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1既然敢在明处商谈。想必并非什么隐秘之事。况且拜访白起这事。人多些反倒能互相帮衬。听闻朝中有大臣登门拜访。却被白起拒之门外。正因如此,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同行。总比独自碰壁体面些。李斯既已发问,其余人自不好回避。“正是。”“我们正打算结伴去拜见白起将军。”“不知李丞相可愿同行?”蒙毅常在朝中辅佐嬴政。有时连嬴政出行。都会邀蒙毅同乘御辇。足见嬴政对其宠信。而贵为丞相的李斯,地位亦非寻常。故二人私交尚可。见蒙恬与王翦有意前往,蒙毅顺势向李斯发出邀请。蒙毅发出邀请后,李斯欣然应允。正合我意,既然诸位愿与我同行,那便一道前往吧。众人相视颔首。不如即刻动身?王翦打趣道,横竖闲着无事,正好体验吃闭门羹的滋味。这话引得李斯朗声大笑:虽闻白起将军曾将人拒之门外,但此前接触时,将军待人颇为亲和。更何况诸位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白起将军定会敞开大门。几人互相谦逊几句,王翦笑道:那就借李丞相的金面,承您吉言了。车马辗转,四人来到白府门前。恰逢张良从府中走出,见到来人立即拱手行礼:见过两位将军、李丞相、蒙上卿。众人点头致意,蒙毅问道:白起将军可在府中?张良浅笑:将军已恭候多时。——白起执盏品茗时,四人联袂而至。原来张良早朝时分便已造访白府,恰如伏念先前所言——上次二人对谈时,这位儒家就说过会有故人携礼来访。白起曾向伏念提及,自己近来睡不安稳。恰巧张良正在研习医道。虽非正统医术,只是略通一二。江湖行走,难免遇到麻烦。小圣贤庄名声在外,常有人登门——或比武切磋,或另有所图。为此张良开始自学医术,却也坦言:仅得皮毛而已。随着庄内增多,他有意多学些本领。武林中人,多一项技艺总是好的。伏念回庄后,将此事告知张良。张良记在心上。三人曾商议对策。伏念行事谨慎,虽受大秦监视,仍专心经营小圣贤庄,教授儒家经典,故未触怒秦王嬴政。全赖伏念周旋,小圣贤庄得以保全。但这平静只是表象。若他日违逆王意,小圣贤庄必将倾覆。赵高虽无直接过节,与儒家亦有些旧怨。凭借赵高的手腕,若想对付小圣贤庄,总能找到让嬴政信服的正当理由。当然,小圣贤庄也不会坐以待毙。眼下最棘手的问题在于白起。他的实力在江湖上人尽皆知,即便不清楚他真正底细的人,也都知晓他的来历——九洲道场。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门派,如今因白起而声名鹊起。杨右、小龙女、林平之等九洲道场的事迹已在武林传开。白起与他们实力相当,完全有能力覆灭整个小圣贤庄。在小圣贤庄众人眼中,白起出现前,他们个个都称得上天人境强者。张良虽曾在与卫庄比试时略逊一筹,但面对其他挑战者仍有自信不落下风。二师兄颜路修为更胜张良,已达天人七重,而张良为天人六重。大师兄伏念更是达到天人九重境界,实力冠绝三人。凭借这般阵容,他们本可将小圣贤庄传承千秋万代。在他们设想中,只要悉心栽培门人,纵使王朝更替,小圣贤庄亦能永世长存。可惜天意难违。如今大秦有白起坐镇。白起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对他们而言,白起的寿命远超常人。最关键的是——白起已向天下宣告:他将站在嬴政这一边。虽不会为嬴政做太多事,但若有人胆敢行刺,白起必先取其首级。此言一出,刺杀嬴政者自然寥寥。加之荆轲刺秦一事,更令众人明白——若无足够实力,切莫靠近秦王。然而嬴政的统治,仍令六国遗民心生不满。他们不甘屈服,誓要夺回故土。种种不安与对白起的畏惧交织,使得刺客们纷纷启程,踏上寻找九洲道场的路途。张良一行人,虽无江湖中人的忧虑,但为小圣贤庄,也为自身计,同样需寻访九洲道场。哪怕仅是得见道场真容,对他们亦是莫大机缘。伏念与颜路皆认为,张良是最合适的人选——其人脉广阔,性情沉稳,加之近来钻研医术,种种优势使他成为小圣贤庄的代表。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于是寻访重任,便落在张良肩头。