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王莽与刘秀 当穿越者遇到位面之子(第2页)
汉成帝本想长袖善舞,没想到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王凤以及他背后的王氏外戚遍布朝堂,连皇帝本人都不能制,西汉的皇权再一次衰微,只不过不是因为儒学,而是因为外戚。
有次,汉成帝想任命刘歆为中常侍,连官服都备好了,可有人却提醒皇帝,此事还“未晓大将军”,皇帝就说:“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可谁知,左右朝臣竟叩头争辩,要皇帝一定要问过大将军王凤后再行任命,皇帝无奈,只好询问王凤意见,王凤以为不可,这件事竟不了了之,《汉书》在这段记载中,很意味深长地写了一句“其见惮如此”。
因为外戚与儒臣的合流,皇帝只能亲自下场,与大臣们进行权力的角逐赛。因为皇权旁落,面对种种社会危机,朝廷连一个像样的改革都推行不下去,大汉王朝日薄西山,眼见就要走向一个死胡同。
而这就不得不提起第四股势力,豪强。
秦汉之际,产生了一大批的军功贵族,这些人通过授田和俸禄,在地方上给自己置办了家业,他们的子孙后代借着“文景之治”的东风,通过购置土地、招募人口而慢慢壮大,渐渐变成一方豪强。
汉武帝时,这些豪强们遭到压制,可汉武帝一死,他们乘机再次崛起,通过贿赂朝廷要员以及察举推荐来在中央上安排代言人,在地方上他们官商勾结,大肆兼并土地、招纳无籍人口,挖封建主义的墙脚,到了两汉之交,豪强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士族”。
士族兼并土地的行为,让贫富差距逐年增大,以致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竣局面,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新一轮的农民起义正在蓄势待发、暗自涌动。
如果真要解决这样的社会矛盾,只能再出现一个汉武帝,用暴戾的手段来进行一场风风火火的“均贫富”行动。
可在当时朝廷之上,皇帝、外戚、儒臣三方制衡,你争我斗,连最基本的集权都无法做到,还怎么可能奢求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
就在西汉王朝即将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一个同时兼具外戚、儒臣以及皇帝三重身份的人,打开了这个死胡同,进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人,就是王莽。
二
王莽是王凤的侄子,在汉哀帝时期权倾朝野,汉哀帝驾崩,他擅立汉平帝,网罗人才、收揽民心,在汉平帝死后,他仿效“周公”架空皇室,成功猎取西汉政权,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现在有人把王莽说成穿越者,本来是玩梗,这倒也无伤大雅,可这几年在营销号的传播下,一帮人渐渐有当真的趋势。更过分的是,他们还给王莽穿越之前安了个身份:上个世纪在考察罗布泊时不幸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先生。
原因就是王莽上台后,颁布的相关政策和他本人的一些行为,让人感觉有点现代人的意思。
首先,王莽将土地收归国有,不准私人买卖,有点土改的味道,因此胡适在研究了《王莽传》《食货志》及《周礼》后,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
其次,王莽解放奴隶,废除奴婢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他的儿子杀了一个家仆,他竟然杀子为之偿命,足见他尊重人权,在那个等级社会尤为难能可贵。
还有他热爱发明创造,曾发明过游标卡尺,统一全国度量衡,这一技术领先了欧洲一千七百年。
王莽的妻子还穿过超短裙,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这一着装,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跟个宅男穿越回去似的。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莽好像知道历史轨迹一般,竟满世界追杀一个叫刘秀的人。
根据以上种种,有一些人对“王莽是穿越者”这件事,已经从最初的“玩梗”变成了“相信确有其事”,还在网上各大论坛煞有其事地传播,引起过一阵沸沸扬扬的讨论。
那么,王莽真的是穿越者吗?
三
其实王莽不但不是一个眼光超前的穿越者,恰恰相反,他还是个开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者。
王莽从小就是个儒家信徒,向往《周礼》中所描述的上古社会。在他长大后,凭借王氏外戚的势力而权倾一时,连汉平帝都是由他迎立的。当时传言“汉祚已断”,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外戚与儒臣打算合力推举一位新的皇帝来力挽狂澜,而这个人,只能是兼具外戚与大儒两重身份的王莽。
于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社会危机,外戚与儒臣合力推戴王莽为帝,取代了西汉,建立了新莽王朝。而作为新任中国统治者,王莽为了解决混乱的时局,启动了一场“奉天法古”式的改制,旨在打击豪强,解决贫富差距,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
王莽自幼“好儒”,是一个狂热的儒家信徒,而儒门中人热衷复古,言必称三代,孔子当年就企图以《周礼》救世,将社会拉回西周时代。而王莽如今一朝大权在握,自然也要以《周礼》为噱头,来践行他心目中的美好社会蓝图。
当时,社会的痼疾在地方豪强,而两汉之际豪强壮大的缘由,一是兼并土地,二是收纳人口。故而王莽宣布“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目的就是从“土地”和“人口”两方面来遏制住豪强的咽喉,让他们交出土地和人口。
所谓的“王田”,就是全面恢复土地国有制,再平均分配给天下农民耕种,想借此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个是借鉴《周礼》上面的“井田制”,结果给一帮人理解成了土改政策,这真叫人哭笑不得。
春秋时“井田制”可以推行,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条件,但到了两汉之际,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早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所以王莽的政策刚一颁布,不但没能限制豪强的土地兼并,还让一些中农阶级面临破产,不多时就遭到了各地反对,最终“王田制”在全国的一片声讨浪潮中化为具文。
王莽不准贩卖“奴婢”,这不是要废掉奴隶制度,而是要推行编户齐民,将这些隐匿在豪门巨族内的无籍人口们抢回来,置于新朝政府的控制之下,这与什么尊重人权、废除奴隶制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
他为了一介奴仆而杀子,这固然大公无私,值得称赞,可也不是个例。三国时,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就曾因其子诸葛绰参与夺储之争而痛下杀手。在当今的我们看来,虎毒尚不食子,可在古代的价值观里,大义灭亲即使不算常态,可也不是什么大跌眼镜的稀罕事。
在经济制度上,王莽实行“五均六筦”,就是在各地市场上设立五均官,负责征收商业税款和稳定物价。这个举措看起来很眼熟对吧?不错,这就是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等政策换了个马甲,再给颁布了一遍而已。这里王莽不过是在抄袭汉武帝的改革,结果却被胡适等人臆想成了一位社会主义者,这充分证明了,人只有少见,才会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