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化敌为用皇长诞世月票1200加更(第5页)
“其次是重建家园。”
熊廷弼继续道:
“在开原、铁岭、平金城这些战后废墟上,按『百户为村、千户为镇』重建聚居点。
村里设『乡约所』,让汉民中的乡绅、秀才主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教大家识律法。
比如《大明律》里的『斗殴律』『田宅律』,用大白话讲给百姓听。
还要恢復驛道、市集,驛道派士兵修缮,市集找本地的商人牵头,让汉民能拿粮食、布匹去换盐、铁,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最后,每个村镇要组建『乡勇队』,每村五十人,选年轻力壮的汉民,配备明军淘汰的刀枪、弓箭。
派明军军官每月去训练两次,教他们基本的列阵、格斗,让他们负责防范建奴残部偷袭和山林里的盗匪。
这样既减轻了我军的防御压力,也让汉民有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知道大明不仅能帮他们夺回土地,还能护著他们安稳过日子,归属感自然就强了。”
周文焕听得连连点头,笔下的字跡越来越快,额角都渗出了细汗。
这些政策环环相扣,既有安抚,又有保障,远比他之前想的“杀或放”周全得多。
“至於女真本族百姓。
他们是建奴的根基族群,有很强的部落认同,但多数人也是战乱的受害者。
被贵族裹挟著打仗,自己连饱饭都吃不上。
对他们,不能一味打压,要『打散部落、务农汉化、逐步融合』,慢慢来,急不得。”
“第一步是迁离老巢,分散杂居。”
“把平金城里的女真百姓全部迁出,不能让他们聚族而居。
比如原正黄旗的属民,不要全往一个地方送,分成十几拨,分別安置到开原、铁岭的汉人村落里,每村编入十到二十户女真家庭。
让他们跟汉人同村而居、同田而耕,平日里一起种地、赶集,时间长了,隔阂自然就少了。”
“第二步是转变生计。”
“女真百姓多靠游牧、狩猎为生,不懂农耕,官府要派汉人老农手把手教。
比如怎么耕地、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播种,甚至可以搞『农具租赁』,让他们先借著用,秋收后再还。
还要定个规矩:若三年內粮食產量能达到汉人农户的八成,就免除次年的赋税。
若是拒不务农,还想著靠打猎为生,就贬为『屯奴』,发配到驛站服劳役。
让他们知道,只有好好种地,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第三步是汉化教育。”
“在有女真百姓的村落设立『儒学蒙馆』,官府统一印製《三字经》《论语》当教材,找辽东本地的秀才当夫子。
规定女真子弟七岁到十五岁必须入学,每天学一个时辰的汉语。
考试合格的,比如能背完《三字经》,就免除家里半年的徭役。
若是能考上童生,还能跟汉人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中举后同等授官。
要用利益引导他们学汉话、学汉礼,逐步淡化『女真部落』的身份认同。”
他一口气说完这些,才发现周文焕正张著嘴,手中的毛笔停在纸上。
熊廷弼皱了皱眉,问道:“我说的这些,你都记下来了没有?”
周文焕这才回过神,有些尷尬地挠了挠头:
“明公,您说的太周全了,属下……属下只记了一半,方才光顾著震惊,好多细节都没跟上。”
他实在没想到,熊廷弼不仅打贏了仗,连战后治理的每一步都想得如此细致,小到农具租赁,大到科举入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