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做牛做马(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为了哄睡,我的布袋戏生涯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床头有几个填充布偶,小熊维尼、小青蛙、米老鼠及可装零钱、钥匙的咖啡小熊。它们分别有了个性与背景,流浪汉米老鼠,喜欢换池塘的小青蛙及拥有万贯家财却自认为是个囚犯的咖啡小熊。我的剧本既简单又随兴,有时反映当日生活情况,透过布偶“模拟”小家伙的经历(如:到小公园骑车、到外婆家……)。由于内容逼真,他显出兴趣,大约也在回味自己的经验吧!有时则趁机教导、暗示生活上的事件或礼节。有一阵子,小家伙极不喜欢用吹风机吹干头发,为了这事儿,几乎快把我的脾气磨爆了。于是,布袋戏就出现小青蛙请教米老鼠,洗完澡后如何把那么多毛毛弄干的内容。“用吹风机呀!”米老鼠嗲声嗲气地说,“狮子也用吹风机,猩猩也用,大家都用啊!”次日,洗完头后,他又东躲西藏不愿吹风,我便说:“你问问米老鼠,他是不是用吹风机吹头发?人家狮子也用,猩猩也用,就你不用,那么你跟他们不是好朋友喽!”他有点被说动,我趁机速战速决:“快!妈妈用最快的速度吹,数十下就好了。一——二——三……”

冬日时,演得有些乏了,便胡乱来一段挤被窝取暖的剧情:小布偶们吵着要跟小家伙睡,有的要睡胳肢窝底下,有的要睡肚脐眼上,闹哄哄的。最后,妈妈出面安排,各就各位,眼睛闭闭,来首歌儿,一起入梦。

(陷身在烦琐、疲惫的养育工程里,也许,就是为了捡取这一点一滴、宝石般美丽的记忆吧!)

孩子对父母的贴心、爱意,常被认为天生自然,我倒觉得是交感互动。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保护、照顾与亲爱,遂被激发出善意的回应。我相信在万事万物之间存有不变的律则:善,诱发更大的善;爱,开启更强的爱。这条律则在亲子血缘中得到最大的彰显,因毫无勉强、挣扎之痕迹,交流、呼应得如此自然,故近乎天生。

我素为背疾所苦,过度劳累或天气变化无常时尤其酸痛。孩子爸爸得空时会为我敲按一番,稍减痛楚。家中亦备有各种按摩工具,铁制、木质皆有。平日,我自行敲按之后会将道具塞入两柜之间缝隙,以防小家伙乱玩打伤。某日,我随口说:“哎哟喂呀,背痛死了!”小家伙闻言,立即放下手中玩具,跑到两柜之间弯身把按摩道具拉出,取来给我。我完全没有预料他会这么做,遂被感动得有点心花怒放。眼前这位还不会讲话的小小孩才一岁半,他的眼神纯洁无邪,小脸蛋笑得像朵小蓓蕾,他做这事如此自发、自然,既非接受命令亦无关功利,纯粹只为了让妈妈纾解痛苦、心情愉悦。我从来不曾叫他为我做这事,因而更显出他心中的善念与爱意。这样的回馈不止一次,近两岁时,他学他爸爸口吻,字不正腔不圆地说:“盎摸虾(按摩一下)!”随即非常卖力地用手掌为我拍背,愈拍愈急,我不禁大赞:“多幸福啊!我居然拥有两只按摩牛郎!”人说小孩褒不得,果然,话才讲完,小家伙一得意,竟用力拍打我的脑门。“你嫌你妈还不够笨呀,脑袋瓜也打!”我说。

撒娇像吃饭、睡觉、游戏一样,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一岁半的小孩已会明确且主动地对父母撒娇,拥抱、牵手,或突然赖在父母身上搂脖子脸贴脸及亲吻,每当他这么做,我会发出类似大胡子老公公的声音:“唔——呼呼呼,这个小孩在跟妈妈撒娇呢!”那声音像害羞的大风吹害羞的小树,因而他更加专注且认真地撒起娇来,与我脸贴脸还要摆头转动,贴完左脸再贴右脸,仿佛跳探戈,滑稽极了。此时,我一点都不怀疑我们是跟红毛猩猩有亲戚关系的灵长类动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话极有顶天立地的父母气概,处世敢于向权威及庸俗挑战,回了家则自动趴倒,笑呵呵地给黄毛小儿当坐骑。