伏念与他共识:离开秦境之时……张良携药前往白府轿帘轻掀,双足落地。朱漆大门无声自启,未见侍从相迎。唯有几名仆役穿梭庭间,备茶置果。既已开门见客,张良拂袖直入。此番前来,一探白起对小圣贤庄之态度,更欲知晓这位杀神对王朝兴衰之见解。自古江山易主,轮回不休。大秦将倾之际,白起作何感想?九洲道场长生之说,若为真,大秦可否永固?思绪纷扰间,张良对故国韩地,爱恨交织。若非秦军铁骑踏破新郑,他亦不会流落至此。而今,即将直面灭韩元凶——白起。步履沉稳,渐近目标。初见白起,张良暗自诧异。擂台远观时未觉,近看竟无半分老态。面容之年轻,与传闻大相径庭。他凝视着白起的面容,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相貌。若与白起并肩而行,旁人定会误以为他们是同龄人。与其说白起已过而立之年,倒不如说他更似二十出头的青年。张良恭敬地向白起拱手行礼:小圣贤庄张良特来拜访。言毕,他将精心配制的草药交给白起身旁的侍从。这是子房研制的安神药方,对缓解梦魇之症略有功效。伏念师兄试用后颇觉见效,今日斗胆献给将军。白起微微颔首,示意他不必多礼。这位年轻的谋士深得白起赏识——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更难得的是智勇双全。在大秦,这般杰出之士实属凤毛麟角。望着眼前这位子房先生,白起心中充满疑惑:如此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为何甘愿屈居小圣贤庄教书育人?他分明记得自己年轻时那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而张良眼中闪烁的睿智光芒,恰似黑夜中的星辰,既引人注目,又暗藏锋芒。那炯炯有神的双眸,无声地诉说着主人非凡的才能与深远的抱负。白起确信:这位年轻人的志向,绝非止步于三尺讲台。此刻的他却始终隐居在小圣贤庄内。这种感受令白起心生异样。若说有何不妥,便是眼前的张良。明明身负傲骨,兼具武艺与才学。却从未考虑为秦王效力。他脑中飞速思忖。张良,或许另有所图。然而此刻的张良,神情格外平和。一派温润君子的风范,令人如沐春风。同样是心怀他念。同样是身怀绝技的才俊。赵高与张良二人。却给人截然不同的观感。白起忽而朗声大笑。那便有劳子房为我配药。昔日在九洲道场时,也曾服用过类似之物。至今仍时常追忆道场岁月。彼处恍若人间仙境。他话音陡转。侧目望向张良。张良略带疑惑地注视着白起。既然白起当年离开秦国,实则是遭秦昭王逼迫。如今却甘愿归来辅佐嬴政一统六国。张良若有所思地开口。究竟是何缘由,让您离开如此眷恋之地?目光直视白起。白起坦言最怀念九洲道场。观其神色,绝非虚言。在张良看来。那份思念确实发自肺腑。既然如此。为何不留驻道场之中?总不至于被逐出师门吧?听闻此问,白起面露苦笑。“你我皆凡尘中人。”“心中皆有执念。”“所谓理想,所谓宏图。”“九洲道场这般仙境,反倒与你我格格不入。”白起此言,用的是“你我”。在他眼中,此刻的张良,与昔日的自己并无二致。至少心境上,如出一辙。张良闻言,轻笑一声。“原来您早已洞悉。”“看出我是来辞行,也看出我向往九洲道场?”白起干脆颔首。虽觉张良与赵高,表象或有相似,但与张良对谈,却畅快得多。此人更似同类。白起朗笑。如今看来,张良倒与九洲道场,莫名相契。“显而易见。”“都说目为心镜。”“你的双眼,从不遮掩心绪。”张良苦笑摇头。“不过是无需隐藏罢了。”“江湖中人,谁不是一眼望穿彼此?”白起深以为然。无论是伏念来访,抑或赵高探听,乃至嬴政、李斯之流,甚或他颇为赏识的盖聂——在杀神看来,这些人眸中神采,早将肺腑映照无遗。包括他自己,亦复如是。眼前的张良,尤其如此。在这纷乱的世道里,每个人都坦荡地展现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坚持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白起眼中流露出对张良的赞赏。:()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