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循环的辩论(第2页)
东门嘉运想都没想就回答道:“那怎么可能,我们银行是做生意的,生意人要有生意人的操守。雪中送炭那是慈善家的专长,我们可是商人,又不是慈善机构,只做锦上添花,钱只能贷给有还款能力的人。”
“对啊,银行只借钱给能还钱的人,这就是最大的商业道德。”轩辕启恒一拍掌,“谁最有还钱能力?当然是最有钱的人;谁最有钱呢?当然是创新者!回头来看,如果没有商业银行体系,越洋贸易不可能如此便捷,就没有足够的本金扩大船队;如果没有商业银行体系,太史家族的工业体系也无法迅速发展,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如果没有公债支持,蒸汽机就更不可能迅速普及到各个行业,是银行用钱点燃了创新之火,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财富与生活。”
东门嘉运不由发出一声冷哼:“银行当然是财富的柴薪,可南门亦菲身为小镇银钱业之首,要对现在的情况负什么责任?轩辕先生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抽丝剥茧方能正本清源。”轩辕摇了摇头继续说,“创新带来了利润,金融又无限扩大了利润,加速创新普及。大家想一想,把一种产品普及到全世界需要多少产能,需要建多少工厂,又需要多少运输的船只?创新从庙堂之高到普罗大众,产能需要扩大多少倍,可在全社会普及之后还有这么大的市场吗?原来的产能去哪里消耗?‘蓬莱号’带来了海外商品,对我们是一种创新,就在创新无以为继的时候我们有了机器生产,机器生产普及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甚至普及到了全世界,我们还有多少市场利润空间?”
南门亦菲在小镇银钱业声誉一向很高,因为房价暴跌的原因,市场转而对南门亦菲很有意见。如果想把南门亦菲从央行行长的位置上扳下来,现在是最好的机会。表面看轩辕歪理连篇,这些跟房地产市场资金链收紧有什么关系?说到底,轩辕启恒还不是在为南门亦菲开脱。
“那又怎么样呢?原本红红火火的市场,南门亦菲非要收缩贷款,从古至今哪家企业哪个人不借钱买房。银行不借钱还要往回抽钱,原本能正常还钱,硬被抽走了鲜血,哪个企业能不垮?哪个人能撑得住?”
面对咄咄逼人的东门嘉运,轩辕启恒丝毫没有示弱:“如果我能建造更多铁甲海船,太史家能建造更多机器,能赚更多的钱,西门银行会借钱给买房的人还是借款给我们?有稳定的大企业,谁会贷款给个人?因为市场萎缩,没有那么大投入,所以资金才流向房地产,所以银行才会贷款给个人。如果不控制,今天的房地产就是当年疯涨的蓬莱泡沫,蓬莱泡沫只是股票,房地产可是涉及小镇所有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几十年的未来,我们输得起吗?”
就算收益低一些,银行都愿意把钱借给大的企业,一劳永逸而且风险还小。个人贷款单笔金额小,赚的少,风险高,如不是没办法,谁也不会把精力投在这上面。东门嘉运是经营银行的人,这个道理当然懂得,但也不想这样被轩辕启恒说服,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又转移话题:“说了这么多,跟危机有多大关系,当前的困局怎么造成的?又该怎么办?”
轩辕启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环顾了一下茶馆里的人,悠悠地说:“一种开天辟地的创新必然带来开天辟地的市场,也就必然会有开天辟地的利润。只要有钱赚,借钱我们也要干,放到谁身上都一样。这是我们和银行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小镇迅速繁荣的原因。可大家想过没有,小镇的每个人,蓬莱岛乃至目光所及世界的每个人都用上了这些东西,当初的市场在哪里?当初的利润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卖给谁?当初的产能还在,当初赚的钱还在,又该去哪里?明明已经赚不到那么多钱了,我们还想继续昔日辉煌,怎么办?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如果不加控制,就是一次次更惨烈的蓬莱泡沫!”
轩辕启恒的话很有道理,钱总想赚更多的钱,如果没有赚钱的机会就会自己创造机会,而炒作股票或房地产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现在创新的市场已经消失,钱从流入房地产、股市到人们对繁荣信心崩溃,应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走出困局?
轩辕启恒信心满满地拍了一下桌子:“很简单,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再创造一次!”
专题6-2:
金融危机成因第一次探讨:当创新已衰竭
这一节,我们借一场轩辕启恒和东门嘉运的对话阐释了金融危机的本质,开始金融危机的第一次讨论。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大创新,不是货币扩张;同理,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创新带来的刺激衰减,不是货币收缩,从繁荣到危机不过是将整个过程以金融的方式记录下来罢了。
抽丝剥茧,让我们一起回顾1929年大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历程,脉络便顿显舒朗:
……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经济繁荣→流动性宽松→股市飞速上涨(房价飞速上涨)→刺破泡沫→股价(房价)下跌→市场信心下降→金融机构倒闭→全球金融危机……
由此看出,1929年大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逻辑是一致的,其实每一次金融危机的逻辑都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金融第二定律。
改变世界的创新在当代经济学中被称为“毁灭型创新”,所谓“毁灭”必定是开天辟地,以新产业毁灭旧产业。新产业必然创造巨大的利润,并对应融资方式的改变,也就是金融革命配合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一旦出现,人们便能轻易获得资金,其后模仿者蜂拥而至,投资新产业、投资新产品……“毁灭型创新”注定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技术无不如此。
世界有阴阳,创新有始终。
任何一次“毁灭型创新”都有相似的历程,创新开始的时候会生产奢侈品,随着创新延续成本逐渐降低,普及到草根大众的时候,创新使命就基本结束了。理由很简单,没有市场再创造利润了。现有产品会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也就是当代经济学中所谓的“延续型创新”。无论怎样改进(比如,晶体管电视与平板电视)“延续型创新”,也不可能与“毁灭型创新”创造的市场相比。“延续型创新”的力度会随着时间衰减,市场也会一点点萎缩,直至市场空间变成常量,创新便可被视为停滞。
创新停滞了,投资还要继续。前期积累下来的利润还要寻求收益,而且最好是跟之前相同的高收益,流动性过剩便会出现。没有产业投资渠道,钱会去哪里?
答案是:泡沫。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长,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制造工具,也就是说人类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即使泡沫破灭了,人还得生存,还要继续创造财富。在利润的驱动下,“毁灭型创新”一定会再度来临,以一种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业态出现,于是人们会再度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经济会再度繁荣。
200多年来,金融危机或者说经济危机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工业革命后被倒掉的牛奶,就如同2008年倒下的雷曼兄弟,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工业革命,一个是信息化,创新创造的市场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