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骑在大人头上,也没有一个爱孩子的大人不愿承欢其膝下。做爸爸的尤其享有荣耀感,当小孩跨坐其肩头,两只小手拉着他的耳朵,父子俩一起逛大街时,不难看出这头“孺子牛”昂首挺胸、笑傲江湖之状。这时候的男人,还真有一点保家卫国的样子。

自从有一回我躺在**,平举双脚让他坐在脚踝处,手扶我膝头,我双脚再左右转动、上下伸举之后,从此他爱上“骑马马”。我与孩子爸爸也正式进入“做牛做马”(他肖马我肖牛)阶段,只要一躺下,那个胖嘟嘟的小人便喜滋滋扑过来,“骑——马马,骑马马——”火速登基,要我们当旋转马。这游戏玩一两次还可以,天天玩、时时玩,下半身颇有瘫痪之虞。若不依,这小子便扯开大嗓门哭闹起来,你铁了心不依,他会自力救济,硬将你推倒,三两下边哭边爬坐你腰肚,自己提屁股抑扬顿挫,把你的肚子顿得发痛,你赶紧求饶:“好好好!骑马马!”你敷衍他,只两只脚板扇了扇,他生气了,哭得惊天动地,你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只好乖乖做牛做马,还得配歌:“我是一只小毛驴儿,我从来不给骑,有一天我心血**……”

一岁半左右的孩子仿佛一瞬间成熟,学习、认知之深度与广度较诸以前进步许多。除了能指出较复杂的身体部位(眉毛、眼、头发、额头、鼻子、鼻孔、人中、嘴、下巴、脖子、牙齿、舌头、肩膀、奶奶、肚脐、膝盖、脚趾头、鸟鸟、手),也能从相簿中认出近三十个亲人及朋友。

相簿是那阵子他最爱翻看的读物,三大巨册,摊在沙发上,看他那么专心地阅读,真难想象小小的心里起了什么涟漪?我虽非爱好摄影之辈,但一直保留为他记录生活的习惯,每当有朋友来访,亦合照几张留念,供小家伙指认、回味。没想到这些照片也成为教材,借此认人之外,我若问:“你躲在妈妈肚子里的那张照片在哪里?”或“到小学溜滑梯是哪张?”“坐碰碰车的在哪儿?”……他都能找出。照片里面有故事,正因有故事的甜味,他才那么沉迷吧!

这时期的小孩已有自己的意见。要自己吃饭不给喂,要穿这双袜子不穿妈妈拿的那双,坚持要戴帽子出门,一定要吃这样不吃那样……“我”的概念形成了,再也不是随大人使唤、摆布的小婴儿。平日若问:“姚远在哪里?”他会指自己的脸。虽还不太会讲话,但有言说的欲望,常以单音复辞表达己意(“水水”“豆豆”“蛋蛋”……)。他自己更发明“唧啾”音表示一切;想吃葡萄干,拉大人的手到柜子前,指着那罐葡萄干,说:“唧啾!”想出门散步,自己戴好帽子,指着大门:“唧啾!”这阶段的儿语,只有带他的人听得懂。因此,我戏称他是“唧啾桑”,孩子爸爸干脆叫他“唧啾”。每当父子俩唧啾来唧啾去,大概只有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吧!

谁也逃不出遗传的天罗地网,此事不假。孩子爸爸是学数学的,小家伙自然对数字较敏感。他学会拼零至九数字拼板,不久,会拼几何图形拼板。而且,非常令人不解地喜看气象报告(我们猜想跟数字有关),只要电视上出现气象预报,他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急猴猴地爬上沙发坐好,目不转睛盯着看。我几乎要央求任教大气系的林和教授弄几卷气象录像带让小家伙看到饱,也使我可以稍微偷一点闲。后来,我又发觉他对股市收盘行情有反应,每当午间新闻主播说“接着,我们看国内股汇市行情”时,这家伙又爬上沙发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摇头,笑他:“包尿布的姚大户,你的股票涨还是跌呀?”数字,真的那么迷人吗?

