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芜湖半城山半城水的诗意栖居1(第1页)
记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车子驶入芜湖市区,第一感觉是“疏朗”。高楼有,但不逼仄;江水的气息混着桂花香,隐隐约约地飘来。这座被称为“江东名邑”、“皖江明珠”的城市,仿佛天生就带着一份从容不迫的气度。我决定用脚步,去丈量这份“半城山半城水”的诗意。第一层次:江风古塔,历史的回响徒步的,我选在了滨江公园。这里无疑是芜湖热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中江塔与长江:沿着平整的江岸步道行走,江风拂面,视野极为开阔。远远地,就望见了那座矗立在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中江塔。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水域。赭色的塔身,在阳光下显得古朴而坚毅。行至近处,看它与现代化的临江桥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无数镜头试图捕捉这“古塔锁大江”的意境。·老海关与码头:不远处,那座由英国人设计的老海关大楼,米色的外墙,拱形的门窗,是芜湖作为近代“四大米市”之首的无声见证。我靠在江边的栏杆上,看货轮缓缓驶过,听江水拍岸,恍惚间,似乎能听到百年前码头工人扛运米包的号子声。傍晚时分,这里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霞光将江面染成金红色,温暖而壮丽。热度总结:滨江公园一线,集历史地标、江景风光和市民休闲于一体,是感受芜湖城市脉搏的必到之处,热度常年不减。第二层次:湖光山色,城市的绿肺从江边转向城内,芜湖的“水”换了一种更温婉的姿态。·镜湖与赭山:市中心竟藏着镜湖这样一颗明珠,名副其实,水平如镜。湖畔垂柳依依,环湖步道上满是散步、慢跑的市民。穿过“镜湖细柳”,不远便是赭山。它不算高,但林木葱郁,是城市的天然氧吧。沿着石阶登上山顶的舒天阁,整个芜湖城区的风貌尽收眼底——镜湖如一块碧玉镶嵌城中,远处长江如带。这种“城中有山,山畔有湖,湖外有江”的格局,实在令人艳羡。·鸠兹广场:连接着镜湖与中山路步行街的鸠兹广场,是芜湖的城市客厅。那只展翅欲飞的青铜鸠鸟雕塑,是城市的象征。这里从早到晚都充满活力,白天是游客的集散地,夜晚则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中心。热度总结:镜湖-赭山风景区是芜湖的“城市绿心”,免费开放,交通便利,兼具自然与人文,是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高热度休闲空间。第三层次:舌尖上的江城,风味与烟火徒步的能量,需要美食来补给。芜湖的味道,是鲜活的,带着锅气与烟火气的。·耿福兴的早茶:要想体验老芜湖的早晨,必须去耿福兴。这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我点了一笼虾籽面和一份小笼汤包。虾籽面是绝对的招牌,汤头极其鲜美,细面上洒满褐色的虾籽,一口下去,河鲜的精华在口中爆开,滋味醇厚悠长。小笼汤包皮薄馅足,汤汁丰盈,蘸上香醋,堪称一绝。坐在古色古香的大堂里,周围是说着芜湖话的食客,这顿早茶,吃的是味道,更是风情。·双桐巷与星隆国际的小吃:如果说耿福兴是殿堂,那么双桐巷和星隆国际·芜湖小吃街就是江湖。这里人声鼎沸,烟火缭绕。我挤在人群中,尝了赤豆酒酿,清甜解腻;吃了芜湖红皮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带着一丝微甜的回甘,与北京烤鸭风味迥异,独具特色。还有臭干子、渣肉蒸饭、梅花糕……每一种小吃背后,都藏着芜湖人对生活的热爱。美食总结:从百年老字号到市井小吃街,芜湖的美食版图层次分明。虾籽面、小笼汤包、红皮鸭子、赤豆酒酿是必尝的“四大天王”,热度与美味并存。尾声:意外的收获离开主城区,我乘船登上了天门山。此天门山虽非李白笔下的那座,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阔景象,在此地找到了最贴切的注解。站在西梁山巅,看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浩浩荡荡,奔流而去。与市区的温婉相比,这里展现的是芜湖雄浑的一面。这一天的徒步,我从长江走到镜湖,从赭山走到天门山,从耿福兴走到双桐巷。芜湖,这座城,它不张扬,却将山水、历史与市井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舒适的生活节奏。它就像一碗温润的虾籽面,初品鲜美,细品则回味无穷。记录者笔记:在芜湖,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步行。用脚步去连接每一个地标,在步移景换中,你才能真正读懂它“半城山半城水”的灵魂。:()徒步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