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明亡清兴 被忽略的皇太极(第1页)
第19章明亡清兴:被忽略的皇太极
一
以前有人问过,清朝的十二个皇帝里,谁最厉害?
一般来讲,《康熙王朝》爱好者投康熙,四爷党支持雍正,少部分人会提名乾隆,给人的感觉,好像清朝最好的皇帝始终都逃不过这三位电视剧里的常客。
然而,如果真要论文韬武略的话,我个人浅见,清太宗皇太极要远胜康雍乾三帝,如果没有他,鄙居关外的后金政权根本不可能进化成后来可以鲸吞中国的大清王朝。
先谈皇太极这个名字,给人一听,就觉得恢宏大气,天生有种帝王气象。
那么,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何要给儿子取这么犯忌讳的名字?
要知道,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还只是一个接受明朝管辖的女真酋长,他给儿子取名带“皇”字,就不怕明朝皇帝找他麻烦吗?
其实,这是咱们冤枉努尔哈赤了,皇太极这个名字,压根就不是努尔哈赤取的,而是他们的子孙乾隆皇帝为祖先改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皇太极本名,一直都众说纷纭,目前的学术界,共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皇太极只是称号,而非姓名。比如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真名叫“阿巴海”,金启琮先生则判断他叫“黑还勃烈”,这在满语中意为“黄色苍狼”,如何?够中二吧?
第二种,皇太极是本名,只不过是源于满语的音译。你还可以管他叫“黄台吉”“洪太”“洪太主”等,只不过乾隆为了让祖先显得天命所归,就示意史官给翻译成了霸气外露的“皇太极”。
在皇太极出生那年,按照明朝的年号算,是万历二十年。
这一年,刚刚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兵十五万悍然入侵朝鲜。朝鲜国王向宗主国明朝求救,万历皇帝发兵入朝抗日,共历时七年之久,明军将日本人逐出朝鲜境内,这就是东亚历史上著名的“壬辰战争”。
因为明朝部署在东北的辽军,大半被名将李如松带去了朝鲜参战,用来压制女真各族的军事力量顿时为之一轻。
努尔哈赤笑了,他们女真人崛起的良机来了。
二
在明朝的时候,东北还是女真族的地盘。
但女真族四分五裂,共有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族,在这三大部下,又分为许许多多的小部落,他们彼此忙于内斗、相互攻杀,给了明朝在东北地区建立统治的机会。
明朝在东北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扶植小部落打大部落,等小部落壮大了,再扶植别的小部落攻击它,如此循环往复,一些部族为了存活,只能争相前来抱明朝大腿,通过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女真各部在明代两百年间始终处于分裂状态,从未真正团结起来。
万历初年,东北女真的三大部族中,以海西女真最为强势,经常不服明朝管辖。
当时明朝的辽东总兵叫李成梁,他在建州女真中挑中了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小伙子,准备扶植他来和海西女真抗衡。
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三卫,这就是大清王朝创业的起点。
但李成梁不是傻子,努尔哈赤不过是他用来对付海西女真的棋子罢了,而努尔哈赤即使知道李成梁的打算,也依旧无可奈何。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没有选择,只能不情愿地成为明军的马前卒。
然而,努尔哈赤作为版本之子,上天是会给他福利的。
万历十九年,李成梁在朝中的后台、内阁首辅申时行因“争国本”事件辞职。没了申时行撑腰的李成梁,顿时遭到了朝内言官们的弹劾,直接造成了他的第一次下野。
再然后,就是我们刚说的,万历二十年,日本入侵朝鲜,万历皇帝把东北的明军精锐都调去了朝鲜,这下山中没了老虎,努尔哈赤这个猴子可以称王称霸了。
那一年,努尔哈赤想改变自己作为棋子的命运。
万历二十一年,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大破女真九部,建州女真取代了海西女真一家独大的地位。
可他没有被眼前大好的形势蒙蔽双眼,而是继续向明朝装孙子,明朝还给了他一个龙虎将军的封号。努尔哈赤率部入朝谢恩,一脸赤诚地向万历请命,希望可以为朝廷入朝鲜驱杀倭寇,虽然被朝廷拒绝了,但努尔哈赤还是得到了明朝君臣的一致赞赏,认为此人浓眉大眼的,一看就是个忠君爱国的好同志。
正在这时,努尔哈赤又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两份大礼。
第一份,是万历二十四年,矿监税使高淮奉命前往辽东,打着为皇帝开矿的旗号敲诈勒索,当地汉人百姓被他害得家破人亡,纷纷逃出边墙,投奔了努尔哈赤,建州女真部族的势力逐日壮大。
第二份,是万历二十六年,李成梁之子、抗倭援朝的名将李如松在和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李如松一死,剩下的辽东军官都是无能之辈,没了名将制约,努尔哈赤立刻征抚并用,蚕食海西,加快了统一女真的步伐。
万历二十九年,海西四大部之一的哈达部被努尔哈赤攻灭,明朝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得赶紧掣肘努尔哈赤的继续发展,不然迟早生出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