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不折腾的男娃不算牛娃 曹吉利的猴儿耍童年(第1页)
02不折腾的男娃不算牛娃:曹吉利的猴儿耍童年
猴儿
曹操小时候是一个猴儿,跟吉利这名字特搭。大概从出生就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才得了这个又活脱又喜庆的名字。
要说娃娃们的天性,真是造物的鬼斧神工,实在不是我们凡人能左右的。规律是:你出生时是猴儿,必然一辈子是猴儿,一岁有一岁的猴儿,十岁有十岁的猴儿,长大以后,还有长大以后的猴儿,即使老了,也是老人堆里的猴儿!所谓“别看现在淘,大点就好了”,就是自我安慰用用,根本不存在的。
不过,后天教育也不是没用,多少能调理调理猴儿性,限制一下继续猴儿化,早点像个正经人。
但曹吉利,是猴儿得很彻底的,都当大佬了,还时不时猴儿性爆表。
他怎么能这么猴儿?
第一,天生来的,这个连亲爹亲娘都无能为力;
第二,没接受去猴儿化训练,亲爹亲娘都没管。
所以,吉利一猴儿到底,再不回头了。
绝对放养的童年
吉利家的育儿思路,绝对是放养,全开放式。
吉利是他们家的大儿子,下面有好几个弟弟。可他这个长子,从小就不招老爸待见。大概太猴儿了!管起来实在头疼,老爸曹嵩根本懒得理他。老爸不待见,那总有亲妈吧?可吉利的命实在不好,亲妈很可能不是正室,也很可能早逝,完全没存在感。后来吉利都老大了,还特别沉痛地写诗: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孤儿呢!
——我是真可怜哪!从小就没福。生来就低贱,没人疼没人管。既没有老妈给我“三徙”的教育,也没有老爸给我“过庭”的指导……我真惨哪!
“三徙教”“过庭语”,是两位顶级大人物的育儿典故。
“三徙”,指的就是“孟母三迁”。
话说,孟子老爸死得早,孟子跟着他妈长大。一开始,他家住在墓地边,孟子就跟着邻居小孩一块儿玩哭丧,又是下跪,又是捶胸顿足地号,学得跟真的一样。孟子老妈一看,这哪儿行!就说:“这不是我儿子能住的地方,咱走。”于是搬家。
搬到了市场附近,邻居是个屠户。这回可好,孟子又跟邻居小孩学起杀猪来了,不但学杀猪,还学会了怎么卖猪肉!孟子老妈又皱眉了,“这也不是我儿子能住的地方,咱走!”又搬家。
最后,孟子老妈把家搬到了学馆旁边。每天听着琅琅书声,不错,清心。孟子还能跟着一块儿读。每月初一,官员们还到学馆的文庙来参拜,一个个端端正正,连走路姿势都讲究。孟子也学得有模有样。孟子老妈这才点了头:“嗯,这个地方,才适合我儿子住。”于是,孟子家终于实现了定居。
就是这么一位不怕“搬家”这天下第一烦的伟大母亲,让曹吉利羡慕得牙痒痒,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亲娘对我进行教育呢!
另一个“过庭语”的故事,说的是孔子教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