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寿在《三国志》定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在陈寿眼中,曹操身边“算无遗策”的谋士,就荀攸、贾诩二人,分别等同于刘邦旗下的张良、陈平,至于郭嘉,压根没提。

与《三国演义》中不同,正史上郭嘉在官渡只出场了两次。第一次,是献上《十胜十败论》,通篇心灵鸡汤,没有具体措施,最多起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并没有什么实用性价值;第二次,就是官渡打完,郭嘉建议曹操北征乌桓、收复辽东,照旧是只“断”而不“谋”。

在曹操打袁绍期间,荀彧镇守后方,提供粮饷,荀攸出计斩颜良、诛文丑,贾诩提议奔袭乌巢、纳降张郃,可郭嘉却全程缄默,什么都没干,正史上只提了一句“从破袁绍”,没了,只不过《三国演义》里把荀攸的功劳转到郭嘉头上,这才给了读者一种郭嘉算无遗策的错觉。

根据以上叙述,在我个人眼中,论算无遗策,我倾向于荀攸最高,贾诩次之,郭嘉居末,最多能比程昱强一些,可要和诸葛亮比,还是把荀彧、荀攸这叔侄俩绑一块儿,或能一战吧。

令易中天以及多数三国迷津津乐道的“赤壁之哭”,曹操“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念叨,其实毛宗岗早就作出过注解:“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曹操哭郭嘉,不是郭嘉若在,可以助他打赢赤壁,而是在他刚攻下荆州的时候,贾诩等谋士就劝他见好就收,别伐吴。曹操不听,一意孤行,结果赤壁战败,现在哭郭嘉,无非就是哭给这些曾经劝他的谋士看,表示当初没听你们的,是我错了,仅此而已。

再谈法正。

法正,字孝直,曾与张松共迎刘备入川,深得刘备信任。

其实法正与郭嘉比较相似。郭嘉能被推出来和诸葛亮打擂台,是因为曹操伐吴失败的哭号,法正能被提出来与诸葛亮相比,也是因为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的一句叹息。

法正早死,刘备在失荆州后一意伐吴,惨遭夷陵之败,诸葛亮得知,说了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就根据这段记载,有人提出在法正活着的时候,他的地位要在诸葛亮之上。

而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一样,这帮人还编了个“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顺口溜,把我尴尬得脚趾抓地。不得不提,法正出身扶风名门,在那个时代本就是人人拉拢的对象,刘备、曹操自然也不例外,但这并不代表他比诸葛亮要强吧?

法正作为刘备谋主,曹操给他的评价是:“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换句话讲,在曹操眼中法正是个“奸雄”,可类比贾诩这种毒士。当初刘备攻打关中,是听了法正之言,曹操得知了,就表示:“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他的意思是这种狠辣的毒计,刘备做不出来,连想都想不出来,只能是法正教他的。

还有一次,刘备与曹操打仗,形势糟糕,有人让刘备先撤,刘备怒了,不肯退,眼见箭矢如雨,法正就上前给刘备挡箭,刘备当场给吓得面如土色,让法正赶紧躲开,法正说你都身先士卒,更何况我?刘备连忙表示那我们一起走吧。

有人根据这个,认为法正地位比诸葛亮高,可假如此时给刘备挡箭的不是法正,而是诸葛亮,甚至是庞统等人,我敢保证刘备还会是这个反应。因为这个事情在本质上就是刘备杀红了眼,这时候只要随便来个谋士给他浇一盆水,让他意识到你这样是会害死人的,自然能让刘备清醒回来,与谁亲谁疏真没多大关系。

其实关于二人地位,《三国志》早记载过:“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就算你当年的语文成绩不及格,分不清“股肱”与“谋主”哪个词汇更显亲,至少也该知道,中国人的写书习惯是把地位高的人放前面,地位低的人放后面吧?

法正为人睚眦必报、四处树敌,有人劝诸葛亮管一下他,诸葛亮表示当年刘备也四处树敌,现在好不容易阔了,怎么能玩双标,让法正收敛性子呢?有人又根据这个大呼小叫,说诸葛亮都不敢得罪法正,对于诸葛亮那句话直接给无视掉了,可能他们根本看不懂史书吧。其实咱们讲道理,既然能有人劝诸葛亮去管法正,这本身就代表了诸葛亮比法正地位高,能够管制法正,不然他们没事找诸葛亮干什么?

