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秦汉篇秦崩 嬴政的遗产(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眼看章邯势大,被打败的诸侯残军投靠项梁,由项梁主导与章邯对垒,终于暂时遏制住了章邯的攻势,可旋即又因项梁的轻敌冒进,在定陶被章邯闪电掩袭,一场遭遇战打下来,项氏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疆场,诸侯联军再次变成了一盘散沙。

在章邯不断的军事胜利下,秦国在实质上已经转危为安,而此时由王离带领的长城军团也源源不断地南下,两个人准备联手图谋实现秦对关东六国的二次征服,战争的天平倾斜到了秦国的这边,可谓形势一片大好,貌似大秦的中兴已然指日可待。

但不幸,章邯遇到了项羽。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逆天改命,以五万楚军大破王离的二十万长城军团,还将章邯赶到了棘原,直到这一刻,局势才突然翻转,秦朝终于显现出了败亡之相。

这时候,反秦战争迎来了第三阶段:以项羽为核心,带领着诸侯联军浩浩****地向秦国腹地奔来,刘邦更是抄小路杀进了关中地区。

但此刻秦国的中央一言难尽,先是赵高杀李斯、杀冯去疾,到最后连秦二世也给杀了,他立了个秦王子婴,不想又被子婴给反杀了,明明大敌当前,秦朝宫廷不思退敌,还在内斗不休,章邯就算再用兵如神,也带不动这帮人了,只好仰天长叹,深感回天无力,在众人的劝说下率部投降了项羽。

至此,秦朝的所有主力军团全部失去,灭亡已成大势所趋。

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抵达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历时十五年的大秦帝国,在这一刻终于土崩瓦解。

现在,来回答最初的疑问:秦朝为什么会灭亡?

根据《大秦帝国》的描述,秦始皇当年给戍边的秦军下过命令,如果秦国有难,不准回援,所以导致秦国关中地区空虚,被刘邦、项羽捡了个便宜。

但小说终究只是小说而已。

当时,秦国有四大主力军团:中央军团、长城军团、岭南军团,以及驻守各地的治安军队。

最后一个,在六国起义之初就被陆续消灭,不提。

中央军团,就是章邯带领的那支老秦人的战兵,曾灭陈胜、破项梁,打得诸侯联军抬不起头来。可在巨鹿之战后,章邯见形势不妙,率军退却,据势而守,而他本人又被赵高猜忌,万般无奈之下,章邯带领这支军团投降了项羽,可旋即项羽反悔,将这二十万秦人统统坑杀在新安。

长城军团,就是驻守在上郡防备匈奴的那支军队,在扶苏、蒙恬死后,这支部队交由王离统帅,在秦末大乱以后,王离带领长城军团南下,与赵国政权交手,后与章邯合兵将赵王困在巨鹿,准备围点打援,全歼诸侯联军,谁知遇到个战神下凡的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就粉碎了这支曾经令匈奴都闻风丧胆的长城军团。

岭南军团,就是秦始皇在世时,派屠雎发五路大军,共计五十万人南征百越。不过,在秦末大乱时,这支军队不但没有回援本土,还主动断绝了中原通往岭南的道路,企图自保,于是就有人猜测,是不是秦始皇给这只军团下了命令,为了保全岭南之地而不许回援。

其实,岭南军团的组成并非大秦正规军,而是一些逃犯、赘婿、小商小贩组成的男男女女,与其说是军队,更不如说是开荒队。这样的战斗力,单是打百越土著都很吃力,连主帅屠雎都给战死了,到任嚣、赵佗任统帅时,岭南军团死伤得七七八八,只剩下了十来万人,这才是岭南军团不肯回援的真实原因,因为即使回援了,也不过给刘邦、项羽多送点人头而已。

十一

真正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结为以下两点。

直接原因,就是军事的失利。本来在章邯的镇压下,秦朝已经转危为安,可谁知碰到了个逆天的项羽,在巨鹿一战大破秦军主力,让章邯不得不退兵。但即使到了这一步,秦朝虽无法维持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可至少依托章邯的中央军团拱卫秦川本土,还是可行的,只是又碰上中枢混乱,赵高作妖,章邯被逼倒戈降楚,于是秦朝灭亡终成定局。

根本原因,是秦朝初次统一全国,且只用了九年,原六国的复兴火种尚在,而秦国对关东的安抚工作又不到位,只有威,没有恩,这导致全国上下的反抗情绪普遍存在。加之秦始皇、秦二世滥施暴政,逼迫底层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六国后裔与底层人民合流,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合力,一举掀翻了秦王朝。

十二

曾经就有个问题:为何中国可以大一统,而欧洲就一盘散沙。

有次,有中国网友问一个斯洛伐克的女孩:“斯洛伐克人是否为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那个外国女孩果断回答:“不是的,斯洛伐克人民非常痛恨这段历史,我们从不在乎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有多么强大,我们认为自由对我们而言更加重要。”

这就是欧洲人与中国人观念上的不同。

欧洲人都是倡导自由的个人主义者,认为你越少依赖别人,你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中国人是倡导自律的集体主义者,认为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就可以战胜世界上的任何困难。

这种观念的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秦朝才开始发生的分野。

在秦之前,也有夏、商、周等王朝,可它们只是天下的“共主”,名义上统驭各路诸侯,在商周王朝强盛时,诸侯们或许会称臣纳贡,一旦国力衰落,各路诸侯便听调不听宣、各扫门前雪。

那时候的中国也如欧洲般一盘散沙,是分裂的、散装的,没有人觉得国家是这样子有什么不对,毕竟一两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嬴政来了,带着他的秦帝国来了。

他听从了宰相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邦建国,就是废除了那种把土地分封给皇室与功臣的做法,而是将一切权威收归中央,在地方上设立郡县,由中央委派官僚治理,绝不允许世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叫中央集权制,也开了中国大一统的风气。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大一统的环境下,所以从来没意识到,其实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分封才是世界主流,大一统反而是历史上的例外。

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进入中世纪后,采用的就是封建领主制,也就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与西周的“诸侯—卿大夫—士”体系如出一辙;日本则由天皇、征夷大将军为主,可也下辖各藩,由大名统治,也就是分封制;成吉思汗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后,也是将土地分封给子孙,这就是所谓的四大汗国;还有金国灭辽,耶律大石带领着一支残军逃到了西域建立西辽,还一度称霸了中亚地区,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就大跌眼镜,怎么也想不通——“为啥他们不分封土地,还能够维持高级将领的忠诚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嬴政留给后世的遗产,让大一统的基因根植在了往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血液里。

在嬴政来之前,有赵国人、有韩国人、有魏国人、有燕国人、有齐国人、有楚国人……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也只不过是作为华夏民族,有那么一点点微弱的文化认同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