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密谋与对策(第2页)
到这里我才明白,主谋不是别人,正是强大的东北军阀张作霖。与他关系密切的张勋,对旧王朝的忠诚从未动摇过。那位不知名的王爷在这一密谋中扮演的角色就没那么重要了。他的作用,仅仅是帮助皇帝离开紫禁城,为他安全到达天津做准备。从张作霖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无论计划成败,都不要把他牵扯进来,怀疑他与计划有关。这就是为什么酝酿已久的计划要在皇帝大婚后的几周内实施,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皇帝去东北的合理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皇帝大婚后必须去祭奠祖陵。
尽管他们费尽心力保密,宫廷里还是流传着一些谣言,说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后果。2月23日,也就是皇帝企图逃跑的前两日,年轻皇后的父亲拜访了一位美国朋友,说他非常担心当前的政治形势,因为他收到一个消息灵通的外国人(一个法国人,和那个不知名的王爷关系很好)的来信,信上说“五六天内会发生一些事情,将引起相当大的**”。那么,有可能在皇帝企图逃跑的当天晚上,宫里的人和皇室可能已有所戒备,他受到的监视远比他自己想象的要严密。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皇帝试图离开紫禁城的消息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恐慌。当时,华北的当政者基本没有人反对皇帝去他想去的地方,他毕竟不是国家囚犯。但哪怕有一丝理由怀疑他的最终目的地是东北,怀疑张作霖参与了此次密谋,那局势的走向就有可能导致最糟糕的结果,其中之一就是在东北恢复帝制。这种可能性应该不会给中国北方的政治圈造成太大困扰,因为那里很少有人为民国效忠。但是张作霖以武力为后盾使皇上在东北登基,将永远威胁以北京和洛阳为基础的政治军事结构的稳定。
如果密谋者的最终目标是让皇帝重新登基,那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计划必须对宫廷大臣和所有的满族王爷保密,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这是因为人民知道,相比皇上的命运,这些王公和大臣更加关心自己的命运。他们反对皇帝撤去东北,是因为一旦离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紫禁城被民国当局占领,内务府和许多王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体制也会随之崩溃。因此,他们完全同意北京民国当局的意见,一定要阻止皇帝回到东北。
至此,一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准备接皇帝去公使馆、并为皇帝前往天津提供便利的外交大臣,一定是日本使馆的了。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日本外交大臣都与此事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需要补充一点,这位外交大臣——没经他的同意我不能透露其姓名,对密谋的核心一无所知。他以为皇帝被困在紫禁城里——这个想法其实也没有背离事实——他渴望自由。他提议,如果皇帝亲自驾临,他就为他打开公使馆的大门;如果皇帝要求,他就陪皇帝到天津。事实上,他准备做的事情,和许多处于相同境况的人所能做的事情一样,也仅限于这两点。他所提议做的事,不是以他的外交身份去做的,而是以一个有礼貌的绅士身份来做的。
至于那个不愿暴露的王爷,还有他那既不高明也非侠义的行动计划,也许谈得越少越好。我有理由相信,张作霖从未完全原谅他的失败,说起他来总是不耐烦,言语里满是轻蔑之词。对张勋来说,这个计划没能成功,他大失所望,可能也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同年9月去世。
据我所知,皇帝试图离开紫禁城的谣传没有一条传到媒体那里,但在密谋失败后不久,中国和外国的报纸都隐晦地提到皇帝可能会去东北祭祖,还说这背后可能有更严肃的政治动机。例如,在密谋被发现并阻止后的一个月,北京的英文报纸在3月23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据中国相关人士表示,前皇帝不久将前往东北祭祖。
有人指出,皇帝在大婚之时带着皇后去祭祖,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但这个谣言在政治圈引起了很大的**,因为关于他和张作霖将军的关系,众说纷纭。该报告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
