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章 屯田兴农积蓄粮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汉中盆地迅速展开。

水利为先,重整山河。

数以万计的军士和招募的民夫,在水利工匠的指导下,开赴汉水之滨。

沉寂多年的山河堰工地,再次变得人声鼎沸。

号子声、夯土声、开石声,响彻云霄。赢策甚至亲自前往视察,犒劳工匠,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经过数月奋战,主干渠堰得以疏通加固,新的支渠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地头,大片原本靠天吃饭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

军屯民垦,遍地开花。

汉水两岸,渭河平原,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开荒景象。

军屯营的士卒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在划定区域垦荒种田。

他们纪律严明,效率极高,开垦出的田地整齐划一。

而各地官府则张贴告示,鼓励流民和本地百姓认领荒地,并兑现承诺,提供种子、农具甚至口粮借贷。

许多因战乱逃亡的百姓闻讯返乡,加入了垦荒大军。广袤的荒野,逐渐被绿色的禾苗覆盖。

新器推广,效率倍增。

由赢策“设计”(实为回忆后世农书)、工匠们精心打造的新式曲辕犁、耧车等农具,开始批量生产。

这些器具比旧式农具轻便、高效得多,尤其是曲辕犁,转弯灵活,深耕省力,深受农民欢迎。

官府以成本价出售或租赁,甚至对特别贫困的农户免费发放,迅速推广开来。

汉水沿岸,一些适合的地方还架起了简易的水车,用于灌溉高处的田地,引得农民啧啧称奇。

赢策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甚至根据模糊的记忆,提出了“选种育苗”、“积肥施肥”等粗浅的农业改良概念,让劝农使们尝试推广。

虽然效果有限,但这种重视技术的态度,极大地调动了农官的积极性。

成效卓著,仓廪渐实。

夏去秋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汉中盆地迎来了多年未见的大丰收!金黄的稻谷、沉甸甸的粟米,铺满了田野,堆满了场院。

官府设立的粮仓前所未有地充实起来,军粮储备首线上升。

百姓家中也有了余粮,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市场粮价平稳,社会安定。

看着粮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府库中日益增长的赋税记录,徐庶欣慰地向赢策汇报:“主公,如今我汉中存粮,足可支撑三万大军一年之用!且民生恢复,民心归附,根基己固!”

赢策站在南郑城头,眺望着远方丰收的田野,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才是真正的根基!有了足够的粮食,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更长期的战争。

“元首,辛苦你了。”

赢策由衷说道,“民富则国强,仓廪实而知礼节。

下一步,我们便可以更从容地谋划未来了。”

屯田兴农的成功,不仅为赢策集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赢得了汉中百姓的由衷拥戴。

“赢青天”的名声,从仁政爱民,延伸到了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统治基础愈发牢固。

潜龙在渊,不仅砺剑,更在积粮。

赢策的霸业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稳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