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汉篇秦崩 嬴政的遗产(第3页)
坑儒事件,是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谁知让侯生、卢生这两个方士骗了一笔钱就跑路了。秦始皇勃然大怒,迁怒其他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尽数坑杀。
有人讲,这不是坑儒,这应该是坑术士,所谓的“焚书坑儒”只有焚书是真的,坑儒那是儒家故意给秦始皇栽赃的罪名。
还真不尽然。
这个事件《史记》把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虽说事件是因方士骗钱而起,但事发后,秦始皇大肆株连无辜,将不少儒生也卷了进来。司马迁原文写的就是“诸生”,罪名用的也是“妖言祸乱黔首”,可见方士欺骗不过是事件的导火索,真正令秦始皇大开杀戒的原因,是事发后这些“诸生传相告引”,犯了秦始皇的忌讳,为了钳制思想这才再次痛下杀手。
面对秦始皇坑杀诸生,公子扶苏连忙求情,他的原话是:“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公子扶苏用的词也是“诸生”,而且提及他们时还表明“皆诵法孔子”,假设坑的不是儒生,只是方士,那么请问哪家的方士业务范围能如此广泛,居然还诵法起了孔子?
而好笑的是,有些人谈“坑儒”时,就坚称秦始皇杀的是方士,不是儒生。可一提到秦始皇的其他罪名,他们又说正是因秦始皇坑了儒生,得罪了儒家,故而这些儒生在修史书的时候,才给秦始皇编排了许多的黑料。
所以这类人能不能先统一下口径,秦始皇到底坑没坑儒?
其实,秦始皇销兵移民建驰道,这是在政治军事上控制关东,而焚书坑儒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控制关东,他所做出的一切,就是想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大一统而已。
但这次事件对秦国造成的最大政治变动,应该是公子扶苏因替儒生求情,结果触怒了秦始皇,本人被外放到了上郡,给蒙恬当了监军。
六
我们谈谈扶苏为何被外放。
扶苏的那句话,仔细思量,有两个含义。
第一,扶苏与秦始皇一样,看透了秦帝国虽然表面强大,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所以才会说“远方黔首未集”,意思是秦国只在武力上统一了天下,却没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第二,扶苏与秦始皇的解决办法不一样。秦始皇的办法是法家专制,对一切不安定因素都用霸道碾压。而扶苏的态度可以看出是同情儒家的,相对秦始皇的霸道,扶苏更偏向王道,欲采用相对温和的方式方法,去安抚天下的不臣之心。
这让秦始皇既喜且怒,喜的是这个他最喜欢的儿子很清醒,没被帝国明面上的强大冲昏头脑,能敏锐地观察到大秦潜在的危机,即使他日自己驾崩,这孩子也能继承他的事业;怒的是他敢公然顶撞自己,胆敢否定他亲自制定的法家国策。
所以他让扶苏去上郡,当长城军团的监军,目的是想让他在边境多历练历练,逐步在军方搭建起自己的班底。
历来人们都觉得,扶苏性格暗弱,这是误解。在赵高口中,扶苏的形象是“长子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可知扶苏是个文武双全、素有时望的英武公子,这样的公子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最为属意的帝国继承人。
再者,如果秦始皇对扶苏是真怒,他的安排就不会是让“扶苏监蒙恬”,而是让“蒙恬监扶苏”了。可见,这一看似无情的安排,背后体现的是一位老皇帝对儿子隐晦的爱。
对于秦始皇来说,秦朝这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他全无前人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别看他这些年杀得人头滚滚,可自己做得是否正确,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所以他将帝国托付给扶苏,其实已然默认了扶苏继位后会改弦易张,让秦朝走向另一条转型的道路。
为了让他的大秦帝国万年,秦始皇做了许多,销兵、移民、建驰道、焚书坑儒,好的坏的,都被他一股脑地干了,但这些都不是他真正的撒手锏。
他最后的底牌,就是那个他最爱且最骄傲的儿子——公子扶苏。
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在第五次巡行天下的途中,享年五十一岁。
他在弥留之际颁布遗诏,叫长子扶苏火速赶回咸阳主持丧葬,这位被他给予无限厚望的儿子,即将成为大秦帝国的继承人。
可一个人的横插一手,打乱了秦始皇的死后布局。
这个人就是中车府令赵高。
赵高是个去了势的宦官,这点本来无争议,但近些年来有些声音表示赵高不是太监,只是在宫中任职的正常官员。
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以李开元先生为例,他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表明上面记载过“宦阉”是法律用语,不是指“太监”的,据此他认为在唐代以前,没有史书明确说过赵高是阉人。
这个说法近乎梦呓。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他宦官就曾经直呼“宦者”,可以说“宦”在秦汉时期,既有阉人的意思,也有法律用语的意思,秦简的出土只是帮我们丰富了原来阉还有另一种用法,但并不能让我们用后一种用法把前一种用法给否了,难道小学语文课就没有学过一词多义吗?
我还有一个证据,是刘邦有次卧病,枕在一个太监的腿上,好几天不上朝,樊哙等人跑去劝,而他们劝刘邦的原话是:“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于是刘邦听了大笑而起。
可见,在樊哙、刘邦等人的语境下,赵高与太监是等价的,不然樊哙也不会举赵高这个例子,而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他们与嬴政、赵高都是同代人,赵高是不是太监,别人不知道,刘邦、樊哙还能不知道了?
再说赵高这个人。
他与李斯一样,少习刑律,是法家一派的支持者,而且他曾经与蒙恬的弟弟蒙毅有过节,深知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必然会重用蒙氏兄弟,废除严刑峻法,那时他自己绝对会失势不说,一个整不好连性命也难保。
所以,他擅自销毁了始皇帝的遗诏,将同为法家一派的丞相李斯拉下水,二人一同扶保胡亥为皇帝。
他们掩盖了始皇帝已死的真相,矫诏杀害了公子扶苏,最终窃夺了秦帝国的皇位,秦始皇寄予厚望的儿子,就这样死在了人性的阴谋之中。
不过,近年来这种说法出现了不少质疑之声。
原因也简单。《史记》中把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的对话描述得绘声绘色,不禁让人想问:这种私密的对话你司马迁如何得知?难不成你当时就在旁边听着吗?
还有近些年出土的一些木牍以及《赵正书》都表明,胡亥没有篡位,他是顺位继承的,于是一些好事者更是猜测,晚年秦始皇把扶苏贬往上郡,却独独把胡亥留在身边,巡游也不忘带上,可见秦始皇把皇位传给胡亥,这是有一定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