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越界攻讨又怎滴 看孙坚威猛定长沙(第1页)
11越界攻讨又怎滴:看孙坚威猛定长沙
谁的新机会
黄巾之乱后,已经连续“砰”地爆了三声。第一声,交趾;第二声,凉州;第三声,乌桓。边境上,能爆的都爆了。什么?还有一个南匈奴没爆呢?别着急,他们会爆的。就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地方比他们更迫不及待地要爆,而且还不是边境!
这是哪儿?长沙。
长沙是荆州第二大郡(第一大郡是南阳),有25万户人家,快赶上著名的好地方颍川了。不过,虽然人不少,但周边靠近蛮夷,发达程度上还是跟中原核心地区没法比。张纯、张举俩疯子伙同乌桓人刚一爆,灵帝还没来得及对付,长沙的巨响就传来了。
贼人区星,在长沙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反了!
灵帝现在就是一个专业补窟窿的,补完一个再补一个,补完一个还有三个。他一看长沙这窟窿,不算很大,一万多人,还没有溃烂成片,那么,就需要一位性子爽、武力高的猛将,一把端掉,不让它泛滥,也别留下隐患。谁最合适呢?灵帝马上看准了——孙坚!
这时的孙坚,正在朝里当议郎。讨凉州回来,跟猪领导一起吃了败仗,理应受罚的。不想,人们知道了他当时劝张温杀董卓的事,都又惊又叹,觉得这小伙儿真有胆,真敢说。于是,免了孙坚的别部司马后,大家又推举他做了议郎。
我们看这个时间差,曹操在济南打黑之后,回朝当议郎,是在187年左右;孙坚当议郎,也是187年左右,很可能这两位大佬,还曾经在朝里当过一阵子同僚,有过一段交情!当年两人都是32岁,也都是心头有热血、想干事的类型。吉利是想做政教,整风气,当好官;孙坚是想揍坏人,立军功,当名将。虽然路子完全不同,但心劲儿却一样足足的。
不过,曹操比较谨慎,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得先收敛着。所以跟孙坚一块当议郎时,他只是混日子点个卯而已。孙坚呢,从讨黄巾杀入中原,已经三年了。现在稳稳地做了京官,虽然议郎只是一千石,但也相当成功。跟曹操混成同级了!
这两位大佬共事,同辈论交。后来,曹操看孙策、孙权,就像看孩子,所以才有了那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由此,吉利也成了少有的“儿子是别人的好”的奇葩爸爸。
短暂的共事之后,曹操称病回老家了。而孙坚,却等来了新机会。
灵帝打算把长沙全权交给孙坚了!就盼着他把窟窿赶紧补好,别留后患。
灵帝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征讨叛贼区星。那时,东汉还没有改刺史为州牧,州刺史是监察官,不算太守的顶头上司,郡国都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虽然,长沙地处偏远,这个太守的分量比不了南阳、汝南这种地方的长官,但也是妥妥的两千石。三年前,孙坚带着一众小弟在下邳当县丞的时候,怎么也料不到会有今天吧。而且,还这么快!
越界攻讨又怎样?
灵帝眼光不错,果然,孙坚一点儿没让他失望!
孙坚带着他的嫡系一到长沙,当地官员就都老实了。这位新领导的狠名,大家早有耳闻,这次见了面,再看那威猛的风格,都更信了——这领导不好惹,咱们还是小心吧!(《魏书》:“坚到郡,郡中震服。”)
一看官吏们都挺听话,孙坚立马开干。第一件,调整官员,“任用循吏”。啥叫循吏?就是有德爱民、清正廉洁的官,说白了,就是清官、好官。孙坚提拔这些好官,换掉那些名声差、坑百姓的。孙坚给官员们开会,说:你们小心处理好老百姓的事,善待良民顺民,还有,朝廷文书礼节啥的,你们也规规矩矩照章办,把这些干好就可以!至于盗贼,不用担心,交给我就行了!
大家一瞧,领导还真爽快。简直是大哥罩着兄弟们的劲头嘛。
把后方安顿好,孙坚立刻开始了第二件事——征伐。现在,孙坚的力量壮大了,除了自己的嫡系,又加上了长沙郡的兵。他也是经历过很多阵仗的大将了,区星虽然闹得凶,但对孙坚来说基本不堪一击。孙坚制定好战略,亲自率军上阵,不到一个月就完全搞定,长沙摆平了!
胜得很漂亮,但却出了一个小插曲。
长沙隔壁的宜春县,也遭到了区星这伙贼的攻击。县长派人来向孙坚求救。这位县长是谁呢?吴郡陆康的侄子。陆康就是那位说灵帝造铜人是亡国之道的清正官员,后来的吴国大都督陆逊的叔公。算一下,陆康的侄子,就是陆逊的叔叔。
陆逊的叔叔来向孙坚求救,孙坚立刻答应了。马上整顿兵马,准备出征。
这时,一边的主簿赶上来劝:府君,您可不能去啊!法令说“两千石行不出界,不擅发兵”,这事儿咱不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