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8981901 慈禧的反击与义和团运动(第1页)
第三章1898—1901:慈禧的反击与义和团运动
“帝遇疾,皇太后复训政。”
北京城的民众起初并不清楚大内宫苑具体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当他们看到这条简短的诏令,很快就明白过来,皇帝的性命可能已危在旦夕,但不是疾病所致。
此外也有一些离奇的传闻,缺乏分辨力的中国人可能会信以为真。当时“老佛爷”从颐和园启程后,在距离紫禁城还有11公里路程时,光绪皇帝已察觉到慈禧此行的意图,为保住自己的性命,乔装躲进了英国公使馆。这听起来并非不可能,也不算荒谬,但后续部分就有些离奇,整个故事显得令人难以置信。传闻大意是这样的:英国公使将光绪帝拒之门外,并将他遣送回紫禁城,接受慈禧太后的审讯和监禁。虽然不太可能,但即便出现了这种情况,英国公使馆粗暴地将逃亡的光绪帝关在门外,北京城也不止英国一家公使馆,光绪帝完全可以向其他国家的公使寻求帮助。
我想真实情况可能是:那位年轻而又不幸的皇帝确实有出逃的计划,但被宫里的太监拦住了。事后,我从一些太监那里得知,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整个皇宫约有3000名太监,人数众多,这些人痛恨皇帝的改革方案,不单是因为惧怕强势的慈禧太后,还因为自私自利的太监怕自身利益受到触动。几乎所有的太监——或者至少半数以上——站在顽固派一边。他们很清楚,一旦维新运动取得成功,迟早会引发一场灾难性剧变,即便没有波及大清帝国,也会影响到整个紫禁城。他们都寄希望太后能使他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腐朽制度继续维系下去。
尽管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危,但光绪帝仍不想弃朋友于不顾。他自身难保,已无法顾及所有维新派成员的性命,只能给康有为发了一封紧急密函。太后重新执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逮捕维新派的所有领袖人物。但此时的康有为和其弟子梁启超(后成为中国著名学者)已逃离了慈禧的势力范围。
众所周知,康有为先去了香港,在那里获悉自己的亲弟弟、最亲密的几位朋友和支持者都不幸遇难的噩耗。
维新运动最后以顽固派和反对派的获胜而告终。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大部分都没有康有为、梁启超那么幸运。监察御史徐致靖被判终身监禁,唯一的罪名是向朝廷引荐了康有为。湖南巡抚陈宝箴只被免去官职,算是万幸。宋伯鲁不但被免去御史职务,还被记录在案,永世不得恢复官职。帝师翁同龢也被罢免官职,本来难逃杀身之祸,但作为一位声名远扬的大学者,加上有众多好友在朝廷身居高位,如果被处死,可能会引发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人顽固派得罪不起。所以,慈禧只是免去他的官职,命令地方当局派人监视。被贬谪后不久,翁同龢在贫困中离开人世。11年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人们这才敢去承认和纪念他的功绩。1909年,宣统皇帝继位不久,便恢复了翁同龢的原头衔和荣誉,并追封其谥号[1]为“文恭”。
被执行死刑的是六位因主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他们是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以及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他们都被载入了史册。在临刑前,刑部官员曾经上书请求先在特别法庭对他们进行审判。但“老佛爷”无情地驳回请求,并下令:“毋庸审判,即刻处死。”
很遗憾,对于这些牺牲者而言,和慈禧太后相比,《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那位和她脾气相似的红心皇后要无害多了。“老佛爷”做出死刑判决,下令“砍掉他的头”时,不会出现大声喊出“愚蠢的废话”和她顶嘴的爱丽丝。
