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一人之下 海瑞和张居正(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晚年的嘉靖皇帝一直躲在深宫大院内修道,放任严嵩、徐阶等人在外朝斗法,对民间疾苦他也视而不见,国家政治日渐黑暗,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海瑞。

海瑞本是一个老举人,按道理讲这辈子都不可能任职中央,但在张璁改革了吏治选调后,海瑞凭借其超强的个人能力,从淳安县令一路做到了户部主事,成了中央的京官。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发现了大明的弊病根源在皇帝身上,于是向嘉靖呈上了一篇《治安疏》,批评皇帝迷信道术,不理朝政,还嘲讽道:“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嘉靖读了《治安疏》,十分震怒,要把海瑞下狱,但始终没有审问处刑,反倒自己把这封奏疏反复读了很多次,还叹息道:“这个人就是比干吧,可朕不是商纣王。”

数月后,嘉靖皇帝驾崩,他的儿子朱载坖登基,是为明穆宗,也叫隆庆皇帝。这里再多嘴一句,《明史》上记载明穆宗名字叫朱载垕,错了,查阅《明实录》发现朱载垕另有其人,明穆宗的真名实为朱载坖。说到这里,我对《明史》这本满清修了一百多年才修成的史书充满了失望。

明穆宗登基,内阁首辅徐阶就把海瑞从大牢里放了出来,在隆庆年间,因为海瑞有过“抬棺骂皇帝”的光辉事迹,被士林传颂成了一个不畏强权的直臣,开始了火线升官。

隆庆三年,海瑞被外放为应天巡抚,开始管辖明朝治下最富庶的一块区域。

在应天巡抚任上的九个月内,海瑞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在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算是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早期试点;第二是整修吴淞口和白茆河,消除了三吴地区的水患;第三是抑制土地兼并,缓解流民问题。

前两者都不得罪人,但第三者就比较难了。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痼疾之一就是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很多百姓的土地让地主们通过合法途径给“敲”走了,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根据统计,在嘉靖末期流民有六百万左右,如果这些人聚众起义,后果不堪设想。而海瑞就是看到了地主和流民的贫富差距过大,才是明朝在根子上的病因,要治理只能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个王朝的“三百年周期律”,意思是没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可以存在超过三百年,往往到了二百多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么都平不下去。在一番天下大乱后,旧的王朝被农民的战火毁灭,新的王朝在废墟中拔地而起,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三百年循环。

这个周期律的本质就是一个王朝初建,社会资源分配比较平均,每个人家里都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的资源开始向少数人手中聚集,而多数人没了生计,就只能沦为流民,变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等到这些不安定的矛盾积攒到了一定程度,这些因素就会汇聚在一起,酝酿出农民起义,通过一段剧烈的战争来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新的王朝就可以在分配后的经济基础上成功建立。

海瑞的意思就是与其等到王朝末期天下大乱,死那么多人,倒不如现在就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杀富济贫”,让地主把自己的多余土地分给流民。当年刘秀只是“度田”就遭到了天下反对,而海瑞可不止清查他们隐匿的土地,还勒令大地主把土地退回来,挡人财路尚且如杀人父母,海瑞则是直接从别人家里抢钱,可想而知这阻力该有多大?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地主不是别人,就是当年把海瑞从诏狱里捞出来的内阁首辅徐阶。如今徐阶已经退休,他在老家松江府有24万亩田地,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

遇到这种情况,别人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换作海瑞,就算是恩人,他照样秉公执法。他先给徐阶写信,让徐家做个表率,带头退田。徐阶给了海瑞面子,象征性地退了几百亩给原本的田主,我估计要是别人,能做到这一步,就算对得起人民群众了。可海瑞是一个执拗的人,他不依不饶,要求徐家至少退一半,也就是十二万亩,这下徐阶肯定不干了,双方就陷入了僵持。

很多人就这事批评海瑞,觉得他做事不懂变通,尤其是不知道知恩图报,徐阶当年好歹救过他,他却这么不近人情。

其实,海瑞要求徐家退田,就是在救徐阶。

自从嘉靖驾崩,隆庆即位,新皇帝对内阁首辅徐阶没什么感情,反倒十分信任他的老师高拱。但高拱看徐阶不顺眼,迟早要收拾徐阶,而徐家在江南非法兼并了这么多土地,这就是授人以柄。

从海瑞给当时内阁首辅李春芳的信中可知,江南很多百姓都对徐家不满,民怨已然沸腾,而高拱又即将复出,如果现在徐家断臂求生,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可如果死咬着眼前利益不放,那才是真的大祸临头。

事后正如海瑞所料。高拱很快复出,还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兼任了吏部尚书,他一上台就调走了海瑞,换上了他的亲信蔡国熙,经过一番审理,徐家退了六万亩田地,看起来好像还没海瑞要求退得多是不是?可问题是高拱一出手,可不只是要地了,他还把徐阶的大儿子给充了军,其他两个小儿子罚去当苦力,松江徐家这才算是真的毁了。

