,这几人年纪尚轻!能培养出这等高手的师门,莫非是九洲某位隐世高人?当然,这只是各方势力的猜测。无人掌握确切消息加以证实。大唐境内。李二驾崩后,武曌顺理成章接管皇宫。清除部分顽固势力后,加之近日班师回朝的将领,皇城局势渐趋平稳。然而,皇城的平静不代表一切。这几日,大唐多地涌现数支军。参与者皆为大唐百姓。民众揭竿而起,足见民间仍有不服之声。武曌心知肚明。单凭武力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即便以武力,终将为日后动荡埋下祸根。她绝不能如此行事。师妹,可有对策?皇宫内,杨右出声询问。他再清楚不过——欲得天下,先得民心。失却人心,纵得天下亦如空壳,毫无意义。武曌沉思片刻,仍难以下定决心。派兵?固然可行,但能压制一时,岂能压制一世?她要的绝非暴虐之国。她渴望建立一个强盛辉煌的帝国。一个能够流芳百世的王朝。然而眼前这个难题却让她感到困扰。要不去请教师尊?见武曌迟迟不语。杨右再次提议道。虽然他是前朝皇室后裔。但大隋得太快。这些治国权谋之术他确实所知有限。也好。武曌沉吟片刻,点头应允。眼下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在他们心中,林飞如同神明般的存在。治理天下这等大事。想必他定有良策。下定决心后,武曌又交代了些事务。便径直前往九洲道场。至于大唐那些叛军,自会有人先行牵制。当然也不会贸然动手。武曌离开大唐,前往九洲道场。杨右则留在朝中,筹备女皇登基大典。春风拂柳,花香醉人。正值南国春光明媚时节。:()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