只要天气不错,我常以推车推他至山下小街闲逛,四处寻找与他一般年纪的小孩踪影,让他解解闷。他开始需要玩伴,而这是我们无法提供的。文具店门口放置一排投币式游乐车,他会自行投币玩一会儿,若旁边有小朋友,他的玩兴即刻升高,可惜没多久小朋友又被带走了,他若有所失。有一回,我刻意推他到附近的小学校园看小朋友,正值下课时间,低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像野牛般满场飞奔,尖叫、嘶喊声不断,霸占了溜滑梯、跷跷板及一排跳跳马。有位年约七岁的小男生友善地邀小家伙一起坐跷跷板,他甚乐。下一会儿,钟声响了,所有的小朋友跑入教室,消失无踪。对小家伙来说,这事发生得太快,使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小哥哥、小姐姐们都不见了?他发出“噫?”疑问声,脖子伸得长长的,两只小手掩在背后,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好像在找什么。

早春阳光柔柔地洒在小家伙的短袄上。那一刻,我在一岁半小孩身上看到了“寂寞”。

【密语之十七】

儿子:

寂寞,是你一辈子的课业。

早春阳光洒在你的小袄上的情景,深映我眼底。当晚,我向你父亲描述你怅然若失的模样,仍不免心疼。你在大**睡得香甜,想必也在回味白日里的短暂欢愉。

随着成长,你愈来愈显出对同伴的喜爱。每有小朋友来家,你会表现出热情,即使对方比你年长、块头比你高壮,你也毫不犹豫地张开手臂加以拥抱。由于你的动作太大,常把对方推倒,小朋友误以为你攻击他,反而躲你。其实,看在眼里的我,完全理解你只是想抱抱他、表达亲热而已。

你喜欢看娃娃车,因为你知道车里有好多好多小朋友。有一回,我请娃娃车司机暂停一下,让我抱你到车里与小朋友们打招呼。家附近有两兄弟,每天由妈妈以摩托车载到山下念幼稚园,你一听到摩托车声(你会认各摩托车的特殊声响),会急忙站上窗边椅子往外看,大声叫:“小帅!卡卡(凯凯)!”

有诸多原因,使我们无法带你与亲戚家的表哥、表姐玩在一起。大伯一家旅居美国,自然排除在外。你姑姑家的两位表姐都上大学了,怎么玩呢?只有大舅家的婕子姐姐、小舅家的简熙哥哥与阿诺哥哥、小阿姨家的妹妹与你年纪相近,只是住得较远,亦无可奈何。

小家庭主义下,即使同一社区亦鲜少往来。现代的人际关系已臻结冰状态,不可能恢复往日之厝边头尾感情。我虽知这不是好事,但长期在都市生活的熏染下,也很难积极地向陌生人表达热情。原先,我期盼情同一家人的隔壁小哥哥成为你的同伴,然而也遇到难处。大你两岁的他上全日班幼儿园,放学以后各有各的家居生活。逢到假期,也是各有安排,你与他只隔一墙,有时却十天半月才匆匆见一面,几乎没能玩在一起,咫尺何异于天涯?

难道,真的只能在自家墙内才找得到一起长大的童伴?

你一岁以后,亲朋好友不免试探或建议我们再生一个——除非情况特殊,否则这问题会丢给每一对新手父母。综合其理由,不外是:独生子太寂寞,若有手足相伴,一起成长,相互学习,不仅身心较健全,将来遇到事情,也有自家人照应。其二是风险分担,若不幸失去老大,还有老二在身边。第三是防老,只生一个,将来两老之养护、送终全担在一人身上,着实过重,若有兄弟分担,责任较轻省。

