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前奏 大汉的魔幻怪局(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老天没彻底绝了刘肇的路,没爹没娘没亲人,但是,没让他惨到没朋友。

刘肇有朋友,而且不止一个,是一批。当在宫里抓蛐蛐抓不着,坐草窠里大哭时,立刻就有个“朋友”蹦出来,三下五除二就帮他逮住了,还慢声细语地安慰:“陛下不哭,这不,奴才给您抓来啦!”当在外面受了气,想砸宫里的东西还不敢,独个生闷气的时候,立刻又有个“朋友”来安慰,又是劝又是叹的,还陪着他一块掉眼泪……

这些“朋友”是谁?——宦官!(东汉时还没有“太监”这称呼。)他们是刘肇小时候的玩伴,长大以后的知音。他们最懂刘肇的心,还能替他保密,跟他一头儿。

就是这群宦官“朋友”,让刘肇彻底翻了身,雪了恨。

刘肇恨死了窦家(能不恨嘛),比康熙恨鳌拜更狠,于是,行动起来也比康熙更猛。康熙抓鳌拜时,已经快16岁了,刘肇捉窦宪那年,才13岁。

13岁的小孩能干啥?别说,刘肇真就干了。而且,前前后后策划得极度周密。他早就看准了一个人,当然,这人是宦官。

这个宦官名叫郑众,是中常侍兼钩盾令。中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那“钩盾令”又是什么官?——主管皇宫里的园林亭台、花草池塘。刘肇少年慧眼,早看出这管花花草草的“太监”不一般,不但有智谋,有毅力,人品还好到不行!真是最优人选!

刘肇早跟郑众贴了心,秘密把大事商议起来。一切布置停当后,大戏开局。

公元92年,13岁的刘肇给窦宪下了一道诏书,让窦宪立刻带领亲信们进宫,他要亲自给他们逐级封赏。(刘肇这是铁了心,要一网打尽!瞧瞧这娃的谋略和胆气!)

小天子这么干,难道窦宪就没一点疑心?还真没有。人太得意了,就难免会发失心疯,窦宪以为,这小孩儿早就被吓破胆了!说不定已经打算把大汉江山让给窦家呢!窦宪毫无顾虑地哈哈大笑,带着手下们进了城。

可就在他洋洋得意、雄视这座京都时,所有的城门都悄无声息地关闭了。几个身穿黑色深衣、头戴惠文冠的人,小心翼翼、紧锣密鼓地联络各方将领,片刻工夫就把禁军指挥起来,天罗地网地向窦氏发起了抓捕!

为首的那人冠上饰着金珰,冠右斜插貂尾,指挥若定,机敏果决,比身在沙场的将军也毫不逊色!窦宪及其党羽再怎样狂叫威胁,也已经来不及了。窦氏一干逆贼被一网捕获。这时,人们又把目光投向指挥者,再仔细瞧他冠上的“金珰右貂”,这才真相信了,全权策划这场大抓捕、把大将军置于死地的头号功臣,居然是一个在后宫里掌管亭台花草的宦官!

这就是郑众,刘肇最信任的宦官“朋友”。“金珰右貂”,是宦官帽子上的特殊装饰,一看就知道是啥身份、啥级别,意思跟军装上的军衔差不多。

就这样,刘肇除掉了窦宪。谁说只有康熙牛?这一比,刘肇不但成事年龄小了3岁,在时间上还早了1500多年!就是东汉的存在感有点低,托不起刘肇的光环。假如刘肇身后也有个康乾盛世啥的,弄不好历史就改写了。当然,如果那样,我们的热血三国也就不用说了。

后来刘肇长大成人,干了很多好事。又是减赋宽刑,体恤百姓,又是招贤纳士,奖励农耕,让东汉达到了鼎盛。田地最广,人口最多,社会最安定,是一个好皇帝无疑。

刘肇的故事说到这儿,有朋友就该问了:刘肇这娃厉害没错,可这跟三国有啥关系?他怎么就是三国这棵大树的种子了?好吧,因为——刘肇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犯了个错。结果这个错被子孙后代继承了去,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有一天大汉朝再也撑不住,“砰”的一下爆掉,咱们的三国才能登场。

那这个错是啥呢?是——

他、挂、了。

刘肇这辈子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该、死。至少不该27岁就死。其实,他父皇章帝已经开始早挂(31岁),刘肇则更加早。

刘肇肯定想不到,他父子俩开的这个早挂先河,后浪皇帝们都学去了,个个习惯性早死。跟后浪们相比,刘肇还算长寿的。

就因为“皇帝惯性早死”,整个中国史上最离奇、最诡异的一段历史也将开始登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