小时候看电视剧,觉得海瑞是个耿介正直的清官,有些食古不化、不近人情;《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把海瑞描述成“古怪的官僚模范”,不顾社会现实,就知道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明朝那些事儿》中把海瑞写成了一个书呆子,虽然是个清廉的好人,但却没什么用。

以上种种,都是对海瑞的误读。

海瑞能从举人出身的教谕干到应天巡抚,还官居二品,这些只凭清廉是做不到的,你只清廉,没有办事能力,根本升不了官。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连孔子都看不起,可唯独在《焚书》中对海瑞大加称赞,认为他是一位“青松翠柏”的栋梁之材,跟海瑞一比,那些崇尚清谈的道学家不过是“万年青草”而已。结果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给弄反了,以为李贽口中的“万年青草”说的是海瑞,还据此把海瑞批判了一番,当年明月继续将错就错,李贽在九泉之下要是知道此事,恐怕那得叫一个欲哭无泪。

现在市面上对海瑞的种种诋毁,企图把海瑞描述成一个“除了正直,别无长处”的清官,这才是天大的误解。

比如,有人总会讲一个故事,说海瑞七岁的女儿吃了男孩给的食物,海瑞认为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就把女儿给活活饿死了。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也不去分辨真假,就开始了他们的义愤填膺,一个个大骂海瑞食古不化、刻板迂腐,是个封建卫道士,肯定是把程朱理学给读傻了。

可事实上,海瑞杀女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一部叫《见只篇》的野史上,内容荒诞不经,根本不足采信。从海瑞本人的事迹上看,他在担任应天巡抚期间,因为当地重男轻女、溺杀女婴,他还专门颁布《督抚条约》,要求寡妇不必守节,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改嫁,还有溺杀婴孩的恶习一律入刑处理,请问这样的人,他能干出“饿死女儿”的事吗?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海瑞从来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他在儒学上信的不是程朱理学,而是陆王心学,只要是看过《海瑞集》的人,就可以看出,海瑞曾痛斥朱熹只知道训诂,不干实事,把人都读成书呆子了。他还说陆九渊发明本心虽然偶尔会溺于流俗,但大道理是通的,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误人子弟,末了他还来了一句人身攻击,说我不骂别人,就想骂你朱熹老夫子(“故予不及其他,独指朱子为过”)。海瑞本人连理学信徒都不是,很多人还指责他把程朱理学读傻了,你让海瑞上哪儿喊冤去?

现在还有人指责海瑞判案,认为他在应天坐堂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是:凡讼之可疑者,兄弟打官司,照顾哥哥;叔侄打官司,照顾叔伯;贫民和富豪打官司,照顾贫民;老实人和奸猾无赖打官司,照顾老实人等。总而言之,打官司尽量偏帮长者和弱者。

很多人就根据这个骂海瑞断案糊涂,不但没有实事求是秉公办案,还根据一些古老的道德信条依照身份和地位来断定是非,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法官呢?

然而,他们却没注意到海瑞这一原则的前提是“凡讼之可疑者”。如果可以搞清楚事实真相,那海瑞当然会根据法律公正裁决。可古代没有今天那么先进的技术设备,往往很多案子就真的审不出真相了。在这种极端状况下,强者自然可以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让自己在判决中取得优势,基于这种考虑,海瑞才会选择在悬案里尽量偏向弱者和长辈。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年代里,他的这一套锄强扶弱的原则,才是真正可以兼顾审案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好方法。

还有人说海瑞曾提出要恢复朱元璋当年对付贪官所用的“剥皮囊草”之刑,很多人就把海瑞打成了要恢复洪武祖制的古板官僚,更有一些人根据这个指责海瑞不通人情世故,一句话把整个官僚集团给得罪了。

事实上,《神宗实录》里海瑞的原话只是举例了当年明太祖惩治贪污的例子,作个比喻而已,目的是想劝万历皇帝向明太祖学习,严格惩处贪污犯,通篇根本没有提过他要恢复太祖“剥皮囊草”的刑法。然而,又是咱们的《明史》不知何故,在海瑞原文后面加了句“谓今当用此惩贪”,这下海瑞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海瑞从不迂腐,他在淳安县当县令的时候,胡宗宪的儿子为非作歹,给海瑞收拾了。他给胡宗宪写信说“这个人作奸犯科,横行霸道,老百姓都讨厌他,一定不是您的儿子,他绝对是冒充的”。这一番戴高帽,让胡宗宪只能哭笑不得地吃了个哑巴亏。海瑞是既收拾了无法无天的恶少,成功地为民除害,还让自己免于树敌,不被胡宗宪穿小鞋,这份机智,几人能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