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汉篇秦崩 嬴政的遗产(第2页)
嬴政知道,他的帝国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平浪静,有许多暗流,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正悄然汹涌。
四
秦帝国汹涌的暗流,有个三源头。
第一,六国的遗老遗少们。
当年秦灭六国,将六国的王室迁至咸阳,但对一些贵族却做不到天衣无缝,不可避免地会有漏网之鱼。这些遗老遗少怀揣着对秦的仇恨,时刻图谋着复国,如张良在博浪沙的一击,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招兵买马,只等着瞅准机会,便群起而攻之,推翻秦帝国。
我们现在谈大一统,总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秦汉之际,西周分封诸侯有八百年,而秦国统一才十五年,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列国林立方为常态,大一统才属于异端。
那时,赵人思赵、魏人思魏、齐人思齐、楚人思楚……诸侯列国,思故国者千千万万,没有人愿意被秦人统一,他们都希望可以恢复自己的母国,不必屈从于皇帝的**威之下。
在秦灭六国前,战国七雄不是没被灭过国,如乐毅破齐,齐闵王被淖齿所杀,齐臣王孙贾在市集振臂一呼:“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集上有四百多个人**右臂跟随他,豁出命去杀死了淖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心作为依托,所以关东六国即使被灭,还是能够继续衰而复起、死灰复燃。
在陈胜起义时,三老给他找起兵理由,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伐无道、诛暴秦”,还有一个即是“复立楚国社稷”。可见当时天下百姓都希望可以恢复列国社稷,而不是被秦国统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秦的大一统不论在后世看来是多么的高瞻远瞩,可在当时浩浩****的民意大势之下,秦朝统一的举动毫无疑问是在逆势而上,与民心为敌。
第二,六国的氏族豪强们。
秦朝在骨子里是专制霸道的,用阎步克先生的话说,秦国就是一个古典军国主义国家,而这恰恰与关东六国的政治生态水火不容。
秦国以严刑峻法立国,法律条文又琐碎,执行起来还极端,既没转圜,更无妥协,别说散漫惯了的六国人不满,就连老秦人也一度怨声载道。刘邦进关中,第一件事就是将秦法统统废除,就只和老百姓们约法三章,所以关中父老都喜欢他,见微知著,天下苦秦久矣。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废分封,置郡县,而关东六国却盛行“公子政治”,也即是贵族可以自行开辟幕府、招徕门客。等到秦始皇用编民齐户,将所有人口都绑定到耕战体系上后,这就变相地断了这些门客们的仕途,这些人自然而然会记恨这个毁了他们前途的秦帝国。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采用法家治国,关东六国的显学则是儒墨两家,都是相对崇尚个人自由的学说,与法家那一套格格不入。韩非子就放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故而当嬴政把秦国的体系推广到关东六国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当地氏族的抵制与不满。
最关键的一点,秦国吞并六国,只用短短九年时间,地盘便成倍扩张,根本没足够的官僚队伍可以及时补充,所以嬴政不得不吸纳当地的氏族豪门来担任各地的郡守县令,而如上所述,这些人本来就对秦政不满,让一群对秦政不满的人在地方执行秦的政策,会发生什么后果,就不必我多说了吧?
举个例子,那个被项羽杀掉的会稽郡守殷通,他在得知项梁、项羽要造反时,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镇压他们,而是自己要先造反,再把他们收归麾下。可见当时不止是六国贵族的后裔要反,就连秦国自己的官僚也打心底期盼着秦朝赶紧亡了吧。
这也就是为何秦国朝野关于“分封”与“郡县”会一直争执不下,未必是分封派迂腐,而是当时的局势,实行郡县制就要任命给外人,而这些人的忠诚度又不能够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直接分封给皇子王孙,让他们去镇守各地呢。
第三,全天下的老百姓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征服的脚步依旧没有停止。
先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又集合五十万人南下百越,同时修筑长城、骊山墓、阿房宫等。民力在他的手中逐渐枯竭,矛盾在百姓的心中也慢慢积淀,直到秦二世时期变本加厉,终于引爆了天下百姓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怒火,在六国贵族的带领下,他们高唱着“伐无道、诛暴秦”,共同推翻了秦王朝。
现在,有人说秦始皇没那么残暴,强辩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这是功绩,不应该受到儒家酸腐文人的批评云云。
可事实上,历来文人虽然对秦始皇有诸多抹黑,但对他修长城这件事还是持赞赏态度的,比如贾谊在《过秦论》中就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真正让人们抨击的是秦始皇修长城操之过急,为了赶工期,把人命不当人命用,最终酿造了无数“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剧。
这里说个常识,咱们今天的长城不是秦长城,而是明长城,但明朝人修长城就有条不紊,知道个轻重缓急。所以你看,同样都是在修长城,你见有哪个儒家文人批评明朝的徐达吗?
还有人说,阿房宫也没有修成,这个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造谣。
阿房宫是没有修成,可修了个地基,只是因为六国联军打进来,秦朝亡了国,这才没修下去而已。但即使杜牧在文章中有夸大其词,秦朝也的的确确滥用民力去修建了阿房宫,这个没得跑了吧?
现在的人,当然可以说嬴政的许多“暴政”都是有意义的,毕竟为了修长城而累死的人又不是你,可你又何必慷古人之慨,替那些死难者们去原谅秦始皇?
东郡降下陨石,有人在上面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诅咒秦国快点灭亡的声音遍地都是,而面对这些,嬴政能做到的,也只是将陨石方圆之内的人家全部屠杀,宁杀错,不放过。
可是,帝国到处都掩埋着不安定的因子,这些仅仅凭杀人,真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吗?
五
大秦帝国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内里早已经滋生出无数危险的因子,而这些自然逃不过嬴政敏锐的观察力。
为了将这些叛乱因子扼杀在摇篮里,嬴政采取了许多措施:
第一,销兵。没收全国范围内民间的兵器,集中运送到咸阳,铸成铜人,只要没了兵器,不信你们还能拿擀面杖造反?
第二,移民。将天下的富户迁徙到咸阳,多达十二万户,成大事者不可无钱,现在富户都在关中,关东六国的人兜比脸干净,拿什么造反?
第三,修建驰道与直道。以咸阳为中心,搭建一个“高速网络”,这样不论是北方的外敌入侵,还是关东的六国旧地有变,秦国的军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往战场平乱。
在嬴政看来,关东六国没钱又没兵器,就算反了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面对从直道赶往战场的大秦虎狼之师,岂不是死路一条?
做完这些,嬴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收了枪杆子还不够,他还要收了笔杆子,不只要在政治与军事上征服六国,更要在文化与思想上把六国掌控在秦制之下。于是,就出现了那个令他遗臭万年的事件——焚书坑儒。
值得注意的是,焚书与坑儒,虽经常被连起来提起,可实际上是两个独立事件。
焚书事件,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举行国宴,博士淳于越再提“分封之议”,嬴政问丞相李斯意见,李斯作为郡县制的拥护者,给皇帝出了个主意——焚书。
李斯认为,现在的人以古非今,妖言惑众,源头就是这些书籍,正所谓“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想要真正的征服六国,就要将六国人的故国之思从他们的记忆中清除,因而,只有禁止私学,焚烧诗书,销毁一切六国存在的证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秦始皇大悦,颁布焚书令,除秦国国史,其他六国史书全烧,民间的诗、书、百家也都统统焚毁,只留下了医学、卜筮、农业等实用类书籍,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毫无疑问是一场文化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