那么,不论在蜀汉的地位,咱们从二人的能力相比,法正与诸葛亮孰优孰劣?

其实,《三国志》中有两人关系的记载:“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二人性格爱好不同,但公义上相互欣赏,引为知己。

在对外战略上,当年法正劝刘备入汉中,讲过一段话:“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坚定地北伐派,而法正也把“倾覆寇敌”与“广拓境土”列为上中二策,将“固守要害”视为不得已时的下策,这与诸葛亮的北伐意图不谋而合。如此可知,法正若不死,大概率可能会与诸葛亮打配合,全力支持蜀汉出师北伐。

二人唯一有一次分歧,是诸葛亮提倡严刑峻法,法正进谏,表示刘备刚来,当效法刘邦,立法宽松,以收人望;诸葛亮则认为,秦朝立法严峻,高祖这才约法三章,可之前的刘璋则是法令太宽了,咱们就该乱世用重典,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是真的做到了“刑政虽峻而无怨”,可见在如何治理国家上,法正的见识其实是不如诸葛亮的。

平心而论,郭嘉也好,法正也罢,他们在本质上只是个谋士,干的主要是张良的活儿。可诸葛亮不一样,蜀汉立国的策略都是诸葛亮在隆中规划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军政一把抓,把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的事他一人全给办了。故而郭嘉、法正再厉害,也只不过是谋略型人才,而诸葛亮是个政治、谋略、军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光是在格局这一点上,郭嘉与法正不是比不比得上诸葛亮的问题,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公元233年,刘备驾崩前夕,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本来是一对挺浪漫的君臣佳话,但没想到给现在的一群人搞出了阴谋论。有人坚持认为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要是诸葛亮回答错误,显露出了要取而代之的野心,那么埋伏在帐下的五百刀斧手立刻上来伺候,甚至就算不是试探,至少也是一种敲打,最终成功警示了诸葛亮,这才让他没有架空刘禅,篡蜀自立。

有人提出这种言论,无非就是以己度人,觉得不可能会有人把家业留给外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但事实上这种事在三国不是第一次发生。单单是他刘备自己,当年的徐州牧陶谦在临死前,就没有把徐州留给他孩子,而是托付给了刘备,还亲口表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陶谦这么做,不是多么大公无私,而是因为曹操大军即将来犯,要是他一意孤行传位给自己儿子,不但徐州保不住,连自己的儿子也会引祸上身,倒不如甩手给刘备,这样一来没准能保住徐州,二来即使将来曹操打进来,那时自己儿子已然置身事外,兴许还能捡上一条命。

蜀汉当年的局面,与当年的徐州大同小异。关羽大意失荆州,让隆中策走了样,关张黄马加上法正,蜀汉群英,陨落殆尽,刘备亲征的夷陵之战更是元气大伤,蜀汉政权已然走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曹丕都修书一封,让诸葛亮举国来投算了,可见这时候刘备真没本钱再跟诸葛亮讨价还价了,他是求着诸葛亮接下蜀汉这个烂摊子的。因为如果让刘禅上,蜀汉必亡,还不如全心全意信任这位跟了他十五年的合伙人,让他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将他们一起创立的事业存续下去。

刘备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说出来时,诸葛亮也没有叩头表示自己万万不敢,而是哭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刘备这八个字不是给他说的,而是给其他大臣们说的,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告诉蜀汉群臣“在我死后不准牵制诸葛亮,我连江山都愿意给这个人”,就是为了在自己死后,让诸葛亮可以毫无拘束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只有这样复兴汉室才会有那么一丝的希望。

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政事无巨细,一言而决,连刘禅都承认“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于是就有人就把他和曹操、司马懿相提并论,你要说诸葛亮没有篡位,他们就诡辩说曹操、司马懿也没篡位,是他们的儿子篡位的,不关他们本人的事,双标的嘴脸暴露无遗。

其实看一个权臣到底是否忠诚,看他们怎么安排自己的亲戚就可以了。

曹操活着的时候架空汉献帝,提拔曹家、夏侯家的人,等他一死,权力传承给了曹丕,篡了汉献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架空曹氏皇族,等他一死,他的权力立刻传给司马师,司马师死传司马昭,然后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们这在本质上就是不肯放权,将国家的权力变成了一种家族权力进行传承,这样的后果肯定会是儿孙篡位。所以即使曹操、司马懿本人没有篡位,可我不信他们临死前想不到这些,无非就是默认了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