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口误6(第1页)
第15章口误(6)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否定词较多,布龙说出的话不太明显,而且由于对讲话者的同情以及出于对他所处的困境的考虑,人们并没有深究他的失误。几年后,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另一个讲话者则就不那么幸运。他企图表明自己对君主的毫无保留的支持,但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却出现了口误,而这说明在他忠诚的胸怀中还保留着另外的情绪,他的话是这样说的:“党员们(德国国家党):我要讲的问题是,我们的立场有赖于议会的议事通则,据这些通则,议会有权力向君主发表讲话。我们的信条是:德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和愿望是决心在这件事上形成一种联合声明,如果我们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君主的感情,这样我们应该spinelessly(无骨气)(德文为ruckgratlos)地这么做。”(笑声持续了几分钟)“先生们,我说的不是ruckgratlos,而是ruckhaltos(无保留地)”(大笑),“在这个困难时刻,即使君主也会接受人民的这种声明——这个无保留的声明——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1908年11月12日的《社会民主报》不会放弃注意这个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的口误的机会:“在任何国会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一个成员像这个反闪族的党员一样,通过言不由衷的自责,来表明自己以及其他大多数人对君主的态度。在第二天的争论中,在表现如此严肃的情绪时,他却失误地接受了这一点:他和他的朋友希望对君主无骨气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四周的笑声淹没了这个不幸的人随后的言词,他想有必要对此表示歉意,说自己的真实意图是‘无保留地’。”
我再举一例,这个口误具有神奇的预言性。1923年早期,在世界金融界发生了很大的震动,一个年轻的银行家X——或许是W地区的最新的暴发户,他是当时最富的人,也是最年轻的——在经过短期的抗争后,获得了银行的绝大多数拥有权。之后便是一次著名的会议的召开。在这次大会上,这个银行的老董事长,老一代的金融家,却没有被选上,年轻的X成为这家银行的主席。在发表告别演说时,这个经营董事Y先生向老主席对银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这个老主席没有被选上。听众们发现,这个讲话者一再地表现出痛苦的口误,他不断地谈到这个任期已满的(dahinsd)老主席,而不是杰出的(aussd)老主席,结果是,这个没有被选上的老主席,在这次大会的几天后去世了,不过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来自斯塔福)。
另外一个精彩的口误例子,其目的更多的不是讲话者的自我暴露,而是为剧场的听众埋下伏笔。这个例子来自席勒的话剧《华伦斯坦》(比科洛米尼,第一场,第五景),这也表明这个剧作家了解这种口误技巧,熟悉口误的机制和意义。剧情是这样的:马克斯·比科洛米尼热情地支持公爵(华伦斯坦)的理想,并富有**地描述了和平的美好,这是在他送华伦斯坦的女儿回营时才明白这一点的。在他就要离开舞台时,他的父亲(奥克塔维奥)和奎斯登贝格——皇宫的密使——惊恐地闯了进来,接下来是这样的:
奎斯登贝格:天哪!怎么能容忍这样呢?
朋友们呀!我们就这样让他走吗?
如此地愚弄——让他走掉?
不马上把他叫回来,不要让他睁眼看这里。
奥克塔维奥:(从深思中恢复过来)
他现在打开了我的眼睛,
我看到的东西比我想象得还要多。
奎斯登贝格:你看到了什么?
奥克塔维奥:那段旅行之路!
奎斯登贝格: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
奥克塔维奥:
来,过来,朋友,我必须乘机马上赶上这段不吉利的路,现在我的眼睛已经睁开,我必须使用我的眼睛,来!
(拉着奎斯登贝格)
奎斯登贝格:现在做什么?我们要去哪儿?
奥克塔维奥:到她那儿。
奎斯登贝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