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二圣临朝 李治在左武曌在右(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8章二圣临朝:李治在左,武曌在右

尼采说:“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抢夺了帝位,为了洗刷掉篡位污点,他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创造了至今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

可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唐太宗到了晚年,还是遇到了那个似曾相识的老问题:继承人该选谁?

当时的皇位,有三名候选者: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可能有人会想到吴王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虽然是庶出,身上还有隋炀帝的血统,但唐太宗曾经对国舅长孙无忌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意思是吴王李恪的性格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结果刚一提起这个话头,就给长孙无忌挡回去了。

因为我国封建王朝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才有继承权,妃嫔所生的儿子最多只能封王,既然长孙皇后的三位嫡子都还健在,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让李恪来捡漏。

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虽然她在贞观年间没有公然干政,可曾力保房玄龄,回护魏征,敲打自己的亲哥哥长孙无忌,与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都缔结过深厚的政治友谊。即便唐太宗真不理睬宗法传统,一意孤行要立李恪为储君,恐怕满朝文武没一个会答应的。这就注定了大唐的下一任皇帝只会从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中产生。

唐太宗时,主要是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在争太子位。

李承乾是嫡长子,本来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可等长大了,才发现他是个瘸子。虽然唐太宗没说什么,可朝野之间还是渐渐流传起了皇帝要易储的流言蜚语。

魏王李泰从小机警,深得唐太宗喜爱。他为了夺嫡,在府邸设置文学馆,招揽学士,编撰了名著《括地志》,一时之间,声名大噪。

唐太宗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魏王李泰,批评太子李承乾,结果朝廷内部纷纷站队,一拨人支持太子李承乾,一拨人支持魏王李泰,一出烂俗的夺嫡大戏又上演了。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为被唐太宗多次训斥,惧怕被废,就准备来个先下手为强,发动军事政变。结果可以想象,唐太宗就是政变的行家,李承乾这儿戏一样的造反,还没发动呢,就给他老爹摁死在摇篮里了。

太子李承乾造了反,这条罪名在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不过唐太宗只是把他废黜流放,没有痛下杀手,可见唐太宗对他的儿子还是很宽容的。不过,李承乾的墓志倒是记载唐太宗没有选择流放,而是在政变当年就处死了李承乾。

李承乾出局,现在就只剩下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

本来所有人都以为,唐太宗肯定要立魏王李泰。可没想到爆了个冷,唐太宗居然选择了从来没有参与过夺嫡的晋王李治。

唐太宗之所以放弃呼声最高的李泰,立了一直都在打酱油的李治,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李承乾谋反失败,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就想着临了也要拉一个垫背的,就把李泰结党营私、阴谋夺嫡的事情都给抖落出来了。唐太宗这才发现,李泰已经积蓄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这还得了?想当年他自己就是抢班夺权上位的,现在自己的太子还谋反了,这将来要是李泰再给自己来这么一下子,叫他情何以堪?倒不如立一个没有个人势力的李治,大伙儿都放心。

第二,李泰敢夺大哥的储位,就证明了这个儿子生性刻薄。知子莫若父,如果唐太宗立了李泰,那么李承乾、李治估计都要被他斩草除根,而李治生性仁弱,如果立李治的话,那么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活下来。

第三,李泰得罪了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在内的诸多朝中大臣。他曾经向唐太宗表决心,说“立我当皇帝,等我死了,就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您要是不信,我当场就把我儿子给杀了,来证明我这话是认真的”。把唐太宗还给感动得不行,结果被褚遂良一语拆穿“我八辈子都没见过有谁杀子传弟的,你哄鬼呢”。

这里先不管李泰立的这个誓言有多么的不切实际,就凭褚遂良敢如此毫不留情地回怼……可想而知,就他李泰在这朝中的人缘,换我是唐太宗我也不想立他,难不成等他将来登基,要么他杀光满朝文武,要么满朝文武推翻他?

在如上种种考量之下,唐太宗终于决定,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称帝,历史上称他为唐高宗。

当年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关陇集团”的概念。他认为西魏、北周、隋、唐四朝都是关陇集团在执政,直到武则天出现,才打破这一政治现状。

因为武则天出身在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属于寒门小姓,不被关陇贵族所接纳,所以她为了当皇后,就蛊惑李治摧毁了关陇集团,间接给了寒门子弟一个上升的通道。

可是,当年陈寅恪给关陇集团下的定义比较模糊,他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关陇集团,主要是看这个人符不符合以下两大条件:

第一,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第二,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通俗地说,就是只要来自关陇地区,不管是胡族汉族、学文习武,只要是牛人,都可以算成关陇集团的成员。

这个条件,就有点宽泛了吧?

因为按照定义,陈寅恪把武则天“废王立武”,贬斥长孙无忌、褚遂良的事件,定义成摧毁关陇军事贵族的行动。可褚遂良是钱塘人士,出身江南世家,而王皇后出生在山东士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真要按照陈寅恪的划分标准,这两个关键人物都不能算为关陇集团的成员。

所以,陈寅恪这个理论一直都饱受岑仲勉、黄永年等历史学家的质疑。而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观点不一,虽然大多数人承认关陇集团的存在,但对关陇集团的具体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标准,甚至出现了“一个关陇,各自表述”的尴尬状况。

如果你看到了两个研究隋唐史的专家就“关陇集团”这一命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千万不要觉得惊讶,因为很有可能他们两个人各自心中所理解的“关陇集团”压根就不是一码子事。

事实上,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夺位称帝,秦王府旧部取代了李渊、李建成的人,本质上就代表了唐太宗时代的唐朝已经脱离了关陇集团的束缚。岑仲勉统计过唐太宗一朝担任的宰相名额,仅仅是非关陇人士就占了十分之七以上,甚至连马周这样的布衣之身,都可以因文章写得漂亮而被唐太宗接见,最终登堂拜相,这个跟隋炀帝时期朝堂上的“大业五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贞观六年,唐太宗曾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目的就是为了打压门阀势力。还有一年科举考试,他见天下进士鱼贯而入,就很开心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