至于光绪帝本人,若是能和戊戌六君子共同赴死,余生十年也就不用过得如此悲惨潦倒。他之所以能幸免于难,不是因为慈禧心慈手软。在北京城,到处流传着光绪帝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在中国,按照惯例,如果皇帝重疾缠身,朝廷会对外发布消息,邀请天下名医带上药箱火速进京为皇帝治病。因此,各地高官会遵照旨意,寻遍医术最高明的大夫送往紫禁城。大多数人都相信,皇帝即将“归西”。有人还同时放出话去,由于皇帝没有子嗣,已从皇室家族遴选出符合条件的皇位继承者,这似乎证实了皇帝即将辞世的传闻。
没人相信皇帝真的身患重疾,虽说如此,但没有哪位朝廷重臣敢向慈禧太后请求释放光绪帝,恢复他的皇位。一些“开明”的政治家言辞激烈地抗议太后对光绪帝的所作所为。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直隶总督荣禄,措辞强硬地提出抗议。其他各个地方也是一片反对声,有人甚至使用威胁性的语言。这些抗议者多半是中国商人,生活在外国人控制下的通商口岸,也有一些是海外华侨。上海商人中,呼声最高的是徐元善,但朝廷很快对他下达了逮捕令。徐元善预感自己可能会被抓,于是从上海逃至澳门,在葡萄牙的庇护下避开了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康有为也没有闲着,这不难理解。他在海外组织人们抗议太后废黜光绪帝的行为。康有为成立了一支名为“保皇党”的协会,在中国商人和华侨居住的各国都设有分支机构。这些人丝毫不担心遭到北京政府的报复,义正辞严,针锋相对,将清政府搅得不得安宁。慈禧和其党羽扛不住舆论压力,尽管仍然没有放弃遴选继承人的计划,但不得不取消废黜和处死光绪帝的打算。
虽然慈禧取消计划,但光绪帝并未感到一丝欢欣或宽慰,因为从那时起,他一直身处险境,饱受精神摧残,过着悲惨而耻辱的生活。光绪帝的人格尊严遭到践踏,每天生不如死,忍受了十年光阴。他倾尽全力救国图强,设法为自己的子民谋取福利,但却被袁世凯陷害和背叛,在他遭到监禁时不给一丝一毫的帮助,哪怕求情也不曾有过。在当时民族主义盛行的中国,也没有人胸怀宽容仁慈地对他表达敬意。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再度摄政,64岁的她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而被囚禁的光绪帝才28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慈禧经常往返于紫禁城和她钟情的颐和园。以防万一,她逼迫光绪帝像卑微的随从一样,跟着她来回奔波。对慈禧太后而言,这是从一座豪华宫殿到另一座豪华宫殿的凯旋之旅,可对光绪帝而言,这是从一座监狱到另一座监狱的苦行之旅。
光绪帝在颐和园被囚禁在一个叫“玉澜堂”的地方,那里水波**漾,可囚室厚厚的高墙下,他无福观赏。光绪帝在紫禁城被囚禁在一座名为“瀛台”的小岛,位于紫禁城西侧三海的最南边。那里又叫瀛洲[2],得名于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总统接手了“三海”的所有宫殿。受总统之邀,我偶尔会参观囚禁可怜的光绪帝的这座小岛——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所生活的小小“仙境”。我向民国政府的朋友提议,将这座小岛永远置于保护之中,以祭奠岛上孤独而忧伤的亡灵。
仅在几个月后,慈禧太后确信自己的地位已稳固下来,可以将蓄谋已久的立储计划付诸实施了。她选中了端亲王的儿子溥隽。端亲王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因为他也痛恨和怀疑一切外国人和维新派,和慈禧一样,是个顽固保守、愚昧无知的反启蒙主义者。选定溥隽为皇储(皇太子)后,慈禧决定控制他的思想,不允许他接触任何自由开明的思想,因为慈禧在成长过程中也不曾接触过这些东西。于是,她安排固执的守旧派人物崇绮和徐桐来教导溥隽。
清政府下达立储诏令后,皇帝病危的传闻很快遍布紫禁城。慈禧太后并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所以决定在光绪帝的病情再次恶化前,暂且保持沉默。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北京城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这使得慈禧及其守旧派党羽的注意力从朝廷的内部纷争转移出来,不得不去面对从未遇到的新问题。
我并不打算将义和团运动和西方侵华战争的始末详细叙述一遍。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所掌握的详情相比,我的这些内容或许只是一点小小的补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