《京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5月24日的一份通讯更加耐人寻味:
本刊记者并非危言耸听,只是隐约觉得这个有12年历史的民国即将迎来第五次革命……至于何时发生,谁又是幕后黑手,这些问题仍备受争议。这次革命将由张作霖在奉天发起。那些所谓的老派政治家全都在财政和其他各方面给他提供支持。无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否是恢复帝制,但需要指出,退位的皇帝和支持帝制的人却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将他们的财富集中起来,希望可以恢复大清的统治。现在,我们的记者只想多说一句,另一场帝制革命即将来临,张作霖和张勋都参与其中。本文所依据的资料获取不易,但确是来自中国官方,确凿无疑。
这位记者的消息来源是可靠的。不过,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写下这段文字的三个月前,这个密谋已经失败了。
这个插曲已经成为过去,甚至人们在私下也很少谈论了。皇帝开始投入到委员会的工作中,调查皇室财政和管理情况,热情时有时无。没有他的亲自鼓励和坚持,委员会在与顽固且消极抵制的内务府对抗中,不大可能取得任何进展。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整个委员会除了一人之外,全都是内务府的人。
皇帝在这时颁布了最令人不安的公告,除非内务府把现时每年约600万元的开支削减至50万元,否则他不会满意。下一个打击内务府的举措是,皇帝要求对宫廷珍宝进行清查,并经常随机挑几样物品,让人拿来供他检查。他经常派人找我一起检查宝藏。实际上他和我一样,对每件宝物都很陌生。多数珍宝被存储在容器里,外面贴的封条依然完好,足以说明这些容器已封存几代了。许多珍宝自从被那些早已遗忘的进贡者和地方总督送进皇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天日。密封箱里的物品很少或从未被动过,但其他物品的情况不容乐观。皇帝不久就发现,这份清单并没有如实罗列宝库的情况,他还表示,想看的很多东西都无迹可寻了。因此,皇帝勃然大怒,皇宫人心惶惶。
有一天,皇帝当着我的面宣布,他打算亲自看一看那些收藏宝物的空房间和宫殿。皇帝指定最先检查位于紫禁城西北的建福宫。
6月27日拂晓,我被仆人叫醒,说皇帝要求我立即进宫。尽管天色尚早,街上已挤满了人,我的汽车在路上被堵了一段时间。等我到达神武门时便看见紫禁城某处烈焰升天。建福宫已被大火烧为平地,不复存在,紧邻的一些建筑也已着火。如果不是意大利公使馆及时派来一辆消防车,皇帝自己的宫殿和皇后的宫殿也有可能化为灰烬,这两座宫殿都离得不远。
我看见皇帝和皇后站在一堆烧焦的木头旁,悲伤地望着眼前的景象。几位王爷已经到了,内务府的官员们正手忙脚乱地向训练有素的意大利消防队员比划,大火迟迟没有被扑灭。
我到达时,火焰还在熊熊燃烧。我刚走到皇帝跟前,就惊讶地看到三个欧洲人微笑着从烟雾中走出来,其中还有一位女士,他们身上的晚礼服在一小时前还是干净华丽的。他们这一露面,我的第一反应是,礼服怕再也不适合穿了。第二反应是,这三个人我都认识。他们是英国使馆工作人员加斯科因先生和卡森夫妇。我向皇帝和皇后一一介绍了他们,帝后立刻感谢他们在救火时表现出的热情和勇气。他们说是从北京大酒店的屋顶花园看到了大火,便立刻驱车来到了紫禁城。开始他们试图通过警卫,但遭到了拦截,于是便和意大利消防队员混在一起,才成功进来了。
且不论被毁建筑的历史和价值,其他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据后来上报皇帝的陈述中记载,被大火烧毁的器物总计6643件,抢救出来387件。丢失或无法修复的宝藏包括2685尊黄金佛像、1157幅佛教题材为主的画作、1675个佛教祭坛,以及435件黄金饰品、瓷器、玉器和青铜器,其中很多都是周、唐、宋、元时期的器物,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和31只装有黑貂皮和皇袍的箱子。
紫禁城的大火自然引起了北京的**。中国报界普遍认为,大火是太监放的,他们害怕自己的不法行为被发现。当地报纸发表了许多条声明,与内务府的陈述并不矛盾,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
北京,6月29日。现在看来,于周三被大火烧毁的紫禁城建筑内的财产确实已经在清点了。年轻的皇帝曾下令仔细清点宝藏,当火灾发生时,已有两个房间被仔细查看过了。这只会让人更加坚信,那些曾经侵吞皇宫财产的罪犯们发现,他们很快就会被抓住,于是采取了这种铤而走险的手段,以掩盖他们的罪行。
中国人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这种卑鄙的罪行在几年前也发生过一次。蒙古人的圣地北海万佛寺遭到了抢劫。为了不被发现,它突然就被烧毁了。现如今,它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庭院,就在北海北面著名的九龙壁后面。
