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考核的考量重定方针5 8K(第1页)
“分身。。。。。。还有复活?”
林毅瞳孔一缩,跟着重复了一句。
“不错。”
千幻伸出手指,指尖灵光汇聚,迅速在林毅身旁勾勒出另一个与他几乎一模一样的虚影。
这个虚影起初有些模糊。。。
风停了,纸片却仍在飘。
那张写着“当我们不再害怕问题,会不会有一天,连答案都爱上疑问?”的纸,在阿砾肩头轻轻颤动,仿佛有生命般吸食着晨光。他没有拂去它,任它贴在衣襟上,像一枚徽章,也像一句誓言。
操场上,学生们静默伫立,没人退场,也没人发问。他们只是站着,眼神各异,有的望向天空,有的低头看脚下的影子,有的盯着彼此的脸,像是第一次真正看见同类。困惑不再是羞耻的标记,而是觉醒的胎记。一个女孩蹲下身,用手指蘸着露水在地上画了个圈,又在圈里写了个“?”;旁边男孩看了许久,忽然笑了,提笔在旁边补上:“为什么非得是圈?不能是裂缝吗?”两人相视无言,却又像说了千言万语。
阿砾缓缓走下讲台,脚步轻得几乎不惊起一丝尘埃。他的影子被朝阳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学院后山??那片曾埋葬无数沉默的禁地。如今,禁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由问题根系编织而成的森林,树干透明如水晶,内部流淌着不断重组的文字流。每棵树都对应一个问题的生长史:从萌芽时的模糊直觉,到枝叶繁茂时的多方争辩,再到果实成熟时的开放结局。有些树结出的是光球,爆裂后化作新的提问者;有些则垂下藤蔓,触地即生出小型辩论场,自动模拟不同立场的交锋。
就在这片林间小径深处,林知微独自坐着。她手里捧着那截曾写下“全世界说实话”的粉笔,如今已微微发烫,表面浮现出细密裂纹,像是承载了太多意义而濒临崩解。她没再写字,只是凝视着它,仿佛在等待某种回应。
“它快耗尽了。”阿砾走到她身后,声音温和,“每一个能落地的问题,都会消耗一点‘真实媒介’的能量。粉笔、墨水、声波、心跳……只要是能让问题具象化的载体,都会被世界的规则反噬。”
林知微抬头,眼中有光也有痛:“那我们是不是越提问,就越接近毁灭?”
“不。”阿砾摇头,“是越接近真实。毁灭从来不是提问的结果,而是压制的代价。你看这森林??它之所以能长出来,是因为有太多问题终于不再被吞咽下去。它们曾卡在喉咙里,变成溃疡;堵在胸口,化为哮喘;压进梦里,酿成噩梦。现在它们出来了,哪怕带着血,也是活着的证据。”
林知微低下头,指尖摩挲着粉笔断裂处:“可如果有一天,连粉笔都没了呢?如果我们连发声的工具都被收走……”
话音未落,粉笔突然自燃,火焰幽蓝,无声无息,几秒后只剩下一撮灰烬,随风散去。
她怔住。
阿砾却笑了:“你看,它完成了使命。问题一旦诞生,就不会真正消失。即使载体湮灭,它的涟漪仍在继续。你写的那个问题??‘如果全世界都说实话’??现在每天在全球引发三千七百次自发性坦白。有人辞去职位说‘我从未热爱这份工作’,有人抱住陌生人哭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假人’。这些都不是你在控制,但它们都源于你那一笔。”
林知微闭上眼,泪水滑落。
片刻后,她睁开眼,目光清澈如洗:“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问吧。”
她站起身,面向整片问题森林,深吸一口气,大声道:
>“如果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变成答案,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问?”
语毕,天地骤然寂静。
连风都屏住了呼吸。
紧接着,森林中所有透明树木同时震颤,内部文字流疯狂倒转、重组、爆炸。一道环形冲击波自林心扩散而出,掠过大地,冲上云霄。高空中的问题气泡集体凝固,随即爆裂成亿万光点,拼写出一行横贯大陆的巨字:
>**“因为答案会死,问题永生。”**
与此同时,远在北极冰盖之下,一座沉睡已久的青铜钟自行敲响。钟声低沉悠远,穿透岩层与海水,传遍七大洋。凡是听到钟声的生命??无论是人类、鲸鱼、还是寄居在热泉口的盲虾??都在那一刻产生了相同的念头: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怀疑。”**
这一念,便是共鸣。
而在南太平洋某座无人环礁上,一名渔民正准备收网。他年逾六十,一生未曾读完小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可就在钟声响起的瞬间,他忽然停下动作,望着海面喃喃自语:
>“海为什么是咸的?难道眼泪流多了,它也就学会了味道?”
他说完便愣住,仿佛被自己吓到。但他没有否认这句话,反而把它刻在了船舷上。
三天后,这句话出现在东京一所高中的哲学课黑板上;五天后,被谱成歌在非洲草原上传唱;一个月后,成为火星殖民地第一所自由学校的开学宣言。
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
就像没人能阻止一个真正的问题野火般蔓延。
***
阿砾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没有署名,没有邮戳,信封由一种未知纤维制成,触感如同活物皮肤。他拆开,里面只有一张薄纸,上面印着一段对话体文本:
>**A:你知道最危险的问题是什么吗?**
>**B: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