对我与你父亲而言,这三点都不成立。

独生子与有手足是两种不同的家庭组合,换言之,各有各的优劣。我们不宜用拥有兄弟者的优势来解决独生子这边的缺点而省略、简化存在于手足之间的难题。反之亦然。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所以生给他弟妹,但是,有没有想到两个(或三个)孩子瓜分有限资源后让第一个孩子无法得到更好的栽培?如此视之,是对还是错呢?一与多,各有各的功课要做。老辈的爱说:“打虎亲兄弟”,意味只有自家兄弟才会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若手足情深,自是美事,但也不乏把亲兄弟当老虎打的阋墙案例。

所谓风险分担亦属无稽之谈。在父母心里,每个孩子皆不可替代,并不因尚有其他孩子而遗忘或稍减丧失此子之痛。当然,依循物种传承的律则,繁衍后代自是多多益善。然时至今日,地球上存有六十亿人已显得拥挤,我们倒是不需在拥有一个孩子后还受繁衍律则掌控,拼老命将自己的基因洒在地球上。至于,这辛苦养育的生命会存续多久,那是神的账簿里的事,不是做父母能问的。

老,会找上我们;病,也会在我们身上结网。独生子在照护父母方面自然比多兄弟者付出较多心力,然而,只要想想当年父母把所有财富、资源全给了一人,如今独力挑担也是公平合理的。话又说回来,正因为只生一子,做父母的在经济面能较宽裕地储备未来的银发生活,事先规划医疗、照护、家居等事项,而非把老年包袱丢给独生子背。

其实,不管我们这一代基于何种信念坚决不育或只育一子或多生儿女,等我们老时皆是殊途同归:只剩自己或唯有老伴相依偎。我几乎可以嗅闻下一世纪街道上的灰尘味道,看到正值青壮的你们这一代的生活。那是个没有乡愁、无国界、不被家庭观念文身的高度科技文明游牧族。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花大量时间在家庭与家族关系中煮茧抽丝,以至于成年之后需从头学习跟自己相处,寻找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你们正好相反,生长于小家庭中,从小即在密闭的空间中遁入更密闭的空间(电脑)展翅遨游,那是个孤单却热闹的世界,你们习以为常。家庭,对你们而言,像给幼儿玩的三块拼版(父母及独生子)组成的拼图,数目太少,故无须拼凑即知全图是什么。因而彼此的关系日渐淡化成壁纸一般,贴在那儿,等它慢慢旧了。有一天,父母走了,只剩一人。偶尔想温一温家庭感觉,上网至“家庭出租公司”预订,他们会帮你安排时间,享受家庭晚餐。如同比萨店询问你的口味,他们也请你选择:要不要爷爷、奶奶?要不要一条老狗?放什么音乐?吃中餐、西餐还是寿司?若是你,说不定会要求水饺与炒面,你记得奶奶好会包韭菜猪肉水饺,而妈妈炒面喜欢放醋。

是的,看在我眼里,那样的生活有点伤感。即使以一大蓬奇花异卉装饰,还是露出“寂寞”的狐狸尾巴。然而,我无能为力。无时无刻,我在你小小的身躯上看到那个社会也憨憨地成长着,踮踮脚、伸伸手,迈向茁壮。我只能叹口气:那是你们的未来、你们的社会、你们的故事,我管不着。

因而,我不禁臆测,即使你拥有兄弟,进入青春期以后,恐怕也是兄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啊!

你父亲坚决不再生的理由是:这世界不可挽回地趋向恶途,再制造一个小生命来受苦于心不忍。我虽然不像他那么悲观,但也同意:善的力量似乎与热带雨林一起消失,爱与美在圣婴气候里焚烧、枯萎。我憎恨贪婪、邪恶,然每日打开报纸,即感受贪婪与邪恶伸出脓疱长舌舔舐我的脸。如是,我亦不忍再生一儿,让这恶质社会将他研成齑粉。

所以,尽我们所能避免制造另一个生命,就这么一家三口往下走,把你走壮,把我们走老。相信我,儿子!寂寞是一辈子的课业。有一天你会懂,纵使置身于熙攘大街,拥有他人不可高攀之荣耀,握尽世间种种发光发热之权势,当你从任何一扇窗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晴空流云中有一只名唤寂寞的候鸟悠然向你飞来。

不要怕,儿子!寂寞是你自己的心灵敲门的声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