火灾的起因交由内务府调查,但并没有最终结果。这场灾难的真正原因从未被查明,即使被发现了也从未被披露出来。有人试图让皇帝相信,火灾是由一根电线熔断引起的,但他拒绝相信。几名被派往烧毁建筑执行任务的太监,以及负责紫禁城照明的人都被逮捕了。有几个被解雇,但没过多久,其中几人又复职了。至于为什么等到那些建筑和珍贵的物品被熊熊大火包围、再也无力扑灭的时候警报才拉响,皇帝也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内务府的态度似乎是这样的: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也无法补救,这件事越少被提及、越早被遗忘,可能对各方面就越好。
但皇帝不愿就这么翻篇,一直追问让内务府不便回答的问题。几个星期以来,紫禁城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而已。
大火过后的第18天,暴风雨终于来了。7月15日发生的一件事,比火灾更令北京人感到紧张。一项在中国朝廷存在了几千年的制度——从周朝延续下来的制度——在这一天突然被废除,那就是所有的太监将被驱逐出紫禁城。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皇帝下定决心,精力满满地开始行动了。我了解他的意图,而且对他所提议的做法基本表示赞同,只是他对那场大火起因的种种猜测,在未经证实前我不敢苟同。我经常和他讨论太监制度,他也明白这种制度在西方世界被视为野蛮时代的遗毒。直到1923年中期,他都面对着皇族、其父亲前摄政王、内务府,甚至他的中国老师的联合反对和顽固阻挠,他一直对不能废除太监制度感到失望。当1923年7月他决定废除太监制度时,对这些人还一直保守着秘密。
皇帝通知他的父亲,说想去看他。一到北府,他便支开旁人同王爷密谈,并告诉王爷他已下定决心立刻废除太监制度。父亲请求他重新考虑这件事。皇帝不让步,王爷又建议说,如果太监非走不可,他们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并逐批出宫。皇帝断然拒绝了。皇帝指出,除非父亲愿意看到整个紫禁城的命运和建福宫一样,否则就必须把所有太监立马赶出宫,一个都不能留,别说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不能耽误。他们可以逐一回来,在严密的监视下收拾个人物品。依照王爷的建议,通知他们务必在限期内离开紫禁城,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会给他们串通一气洗劫宫廷的机会,甚者在离开前他们会放火烧了紫禁城。
火灾后的建福宫
后来我详细地了解到,这次会谈闹得不太愉快,最后皇帝发表了一份声明,称他不仅坚决要求太监离开,而且在他们离开前将拒绝返回紫禁城。
几近气疯的醇亲王只好让步。过了一会儿,父子二人又进行了一次会谈,皇帝在会谈中概述了他认为能达到目的的最好方法。民国军官王怀庆将军是皇家的好友,他负责指挥驻扎在北京和颐和园间的军队。皇帝要求马上派人请他来,要求他派一支训练有素且信得过的军队进驻紫禁城。同时,命令内务府总管绍英把所有太监集中到一个庭院内,简单地告诉他们皇帝的命令,他们必须马上离开皇宫。如果他们表现出任何异动或可能制造混乱的迹象,他们将被王将军的军队包围,并被送出紫禁城。
皇帝的计划得以实施,并且取得了成功。在王将军士兵的眼皮底下,太监聚集起来,等待自己的命运。当他们听到被遣散的消息时,都默不作声。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全部被逐出了神武门,从此再也不是紫禁城的永久居民了。
接下来的三四天,北京老百姓欣赏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宫廷景观。太监们愁眉苦脸地坐在紫禁城北墙和景山之间的阅兵场上,等待着返回皇宫领取他们的个人财产,并根据年龄和年资领取了补助金。
就这件事,皇帝考虑到就自己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得不做出妥协。他现在已经长大,也足够强壮,甚至在与胆小无能的父亲的较量中也能占据上风。但是,他发现对付三个泪流满面的女人却并非易事。这三个女人就是太妃,当她们得知自己不可或缺的忠实太监无法侍候自己时,她们感到无比悲伤和沮丧。在这场斗争中,皇帝撤销了驱逐令,留了大约50名太监侍候这三位太妃。
中国新闻界一致赞扬皇帝废除太监制度的做法。他们对他在个性和智慧方面所获得的进步表示赞赏,并欣赏他能接受现代思想。一家中国新闻机构这样描述此事:
前宣统皇帝的这一行动,受到了本国媒体和广大人民的欢迎。宣统被认为是当今少数进步的清朝皇帝之一,如果他早出生三四十年,可能就没有中华民国了。
有些新闻评论提到了我本人和我对皇帝的影响,但这些评论的语气并不怎么友好。在太监被驱逐后的几个月里,我收到许多匿名信。他们用尽各种奉承和威胁的手段,想诱导我去说服皇帝改变他的决定。其中一些信件警告说,如果我不设法恢复太监制度,他们就会让我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