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一人之下 海瑞和张居正(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海瑞也不是什么油盐不进的人,他是清官,可没到谁给他送礼他就跟谁急的地步。徐阶曾经就给过海瑞一笔路费,但他并没有标榜清高,矫情地拒绝对方,而是坦**地收下,并诚恳地表示了自己的谢意。在海瑞眼里,该拒绝的是那些非法的贿赂,还有官俸之外的灰色收入,至于朋友恩师之间的友情赠予,那些在人之常情内的礼物,海瑞是会欣然接受的。

当然,如果遇到原则问题,海瑞一定会选择坚持原则。比如徐阶帮了他,还给他回家的路费,他就写信感谢徐阶称呼人家是“老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可在需要徐阶退田之时,海瑞也不会徇私情而放徐家一马,而是坚持要让徐阶把田给退了,这样对你对我对国家对百姓都好,可徐阶不听,最后高拱来了,大伙儿一起玩完。

其实,海瑞不但有理想有抱负,还深谙官场之道,更能心向百姓,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官员来说,海瑞还真是完美得有点过分。

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只记得他清廉。

可殊不知,清廉恰恰是海瑞身上无数品德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他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登基,这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刚登基时,只是一个十岁孩童,朝政交给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在经历了张璁、高拱的革新后,张居正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改革。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条鞭法、考成法、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是张璁变法时提出的概念,本意是“一条编”,意思是把各种钱粮赋税、人力劳役都折合成白银缴纳。这个算是统一了税收标准,简化了收税手续,还可以避免官吏在收税时对老百姓吃拿卡要,如果还需要我用比较有意义的话讲,那就是一条鞭法顺应了货币白银化的时代大趋势。

但一条鞭法有个大问题,就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南方,用白银收税很好,不但政府方便,纳税人也轻松。可在北方地区,很多人穷,他们没钱交税,宁可承担劳役也不愿意给朝廷白银,因为他们是真的没有,相比之下,还不如给朝廷免费干活,起码还能包吃包住呢。

还有一点,就是以前大伙儿缴税,主要是缴纳粮食,夏秋两季收获了就能交。可现在改收银子了,老百姓还得先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卖,换成银子后再给朝廷交税。可想而知,夏秋两季正是丰收的季节,市面上到处都是粮食,供大于求,粮价必然下跌,在这个时候老百姓卖粮换银铁定是亏的,这等于在无形中暗宰了农民一笔。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在1630年—1640年,世界白银发生了大规模贬值。因为白银贬值和流入中国的白银量急剧减少,造成了明朝境内严重的银荒,而这段时间正好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在位期间,故而西方的加州学派就提出过一个概念,认为晚明时期白银供给不足,造成了银贵而粮贱,很多百姓为了筹集白银上税而纷纷破产,最终造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嘉靖十年就提出了一条鞭法,可张璁、桂萼、海瑞、庞尚鹏等人始终只在个别地方试验、没有推行至全国的原因。可张居正久居中枢,从来没有在地方上实际工作过,于是在他改革期间全面铺开了一条鞭法,这固然给国家带来了庞大的财政收入,可也加重了西北地区的人民负担,给明朝埋下了一颗隐雷。

张居正的第二项改革是考成法,意思是“工作绩效考核”,内阁给各个部门批示今年该完成的任务清单,到了年底核查,如果完成了就加官进爵,没有完成就降一级,次年还没完成再降级,一直给你降到老百姓为止。

张居正的这一项改革纠正了明朝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弊病,极大的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可王夫之、万斯同等人却对考成法不以为然。

举个例子,考成法有个标准叫“赋役完欠”,意思是追回地方以往欠下的赋役。因为有些农民遭遇天灾,就没粮缴税,当时明朝官府还比较人性化,允许你先欠着,来年有钱了再缴。但农民本就生活在温饱线上,不可能有余粮,而来年还有来年的税,长此以往很多赋役根本不能如约补上,而当地的官员知晓内情,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自从考成法出来后,这些官员不可能再冒着掉乌纱帽的风险去通融这些农民,而是逼着他们把往年积欠的赋税都缴出来。可问题是这些农民连今年的赋役都缴不上,如何补齐以前的赋役?只好卖身卖田给地主,换钱缴税,这就又加剧了户口兼并和土地兼并,加深了封建王朝的帝国之癌。

