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帝国的海疆 大航海时代(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7章帝国的海疆:大航海时代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郑和

十五世纪初,地理大发现还未开始,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尚未出世,在东方的农业社会里,已经有人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海防的观念,这让世界人发现,原来早在大航海时代的前夜,中国人已经走上了征服海洋的旅途。

永乐三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一支巨大的船队出海巡洋。与后世哥伦布等人的几条小木船不同,郑和一行的船只数量超过二百艘,出海人数超过二万七千人,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且没有之一。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对郑和下西洋有一种误解,具体表现在:为何郑和不学习西方进行海外殖民?为何郑和没有发现美洲,征服世界?郑和下西洋是去炫耀国力和寻找建文帝的对不对?郑和是不是去当散财童子,没有赚钱,还赔了?……如果有如上疑问,证明你对郑和下西洋一无所知,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在大航海时代究竟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公元1840年,西方列强从海上而来,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东方古老的国门,中国由此开始了近代的百年耻辱。直到那一天,人们才想起我们国家原来有个叫郑和的人,他告诉我们,要注重海防,危险的敌人总有一天会从海上袭来,那时华夏将危矣。

可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那个人已经被国人遗忘和误解很久了。

根据如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至少在清朝的康乾时代以前,中国都没有与世界脱轨过,而是一直积极参与着世界发展的大潮。

在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但这不是闭关锁国,只是禁止私人商船出海,对外贸易由官方来主导,即“朝贡贸易”,就是说如果有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他们需要以“朝贡”的名义让地方上的行政长官抽检货物,抽税以后统一被官方收购,再由官方定价在内地卖出,这样一次朝贡贸易就算完成了。

现在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远邦小国不远万里来中国朝贡,只要上贡很少一点礼品,就可以得到中国十分丰厚的赏赐,完全就是把中国当成了冤大头。而中国的目的也只是维护“天朝上国”的国际地位,给人感觉好像就是为了满足统治者虚荣心搞出来的面子工程,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完全就是赔本赚吆喝。有些人就根据这个骂朱元璋,认为他农民出身,头脑僵化,只知让百姓务农,却放弃了利益更大的海洋,从而认定这是近代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根源等。

其实,这种看法才是不学无术的误解。朱元璋早期设立市舶司,但很快又废除了,原因是元末群雄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余党逃亡海外,还有日本因为正处在南北朝时代,很多生计无着的日本浪人在沿海抢劫,东南沿海的人民不堪其扰,而这些海外敌对势力的生活物资,都是来自他们和中国内地的生意。

彼时明朝方才开国,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的进攻重心又是北方的蒙古势力,为了不两线开战,在南方他以防御为主,实行海禁的目的就是断绝这些敌人的补给,算是一种针对海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制裁。

这也不是因噎废食,因为中国的朝贡制度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区分敌友。如果是朋友,那就给你们颁发一个“勘合”,这个勘合相当于贸易资格证,有了这个证明,就代表你们成了中国的“朝贡国”,国家就会准许你们来华贸易。可如果是敌人,比如日本这种海外敌对势力,经常闹倭寇,那中国就不准你前来朝贡,不然什么人都可以与中国做生意的话,一个不留神资敌了怎么办?

中国的朝贡贸易也不是只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意义。比如明代的海贸史,这个只抱着历史看,是看不出任何玄机的,只有把经济学尤其是国际贸易学吃透的人,才能从那些故纸堆中看出朝贡贸易的本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海外各国来华贸易,献上贡品,中国官方再回赐价值更高的礼物,这个过程乍一看好像是明朝吃亏,实则不然。因为朝贡国刚来朝贡,他们的货物就要被当地官员审核估价,然后征收百分之五十的关税,如果敢瞒报,一律没收,不予补偿。剩下一半的货物,才上交给中央,再由中央定价颁布回赐的,但这贡品定价多少,回赐给对方多少,从头到尾都是明朝说了算。明朝故意压价,再假意抬价回赐,朝贡国也无可奈何。而且最损的是,明朝回赐的一半是钱,还有一半是大明宝钞,可大明宝钞在海外又用不了,这些海外使臣只能就地给花了,这在无意中还拉动了国家的内需。这就是朝贡体系的全过程,现在你还觉得是明朝吃亏了吗?

其次,海外各国参与朝贡贸易,从来不是贪图赏赐,因为贡品与回赐的价值只占很小一部分,就图个象征意义,真正的贸易大头是他们私人携带的商品。

因为一个朝贡团往往有好几百人,但真正的官方使者只有十几个,其他全是随行的外国商人。这些人都会带上他们国家的特产,跟随朝贡团来与中国进行互市贸易。这点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讲得很明白:

“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况且心利交易,不利颁赐,虽贡厚赉薄,彼亦甘心,而又可以藏富于民,何惮而不为也。”

虽然在朝贡回赐上,明朝狠狠地敲了番邦各国一笔,导致“贡厚赉薄”,但因为“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朝贡上的损益对比互市双方获得的利益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所以海外各国宁可挨宰,也要争先恐后地来华贸易,而在这一过程中,明朝宗主国的地位会愈发稳固,可以说朝贡贸易是让中国既得到了政治利益,也收获了经济效益,是一举两得。

现在很多历史学者就朝贡贸易是赚是赔争得不可开交,其实他们只要找来一个研究海外贸易的经济学者,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那就是朝贡贸易用单纯的赔了赚了都略显片面,而是明代中国与贸易伙伴们(朝贡国)达成的双赢。

这就像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商人们用中国并不算稀有的丝绸、瓷器、茶叶去换取西方的玻璃、宝石、各种香料。双方都感觉自己得到的比付出的更有价值,大家利用两国之间的价差各自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最末,朝贡贸易在本质上是国家行为,不论是外国使臣的朝贡,还是外国商人携带的商品,都是由官方一律收购,再由官方统一售出,这就形成了一种海贸版本的“盐铁专营”。在这种完全垄断的市场下,政府完全可以坐地起价,为国家带来庞大的财政收入,明朝人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就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朝贡贸易的本质:

“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减戍守之费,又以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

我们把这段话拆开来看,“通华夷之情”是外交,“迁有无之货”是经济,“减戍守之费”是军事。而“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营化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贡贸易应该就是桑弘羊、王安石等人理想中的完美海洋政策。

而郑和就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他空前绝后的征途。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上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意思是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就让郑和去寻找他,顺便耀兵异域,宣示中国的富强。

这个可以第一时间排除。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虽然在内容上十分丰富,历来为史家称道,但在内容真伪上采纳了大量明代的野史笔记。明史学家黄云眉为了给《明史》挑错,写了八册的《明史考证》,共计二百八十万字,结果直到黄老去世了都没能校正完毕,《明史》的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朱棣寻找建文帝的说法,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是自明朝中期流行起来的民间段子。在永乐一朝,朱棣从来没有找过建文帝,况且,你见过谁找人带着两万多人,驾着堪比航空母舰一样的宝船声势浩大地巡游四方吗?就算建文帝真在海外,人家老远见你这个架势,不早就脚底抹油了?至于炫耀国力之说,更不值得一驳,因为郑和在二十八年间先后下了七次西洋,如果只是为了宣扬德威,去上一两次,让人家知道就行了,犯得着跑这么多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