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2页)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能想到让刘备取益州,这个倒没什么,在南北皆不可图的状况下,确实谁都有可能想到要西进。可诸葛亮那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实在绝了,直接让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张松、法正二人给笑成了眯眯眼:“看人真准,嘿嘿。”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谈完外敌,再论自身,表示别人厉害,咱们也不差,那就是刘备是帝室之胄,政治声望高,可以打“正统”的大旗来收揽人心,而曹操依赖于北方门阀,孙权受制于江左豪强,可刘备集团就没这些掣肘,可以真正地做到唯才是举,这样自然可以吸引天下的人才滚滚而来。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集团只要能够做到横跨荆、益二州,和诸戎,抚夷越,结好孙权,励精图治,这样便可以积蓄出能与曹操一争长短的力量。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一旦等到一个良机,就可以派遣一名上将,从荆州出发进取宛城、洛阳,而刘备亲自率军从益州出发席卷关中,到时候百姓必然夹道欢迎,如此一来,必然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就是诸葛亮二十七岁那年提出的对策,是他宅家十年的精华之论,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是废话,句句干货。
果然,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得荆州,取益州,平汉中,在六十一岁时称帝,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曾经一个年轻人的夸夸之谈,竟字字珠玑,真的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四
为何诸葛亮要投奔弱小的刘备,而不投奔实力更强的曹操?
因为徐州之屠。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十三岁那年,他从小长大的故乡惨遭曹操的屠戮。记忆中和蔼可亲的邻里街坊都惨死在曹军的屠刀之下,他的哥哥诸葛瑾在战乱中失散,小诸葛亮哭喊着哥哥的名字,被叔父诸葛玄强行拖进马车一路逃跑。
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带领着区区几千人马,从千里之外赶来驰援徐州。他领着关羽、张飞迎面驰来,小诸葛亮望向那个骑在骏马上英姿飒爽的男人,原本惊恐的神色消失不见,他忽然就有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可想而知,对于当时只有十三岁的诸葛亮来说,一个是三番四次血洗家乡的大魔头曹操,一个是明知不敌却依旧前来援救徐州的大英雄刘备,你猜他长大后会选择投奔谁?
诸葛亮十七岁隐居隆中,与荆州士人混得熟,可他从来不肯出仕刘表,也没南下过江投奔江东。他自比管仲、乐毅,可谁都请不动他,直到那个落魄半生的刘备来了,他居然愿意出山相助,不只是因为三顾茅庐的赤诚,更是因为面前这个男人就是他儿时的白月光。
还有人讲,诸葛亮投蜀汉,诸葛瑾奔东吴,诸葛诞仕曹魏,这是琅琊诸葛家在三家下注,这样将来不论哪方取得天下,诸葛家族都可以从中获利,屹立不倒,可见诸葛亮没那么大公无私,在他心目中家族利益大过国家利益。
首先,诸葛珪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
当年的徐州战乱,诸葛瑾与家人失散,流落江东多年才出仕东吴。而诸葛亮与诸葛均在诸葛玄死后,没听从叔父遗言投奔刘表,而在荆州隐居下来,直到遇见了走投无路的刘备,这才出山创业。至于诸葛亮与诸葛瑾的兄弟重逢,那都是赤壁之战时候的事情了。
其次,诸葛亮与哥哥失散那年才十三岁,如果你认为他们兄弟早就约定好要一人投奔一主,那诸葛亮得早熟到什么地步?唯一有可能主持诸葛兄弟乱世下注的,恐怕只有他们的叔父诸葛玄。可诸葛玄先后投奔的是袁术、刘表,既然如此,他难不成会未卜先知,知道将来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而不是“袁绍、袁术、刘表”三家?所以诸葛玄没理由让诸葛亮、诸葛均去下注刘备吧?关键那时候刘备还在青州徐州一带晃**,他们怎么能知道这个大耳朵的废物叔会一路辗转到了荆楚,还会主动去请诸葛亮呢?
由此可知,投奔刘备应该是诸葛亮自己做出的选择,与诸葛玄根本无关。而诸葛瑾流落江东的时候,孙策还没称霸东吴,这时候的他根本不可能算到孙家将来会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角。
至于诸葛诞,他不过是诸葛亮的族弟,虽然都是琅琊诸葛氏,可诸葛诞活跃在曹魏后期,虽然在家族中与诸葛亮同辈,可论年纪与诸葛亮的儿子差不多大。如果当初诸葛家族真的打算乱世下注,那么诸葛亮才十三岁,诸葛诞那时怕不还是个受精卵,能把这个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强行并列,声称诸葛家族在三头下注,未免过于牵强附会。
其实关于这一点,《世说新语》早就记载过: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早在当时,就有人注意到了诸葛三兄弟分属三国的状况。可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巧合而已,还把这件事传为了一件美谈,感叹琅琊诸葛一脉芝兰玉树、人才辈出,至于“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诸葛家族在乱世中三头下注”等言论,要是让三国时候的人们听到,大概率会以为你可能得了那什么大病。
五
现在谈起诸葛亮,总会提到他智计百出,谋略三国第一。有人不服气,总喜欢将他与其他谋士比较,可周瑜、司马懿都先后在诸葛亮手上吃过暗亏,他们只能搬出另外两位来和诸葛亮打擂台:郭嘉,法正。
先说郭嘉。
郭嘉,字奉孝,曾经神乎其神地预言了孙策的死亡,还向曹操进献《十胜十败论》,鼓动他打官渡之战。建安十三年,赤壁战败,曹操在狼狈之中哭叹“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故而有人讲:“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要是郭奉孝还活着,他诸葛亮连出山都不敢。”
然而,莫谈与天下名士相比,郭嘉的智计,即使在曹营中,都不一定比得上荀攸、贾诩等人,更遑论和诸葛孔明一较短长?
在正史中,曹操旗下有名的谋士有三位:荀攸、贾诩、郭嘉。
有人提名荀彧,但荀彧不是谋士,他是个政治家,此人类比的对象从来不是张良,而是萧何,虽然偶尔也会出谋划策,但只是顺手为之,而非主业专攻,故而忽略不提。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位才是曹操正儿八经的首席军师,打张绣,讨吕布,离间袁氏兄弟,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尤其官渡时,在前线都是荀攸在给曹操画谋,连曹操都公然表示“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没写,把荀攸的功劳分给荀彧、郭嘉等人,结果多少“三国迷”连荀攸是谁都不知道,还经常将他和荀彧、许攸搞混。
贾诩号称“三国第一毒士”,先帮李傕、郭汜破吕布,又帮张绣阴了一手曹操,关键时刻跳槽到曹操阵营。在战袁绍时,就是他和荀攸提议曹操奔袭乌巢,曹操听从,这才打胜了官渡之战,开启了制霸北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