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1页)
第5章诸葛亮:汉朝最后的守望者
一
东晋永和三年,大将军桓温征讨蜀地,遇到了一个上百岁的官吏。
桓温问他:“当今有谁堪比诸葛亮?”潜台词是我比诸葛亮厉害,快夸我。
这位小吏回答:“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诸葛亮在的时候,没觉得他有什么好的,可自从他一死,才觉得谁都比不上他。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殷芸小说》,不过,桓温征讨成汉发生在公元346年,诸葛亮去世是在公元234年,前后相差一百一十二年,这位小吏要真曾生活在诸葛亮治下,又能碰到桓温与之对答,那么他少说也得活上个一百三十岁,故而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应当不高。
不过既然能有人编这个段子,能在南北朝时期流传了上百年还经久不衰,足见当时的百姓对诸葛亮在蜀的治绩是交口称赞的。毕竟,这时候可还没有《三国演义》风行于世,而人们对诸葛亮的赞誉,已经在民间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段英雄辈出的岁月,承载着无数中国男人的浪漫。
可是,大多数国人只看《三国演义》,根本不看《三国志》,绝大多数人可能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只是道听途说,看看影视剧、打打游戏、刷刷抖音、逛逛贴吧,这就开始好为人师:“来来来,你别老看《三国演义》,那是小说,《三国志》才是史书,真正的诸葛亮才没那么厉害呢。”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算无遗策,草船借羽箭、赤壁借东风、华容道困曹操、夺荆州气周瑜、六出祁山破司马,将那个年代的多少英雄豪杰都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不但文武双全,还是个大发明家,做出了馒头、四轮车、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奇珍异物。鲁迅先生说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料事如神的妖道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象征。
现在,有些人长大了,看了个《易中天品三国》,发现诸葛亮原来不会算卦,不会借东风,更没用草船借过箭,立刻叛逆心理就上来了。为了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给人一副“只有我懂真正诸葛亮,你们都给演义小说骗了”的高人之态,他们就故作惊人之语:“诸葛亮只是浪得虚名,不信?自己看《三国志》去。”——虽然他自己可能都只看过个封皮。
那么,抛开《三国演义》中那个料事如神的妖道形象,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很神,只不过与《三国演义》的神不是一个路数,但依旧很厉害。毕竟罗贯中再虚构,历史背景与走向他不能改变,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在没有“呼风唤雨”“能掐会算”等技能的加持下,还是以凡人之姿取得了与《三国演义》中那个诸葛亮一样的成就。
如果从游戏的角度讲,是普通玩家靠正常操作,达到了用修改器才能做到的事。那你觉得,到底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神,还是正史上的诸葛亮更强?
三
诸葛亮,字孔明,从小父母双亡,被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
公元193年,曹操屠徐州,在一片尸山血海中,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失散。
他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逃难,那年他只有十三岁,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毁,无可奈何,这是他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惨烈,心头升起深深的无力感。
诸葛亮十七岁时,叔父死去,他没听从叔父建议投奔刘表,而是和弟弟隐居隆中,坐观天下大势,静心等待一个能够让他心甘情愿跟随的男人。
公元207年,一个叫刘备的河北男人,奔走半世,髀肉复生,还没有寸尺之地,只为刘表部属。而他的对手曹操却统一北方,势不可当,占据天下三分之二,两相比较之下,根本判若霄壤。
可诸葛亮看中了他三顾茅庐的真诚,竟然愿意出山相助。在隆中,他们一问一答,一个真敢讲,一个真敢听,最终聊出了一段名垂青史的《隆中对》。
现在有些人觉得《隆中对》是徒具虚名,毕竟当时局势一目了然,北方归曹操,江东有孙权,傻子都知道要从西南下手,先把近在咫尺的荆州拿下,再取益州攻汉中,进而图谋天下。可见是个人都可以想出来,诸葛卧龙,不过尔尔。
其实这是典型的在开上帝视角,《隆中对》里诸葛亮精准无误预言未来十四年后的天下格局,即魏蜀吴将会三分天下,而嘲笑诸葛亮隆中规划不过如此的那些人,可能连明年的房价是涨是跌都拿不准,只能依靠放马后炮来寻找存在感。
这里我就来一段一顿地讲一下《隆中对》,来分析诸葛亮究竟强在哪里,诸葛亮的《隆中对》究竟强在哪里。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一段开头,好像平平无奇,但实际上是全文的题眼。当时曹操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刘备则是兵微将寡,连个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别说其他人不看好刘备能赢曹操,恐怕连刘备自己都没信心。可诸葛亮引证曹操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的成功案例,就是为了告诉刘备,凡事讲究事在人为,即使没有“天时”,也能“人谋”。所以刘玄德同志,请不要灰心丧气,咱们还有翻盘的机会。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诸葛亮刚给刘备打完气,就立刻进入正题,给刘备讲述曹操、孙权二人的优势所在,告诉他“曹操是敌人,孙权是朋友”,给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这一套基本的战略规划。
不要觉得谁都能看出来这一点,马超就不管什么“此诚不可与争锋”,老子就要争他一争,拉开架势就跟曹操干了一架。曹操取完荆州,也没听贾诩之言,什么“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毅然决然进军赤壁。结果这两个人下场众所周知,事后诸葛亮谁都能当,事前诸葛亮就只有他本人一个。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既然曹操与孙权暂不可图,只能设法谋取荆州。至于如何取,诸葛亮表示我有干货,那就是拉拢刘表之子刘琦,借他的手让刘备接替刘表,入主荆州。只是没想到,曹操率师南下,刘琮竟不战而降,拱手献上了荆襄九郡,诸葛亮取荆州的计划就因这一意外而宣告破产。
不过,依靠拉拢刘琦的军队作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与孙权谈判,成功促成孙刘联盟,终在赤壁击退了曹操大军。虽然这个过程一波三折,不过刘备还是在战后成功据有了荆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