这还是好的,遇到为了升官的个别官员,还会超额完成绩效。他们通过严刑拷打的方式搜刮农民的钱粮,把这些当成赋税缴给朝廷,张居正一看财政收入增加了,就给这些考成杰出的人升官,全然没意识到这些人身后有多少百姓家毁人亡。

张居正改革的第三项,就是清丈田亩,把大地主家里隐匿不报的土地丈量出来。成效很显著,万历年间朝廷的在册土地比弘治年间多出了七成。可我们要清楚一点,这和刘秀的“度田令”一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而是在承认了地主阶级侵夺农民兄弟利益的现状下,让政府多分一杯羹而已。

我们把张居正的改革总结一下,就会发现与张璁、高拱相比,他还是换汤不换药,政策上没有创新,只是在力度和规模上更大了而已。而与海瑞的改革思路相比,张居正改革其实还带有极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

比如在丈量土地上,海瑞看得就比张居正清醒。明朝最根本的问题就在土地上,地主阶级占据大量土地收租享乐不说,还偷税漏税,挖封建社会墙脚,而农民被地主巧取豪夺了土地后成为流民,成为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若是长此以往,肯定要出问题。

海瑞的意思是直接让地主把土地分给流民,将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这个阻力肯定是最大的,但效果也是最好的。而张居正的意思是把地主的田地清查出来,让他们别偷税漏税就行,这自然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可问题就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收一时之效,从长期看国家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说张居正的改革只是在优化上层建筑的话,那么海瑞想做的,就是把经济基础给改变了,那么上层建筑自然而然就可以焕然一新,这样即使不用经历残酷的改朝换代,也可以开启一个新的王朝周期律。

现在很多人认为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反攻倒算,于是张居正改革就人亡政息了。我上次就见过一个“明粉”在捶胸顿足,哀叹如果万历新政没有被废,明朝还能延续多少多少年。

可实际上,张居正的大多数改革成果都保留了下来,比如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都没有动,还有张居正任用的改革派成员,一些是被万历清退雪藏,比如戚继光,但还有一些被留了下来继续重用,比如李成梁。

真正被万历皇帝废除的,是考成法。

因为官员实在受不了绩效折磨了,就怂恿内阁首辅申时行向皇帝建议,把考成法废掉。其实,考成法本就是建立在张居正说一不二的绝对威望上,现在张居正死了,申时行作为一个好好先生,根本做不到带领内阁统驭六部,那么考成法就算留下也是名存实亡,还不如顺水推舟给废了呢。

我说这些不是否定张居正改革,事实上在张居正柄政的十年里,明朝确实迎来了一段黄金岁月。万历皇帝后来能平定宁夏叛乱,在播州改土归流,还能让李如松率军抗日援朝,打赢壬辰战争,都是依靠张居正攒下的家底。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只是“改革”,而不是“变法”。在宗藩与缙绅这两个明代衰败的关键问题上,张居正都选择了回避。归根结底,他的改革只是对现有体制的修补,而没有真正如商鞅、王安石那样试图对国家体制进行一次全盘的翻新,所以张居正是成功了,可这是一种很有限的成功。

这一章的标题是一人之下,除了我个人喜欢《一人之下》这部动画外,还有一点,就是我眼中的张居正与海瑞,他们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张居正是一人之下,他权倾朝野,宣称“我非相,乃摄也”,代表万历统驭万民百姓。海瑞是万人之上,他不畏强权,宣称要“直言天下第一事”,代表万民百姓抬棺骂嘉靖。

他们一体两面,却又殊途同归。可如今张居正效忠的皇帝已然化为冢中枯骨,而海瑞至死护佑的天下百姓,却依旧生生不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