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那场惊天剧变 谁说我治不了董卓(第1页)
05那场惊天剧变:谁说我治不了董卓?
何进召各路猛将豪杰进京,天下又全方位地热闹了!我们看看都召了谁。
前将军董卓驻扎在上林苑;
东郡太守桥瑁驻扎在城皋;
武猛都尉丁原驻扎在孟津。
另外,何进又派人去各地招兵,这几个人是:王匡、鲍信、张杨、张辽、毋丘毅。
我们先看看这个阵容,再来论断一下,这个“召四方猛将进京”,到底是不是昏招,到底会爆出什么效果?
董卓暂放一边,我们后面细说。先来看桥瑁和丁原。
桥瑁,是桥玄的族孙,很可能跟袁绍关系不错。后来关东群雄讨董卓的时候,桥瑁伪造三公的书信发到各州郡,给袁绍帮了大忙。这位该算袁绍一伙的。
丁原,出身寒微的武人,当上刺史靠的就是勇猛,跟孙坚有点儿相似。而且,丁原当并州刺史才一年多,根基也不深。像这样没身家、根底浅的武人,内心一般是比较老实的,不敢有啥不臣之心。
去招兵的这五位:
王匡和鲍信,是何进征召的“英俊之士”,很可信。两人都是泰山人,于是何进命令,都回老家去招兵。
张杨和张辽,这俩是丁原手下的猛将,但官位不高,都是从事。他俩怎么到的京都呢?当时灵帝搞西园校尉,蹇硕曾征召天下豪杰来给自己当偏将,让他们带兵进京。丁原就把张杨和张辽都派到洛阳来了。何进吞并西园军,自然,这俩就成了何进的手下。只是这时,他俩官阶比较低,不足以让何进重视。很快,张杨被派回了并州,张辽被派去了河北,分头招兵。
毋丘毅,这位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是后来曹魏大将毋丘俭的爷爷。有点儿意思的是,不知什么渊源,毋丘毅跟先主刘备扯上了点儿关系。刘备自从揍了督邮后,只好带着关、张逃亡了。据说曾跟曹操一起回过沛国招兵,推测那时该是招西园军,但先主怎么跟曹吉利混到一起了,也不得而知。这次呢,先主又跟这位毋丘毅一起召兵去了,到了下邳,碰上了贼,刘备带着兄弟们杀贼立功,由此当上了下密县丞。不过,先生这段飘忽人生,跟现在的朝廷爆局关系不大,我们还是回到主线。
我们看上面的人员设置,哪个也不至于失控。袁绍是衡量过了的,这些人里,除跟自己一路的,就是根基浅、不足成事的。哪个也不会反!京都不会失控。所以陈琳说的“天下必会因此大乱”,袁绍是很不以为然的。以我的全盘设计,怎么会乱!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董卓。
关于董卓的品行,大概朝廷上从皇帝到百官,没人不知道了。早在灵帝还没晏驾时,就曾打算解决董卓这个心病。
灵帝征董卓到朝廷当少府,实际就是想解除他的兵权。
不想董卓真大胆,真无赖,上奏说:“陛下,臣想听您的,到朝廷去,可是您不知道啊,我手下这些湟中义从啊、羌人胡人啊,他们都跑来跟我说:‘我们的粮饷还没给足呢,我们的老婆孩子都又冻又饿快死啦!你可不能走!’陛下,这些羌人胡人又险恶又难对付,臣一时半会儿真应付不了!所以,我得留下来安抚他们。有啥问题,我随时再跟您汇报哈!”
总之,耍赖也好,玩心计也罢,董卓就是不交兵权。
灵帝一看没办法,而且天下爆得遍地窟窿,他也没空修理董卓。难道让皇甫嵩带兵去讨伐他?完全没可能,只好忍着先不理了。
后来,灵帝眼看不行了,又想起董卓这个心病,于是又下诏,让董卓去当并州牧,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皇帝都快没气了,董卓当然更嚣张,更不会听。他又上奏说:“臣承蒙陛下您的信任,统领军队十年啦!士兵们不分大小,都跟臣特有感情,都念臣对他们的恩义,都愿为了臣战死沙场,臣不能把兵交出去啊!请求让我把军队带到并州去,为您守卫边疆。”然后,他又领兵到了司隶,驻扎在河东郡,完全无法无天!
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曾劝他讨伐董卓,皇甫嵩却回答,董卓是有罪,可我要讨伐他,也有罪,还是上奏朝廷,请陛下做主吧!只是,陛下哪还做得了主?除了下诏骂骂董卓,灵帝已经啥也干不了了。于是,董卓成了没人管,想咋折腾咋折腾。
何进这回召董卓,有识之士们一听,真是个个疾首蹙额!郑泰跟何进说:董卓那小子强横残忍,贪得无厌,要靠他办成大事,他就更为所欲为,一定会祸害朝廷!明公您是国舅,掌着大权,还用得着董卓吗?别拖了,您自己决断就好,赶快杀宦官!
卢植卢老师也跑去跟何进说,不要召董卓,怎么能引进祸水呢?结果,何进就是不听。
郑泰本来不爱做官,这回一生气,直接不干了,临走时还给荀攸留话,何进这个人,不好辅佐啊。
那么,何进为什么非要召董卓呢?
首先,在吓唬太后这事上,董卓比谁都管用!董卓是天下最恐怖的存在,大家都觉得恐怖,更别提何太后了。而且看后面,何太后终于害怕,就是被董卓吓的。
再者,因为主意是袁绍出的,何进已经被袁绍洗脑,除了袁大公子的指令,别人的话他都自动屏蔽。
那么,袁绍又为什么非要召董卓呢?难道这不是又一个大昏招?
其实,这招不昏。袁绍当然是筹划好了。谁都知道董卓是个大祸害,袁绍眼不瞎耳不聋,怎会不明白?在董卓这事上,袁绍至少有两道保险锁,怎么也能把董卓锁住,他认为不可能出事。
第一道锁:董卓是袁家的故吏!当年,董卓初来中原时,是被袁绍的叔叔袁隗辟为掾属的。这种门生故吏的关系,在东汉那时代可神圣了。士人们都特别忠于自己的领导,忠心程度快赶上忠于皇帝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朱儁,为了给领导尹端减罪,跑去洛阳行贿京官,人们还夸他有德行。又比如公孙瓒,这么“鹰”的人,也特别守这个“故吏”的节,他的领导刘其被发配交州,他就乔装改扮成士兵,一路护送兼侍候。后来,公孙瓒还因为这“德行”被举了孝廉。
所以,“门生故吏”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而董卓,正是袁隗的故吏!按袁绍理解的时代规则,董卓即便再祸害,眼里也不会完全没有他叔叔这个曾经的领导。所以,对袁家来说,董卓是可控的。当然,在这事上,我们袁大公子实在太一厢情愿、阳春白雪了,在董卓那脑袋里,这套汉人社会的美好规矩,简直……屁都不是。门生故吏?德行?这些玩意有啥用?能干死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