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07 城头月出照凉州 那一天的汉阳城不该被忘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07城头月出照凉州:那一天的汉阳城不该被忘记

截肢

黄巾之乱后的凉州,几乎成了半个外国,眼看要脱离大汉版图了。又像烫手的热山芋,拿都拿不住。于是,有种想法就在大臣中产生了。其实,在张温他们出兵之前,就有人跑到灵帝那儿提议,陛下,不然……咱放弃凉州吧!那破地方太闹心,咱大汉朝不缺个凉州,不如不要了吧!

提这建议的,就是那位五百万买来司徒的崔烈。

这叫什么?治不好病就截肢,痛快又省心。不过……要这么截下去,今天截条胳膊,明天截条腿,那最后大汉朝还剩下啥?而且,不是你截了肢,那个病灶就坏死了,相反,它会更加疯狂地生长!你给了羌人凉州,他们马上就会要三辅,难道把长安也截了给他?

灵帝一听,也不表态,说,那就把大家都叫来议议吧。

于是,公卿百官大会朝堂,司徒崔烈又把自己的截肢建议陈述了一遍。

哪知他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就霹雳一般地响了起来:陛下!要想让天下安定,必先斩司徒!

大臣们都惊得说不出话来,一看,这位正是议郎傅燮。

傅燮本身就是凉州人,祖籍北地郡。黄巾之乱的时候,他跟着皇甫嵩立了大功,但因为上书说宦官的坏话,赵忠就跑灵帝面前诬陷他。不过,灵帝很记傅燮的功劳,也特信傅燮的为人,没答理赵忠,还提拔了傅燮。

傅燮这话说得够有气魄!“要想天下安定,先斩司徒”,你崔烈居然能说出放弃国土的话,那就该杀!

尚书郎杨赞觉得傅燮有点儿过分,就说:“傅燮在朝堂上侮辱三公,请陛下惩处。”

灵帝还不急,说:“那傅议郎就说说,崔烈为什么该杀呀?”

傅燮慷慨陈词,先是举了樊哙和季布的例子,当年樊哙为了迎合吕后的心情,在朝堂上说了句夸口的话,季布就说樊哙该杀,现在崔烈说出这种愚蠢又不忠的言辞,当然更该杀!

然后,傅燮又一条条地给大家分析:“凉州是天下要冲,国家的屏障,高祖立业时,让郦商去占领陇右;世宗(汉武帝)开辟边境,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就像断掉了匈奴的一条臂膀!可见,凉州有多重要!现在,因为当地官员处置不当,让凉州的百姓反了,崔烈身为宰相,不想怎么为国家平定叛乱,竟要舍弃这万里的疆土!如果把凉州让给羌人,他们兵强甲固,再祸乱天下,必会动摇大汉的根本!如果崔烈不懂这些,说明他愚蠢至极;如果他明知这些,还要放弃凉州,说明他对国家全无忠心,这样的三公,难道不该杀吗?”

傅燮说得正气凛然,大臣们谁也不知说啥了。

灵帝心想,傅燮你也太实心眼了,崔烈一个买来的官,质量能好到哪儿去?你跟他较什么真儿。灵帝一笑说:“傅议郎说得好啊!朕即刻发兵,征讨叛军。怎么能把凉州让给羌人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灵帝在大事关头,并不昏。于是,张温他们就出兵了。当然,崔烈也没杀,毕竟是交了真金白银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位傅燮。没错,历史永远是不乏美好的,无论多黑暗多闹腾的乱世,也总会有英雄在闪光。

真的和平静好?

灵帝欣赏傅燮。朝臣们都看出来了,宦官的嗅觉更是灵敏,本来他们是打算害傅燮的,讨黄巾傅燮立了大功,结果宦官们在里面鼓捣,就不给人家封侯,现在,眼看皇帝喜欢他,傅燮又名声极好,害不动。于是,宦官们改了策略,拉拢。

赵忠就让弟弟赵延跑到傅燮那儿,跟人家眉开眼笑地说:“只要傅议郎以后少管常侍们的事,咱们送您一个万户侯都不成问题!”

哪知傅燮一点儿面子也不给,定定地说:“我没有封侯,是我的命不好,我认。你不用多说了,我不会去干那些苟且的勾当,不会向你们求官的!”

赵忠没讨来半点儿好脸色,心里这个恨呀,又暗中折腾,把傅燮调出了京都,去当汉阳太守。就像前面把曹操搞出去当顿丘令一样。

傅燮啥也没说,到汉阳上任,回到了天水。他本来就是凉州人,也正想尽自己所能,整饬一下乱得没救的凉州呢!

傅燮到任后,第一件事是安抚当地的羌人,体恤他们的难处,让他们都安心。周边反叛的羌人感受到他的恩德,纷纷来归附,全都不反了!羌人们听傅燮的话,在汉阳城外开垦土地,安居下来,一年多的时间,建起了四十多个营地!到处都在造反的凉州,竟出现了一个和平静好的汉阳!可见,当初傅燮说,凉州叛乱是因为当地官员处置不当造成的,果真是这个理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