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岳飞之死 保护苍蝇的战士(第1页)
第14章岳飞之死:保护苍蝇的战士
一
关于岳飞,有人说:“他一心想雪靖康之耻,迎被俘二帝南归,这岳飞也不想想,雪了靖康耻了,二帝南归了,让当朝皇帝康王赵构往哪搁?”
还认为岳飞情商不够,不懂揣摩上意,最终冤死风波亭,这是他咎由自取,活该。
当看到这段时,我怔住了,在怔了几秒之后,我如同任我行那样张狂地笑了,笑得格外嚣张跋扈。我想,这都二十一世纪了,怎么还有人能散播这种谣言?
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正儿巴经地说一说这个事。
你觉得岳飞生性耿直,不会做人,可与岳飞同时代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赵构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平曹成时,岳飞叮嘱部下张宪,不准枉杀,以免“累主上保民之仁”,赵构知道,这是岳飞在照顾自个儿的名声。
刘光世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岳飞打襄汉,战事都结束了,刘光世的五千援军才姗姗来迟,岳飞没埋怨,还给赵构上奏,替这五千人求赏,不动声色地卖了刘光世一个人情。
赵鼎不觉得岳飞情商低。收了襄汉六郡后,岳飞上疏辞去制置使,请赵鼎派人接手荆襄,这叫知进退,赵鼎一生主和,却唯独对主战的岳飞越看越顺眼儿。
黄彦节也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宦官向来给人瞧不起,可黄彦节去给岳飞当监军时,岳飞对他极尽礼遇,知他出身苦,还向他赠钱三千缗,别的将帅与监军整天闹矛盾,就他俩其乐融融,你说岳飞会不会做人?
总的来说,岳飞知进退、晓变通,与同僚为善不计小节,在领导面前也会来事。能从一介无背景的小兵,不到十年就位至将相,说他是个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铁憨憨,这话你也敢信?
可既然岳飞这么会做人,为何还常年把“迎二圣”挂在嘴边?因为“迎二圣”本就是赵构自己喊出来的口号。
靖康二年,赵构初登大位,为了笼络人心,提出要“同徯两宫之复”,就是要以夺回二圣为旗帜,激励南宋士民,抗击金人。
彼时“迎二圣”不止赵构喊、岳飞喊,满朝大臣都在喊,甚至连平头老百姓也给头巾上做了一个装饰,叫“二胜环”,即谐音“二圣还”,可见“迎回二圣”本就是南宋上下普遍的政治理想。
岳飞是在赵构手下成长起来的将军,与徽、钦二宗并无君臣之实,本就犯不着要迎回这两个陌生君主,之所以在诗词以及奏章中提及“迎二圣”,也不过是站在赵构身后干吆喝两句而已。
绍兴七年,宋徽宗死在五国城的消息传至南宋,金人有意放还宋钦宗或他的儿子,在南方立个傀儡政权,以分赵构之势。
他们想,你们宋人不是要“迎二圣”吗?那我把二圣给你们还回去,看你们怎么办?
岳飞不傻,至此他就再没提及迎回二圣,只在他上的《乞出师札子》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这个梓宫,即灵柩,岳飞就只说把宋徽宗的棺材迎回,至于宋钦宗连提都没提,给归到“天眷”中一笔带过,你瞧他这机灵劲儿。
还有人说:岳飞因建言立储,这才犯了大忌讳。
可岳飞请立太子是悄然上奏的,在私下与赵构商量,可谓给足了领导面子,事后赵构还让薛弼温言抚慰,可见赵构心里门儿清,岳飞这是替他着想,欣慰还来不及,何至于猜忌?
宰相张浚对岳飞的评价是“避宠荣”,就是说这人低调,对封赏向来是能推则推,功劳也是能让则让,自己的儿子岳云屡立战功,都给岳飞压了下来,就是为了明哲保身,远离朝野的是非争议。
那些张口闭口就说岳飞“不通人情往来”的人,请问,把你换到岳飞的位置上,你能做到比他还要小心谨慎吗?
一个从小兵做到军委副主席的人物,居然还要被现在的某些人教他该如何人情往来,真就不觉得自己这副嘴脸很油腻和爹味吗?
可既然岳飞不是因“迎二圣”被杀,也不是建言立储得罪皇帝,那么他后来命丧风波亭,又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
二
先谈一个真实的岳飞。
现在,因小说渲染,人们把岳飞幻想成一个热血小伙儿,这不对。宰相张浚对岳飞的印象是“沉鸷”,就是这人高冷,不爱说话,你可自动脑补一个阴沉的霸道总裁形象。
他臂力惊人,能挽三百斤弓,开腰弩八石,少年时练就“一县无敌”的好枪法,据说还阵斩过金人的黑风大王。
他沉默寡言,爱读兵法,又敢质疑兵法,宗泽教他作战阵法,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但宗泽听了连连点头,后世的毛主席也引为知己。
他不但个人骁勇善战,治军更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纪是出了圈的,连敌人都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好文采,虽是农家子弟,文笔却不让骚人墨客。他写的《满江红》尽人皆知,用词豪气冲天,酣畅淋漓。韩世忠就曾感慨过,自己行伍出身,不及岳飞有文采,他居然连奏疏都能写得那么漂亮。
他虽性格耿介,却又通晓人情。为了北伐大业,他可以拉下脸面去统战所有圈层,可他为人又有底线,不容小人,张俊教唆他去害韩世忠,就被岳飞断然拒绝,宁可辞职也不做这么昧良心的事儿。
这样德才兼备的小伙儿,就算不当兵,做什么都可以飞黄腾达,富贵一生。
可他却选择了参军入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既是他一生辉煌的开始,也是后来那场悲剧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