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鹤岗笔记 收缩城市的剪影与边缘的生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列车离开哈尔滨,不再是向南,而是调转方向,向着东北方向,驶入松花江与黑龙江夹峙的广阔平原。窗外的景色,从大都市的辐射圈,逐渐过渡到大片平整的农田和略显寂寥的村庄。与前往大庆时看到的密集“磕头机”不同,这里的田野显得更加静谧,甚至带着一丝落寞。空气中,似乎也少了一份工业的喧嚣,多了一份土地的沉寂。鹤岗,这座因“白菜价房子”而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城市,以一种近乎沉默的姿态,迎接着楚凡的到来。走出鹤岗站,一种与哈尔滨截然不同的气息包裹了他。这里的空气清冷而干净,带着煤炭粉尘散去后的、略显空旷的味道。城市的天际线不高,许多建筑带着上世纪的印记,街道宽阔,但车流人流明显稀疏,节奏缓慢得让人有些不适应。一种“收缩”的感觉,并非来自破败,而是来自一种规模与活力之间的微妙落差。楚凡在一条看起来还算热闹的主街旁,找到一家价格低廉的宾馆住下。房间宽敞,甚至有些空旷,窗外的视野很开阔,可以看到远处一些似乎空置的楼房。安顿下来后,他开始了在这座城市的行走。他特意去了那些在网络视频里出现过的、以极低价格出售房产的老旧小区。现实中的景象,比视频里更令人触动。一些楼房的入住率显然不高,阳台空荡,窗户破损。社区里活动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坐在楼下晒着太阳,眼神平静地看着他这个外来者,仿佛早已习惯了外界的审视与好奇。他在一个这样的社区门口,和一个看自行车棚的大妈聊了几句。“便宜是便宜,可年轻人还是往外走啊。”大妈语气平淡,“没那么多活儿干,教育、医疗,还是大城市好。我们老家伙,住惯了,也走不动了。”这话语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历经变迁后的坦然与无奈。楚凡意识到,鹤岗的现象,不仅仅是房价问题,更是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困境、人口流失与城市发展周期交织下的一个缩影。然而,鹤岗并非只有灰色的剪影。第二天,楚凡去了城市边缘的鹤岗国家森林公园(原名鹤岗林场)。公园里林木茂密,雪后的松柏苍翠欲滴,空气异常清新。他沿着步道行走,竟然看到了几只活泼的松鼠在枝头跳跃。这片紧挨着城市的森林,像一个巨大的绿肺,为这座收缩中的城市保留了一片宝贵的生机与宁静。他还发现,在一些空置的土地上,有市民开辟了小片菜园,虽然冬季只剩下了枯萎的藤架,但可以想见春夏的绿意。这种在城市缝隙中自发产生的、贴近土地的生活方式,透露出一种顽强的、于边缘处寻找寄托的生命力。傍晚,他找到一家本地人光顾的烧烤店。价格确实实惠,味道却意外地扎实。新鲜的牛羊肉在炭火上滋滋作响,配上本地产的雪花啤酒,周围是本地人放松的谈笑声。这市井的烟火气,真实而温热,与那些空置的楼房形成了另一个维度的鹤岗。楚凡没有去着名的鹤岗煤矿遗址,他感觉,这座城市的现状,本身就是那座煤矿最漫长的余音。回到宾馆,他站在窗前,看着这座灯火不算璀璨,但依旧有光亮温暖着的城市。他的心情复杂,既有对收缩现实的沉重感受,也有对边缘生机的细微感动。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一座空置楼房的模糊轮廓,画下了森林公园里跳跃的松鼠,画下了烧烤摊上升起的烟火。他写道:“鹤岗,你让我直面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城市的现实。这里没有震撼的景观,没有厚重的历史标签,只有发展浪潮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真实而复杂的生存状态。收缩的表象之下,是普通人对家园的坚守,是在边缘处寻找生活本真的努力。森林依旧在生长,烧烤摊依旧冒着热气。你的‘白菜价房子’是一个吸引眼球的经济现象,但行走其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的故事——关于选择,关于无奈,也关于在时代变迁中,个体那微小却坚韧的适应性。鹤岗,你这堂关于城市发展与个体命运的现实之课,沉重,却必要。明天,我将带着这份思考,继续前行。”合上笔记本,鹤岗的夜晚异常安静。楚凡知道,这座城市的经历,为他的徒步之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重量与社会关怀。他的旅程,不再仅仅是风景与文化的探寻,更开始触及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迁。:()徒步记录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