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19191924的紫禁城(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乾清宫

金銮殿后面是交泰殿。我前面已经说过,交泰殿的寓意是“上天的力量和大地的力量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这座宫殿里保存着二十五枚珍贵且重要的御玺,正如我们所见,这些御玺勾起了袁世凯贪婪的欲望。这里还存放着一个乾隆时代的漏壶,也叫水钟。此外,皇后的册宝也在这里,也就是英文中的“结婚证”,是一个加盖金印的金册,上面写着册封皇后的旨意。

交泰殿北侧紧邻坤宁宫。尽管这里在明朝时期是“皇后的专属宫殿”,但到了清朝时期,就再也不是了,这与几位作家所说有所出入。在清朝时期,坤宁宫东配殿被用作皇帝的洞房,但帝后大婚的头几天才会在这里度过。正殿则留作各种宗教和类似宗教活动,像祭天和跳神(即通过萨满的神秘仪式和舞蹈来召唤神灵)。早在满族祖先进入中原前,他们就崇拜萨满教,还将该教带到了新家。但他们似乎认为这样做是相当可耻的行为,仿佛意识到这将被儒家正统所蔑视。因此,懂得萨满和实行萨满教仪式和咒语的巫师和灵媒,一直在宫廷中的阴暗角落里生活。他们的祭祀器皿、女巫的神锅和乐器(包括铜铃和木拍板)都存放在这里,因为这是一所“禁”房,即使对那些几乎可以在紫禁城任意行走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我只进去过一次,那是在皇帝大婚前,我曾陪着他一同进去。根据大清的规定,在新年的第二天,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都要在坤宁宫祭祀大司神。早些时候,亲王贝勒以及六部尚书等受命于皇帝,来此参加祭祀仪式。皇帝会从祭祀用的动物身上取肉来设宴招待他们。

1922年底,皇后居住在储秀宫,淑妃住在长春宫。这两处偏殿在乾清宫的西北和皇帝自己的宫室养心殿正北方。养心殿建于(或重建)1802年,曾是历代君王的寝宫,包括不幸的德宗皇帝光绪爷被慈禧太后监禁瀛台之前,也住在这里。这个名字是从孟子的一篇文章中来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就是说“在心灵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避免自我放纵。”这句格言不错,每天都出现在皇帝的视线中,时刻提醒着他。

坤宁宫

后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到访养心殿。然而,直到1922年底,我和皇帝按照规定通常都是在毓庆宫见面授课。毓庆宫是皇家学堂,位于奉先殿的西面、斋宫东侧。皇帝参加庄严的祭祀之前,要在斋宫斋戒几日。

慈禧还政光绪帝后,曾住在宁寿宫。当然,这里也是伟大的乾隆皇帝在尘世的最后一个居所。他住过的一间屋子,也许是其他宫殿无法比拟的。地面几乎完全被一堆岩石所占据,这些岩石被打造成一座荒凉而崎岖的小山。在这座岩石山里,最大的一块代表着曾统治过一个伟大帝国的最强大的皇帝,他常常坐下来冥想,想象自己是一个孤独的隐士,以草木露水为生,通山川江河之气,拥有天赋重任的能力。梭罗[1]喜欢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独处,他盼望着有一天,每栋房子不仅有睡觉的地方和接待室,而且还有一个安静的房间,人们可以安静地思考。盼望着有一天建筑师设计住宅时,能够辟出一个“思考房间”。但是,即使是有着这种梦想的人,似乎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修一间没有桌椅、只有一座山的思考室。

这位伟大的清朝皇帝,一定具有孟子所说的每个伟人都具有的美丽品质,即童心。他有真正的山川,可以肆意漫步和冥想。这些山就在他的热河行宫旁边,国事允许,他便会去那里巡幸。但是,他十分渴望一处人间仙境。只需几块石头堆叠,就可以完成他的内心所想,即在四面墙内搭建一座假山。只要踏进这里,他就可以从帝王的高度回归到普通人的行列,才可能拥有一把“小小的金钥匙”去打开普通之门。

1919年的时候,除了皇帝本人,还有另外四个皇室成员住在紫禁城里。她们皆为女性,都是皇太妃。这时候,隆裕皇太后已去世。她是老佛爷的侄女,德宗(光绪)皇帝的皇后。这四个嫔妃中有三个是同治皇帝的遗孀。庄和太妃1921年在自己的寝宫重华宫去世,另两位太妃则是因为皇族被逐出紫禁城,于1924年11月去世了。第四位是瑾太妃,后来晋升为端康皇太后,是德宗皇帝唯一活下来的嫔妃。她是1900年被老佛爷杀害的珍妃的姐姐,于1924年10月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去世。要是她能多活一两个月,就会和两位年长的太妃一起被“基督将军”冯平祥的武装部队赶出家门,蒙羞受辱。四人中,只有端康我见过多次,因为我偶尔会陪皇帝去她的住所永和宫请安。

皇帝的父亲、诸位叔父和其他满族王公贵族并不住在紫禁城,只有在被皇帝传召或重大仪式之时才会进宫。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北京拥有宽敞的府邸。皇帝的父亲、前摄政王醇亲王,住在北端钟鼓楼附近的什刹海旁边,人称“北府”,是一座很大的住所。皇帝多数近亲都住在城里与北府类似的豪华住宅里。载涛亲王的府邸离醇亲王不远,地名叫龙头井。穿过隔壁一家宽大的庭院楼阁,便是恭王府,这是占地面积最大、最奢华的一座王府建筑群。但自1912年以来,再也无人租住于此,这里也就死寂阴暗下来。

虽然皇帝和四位太妃是紫禁城中仅有的皇家居民,但绝不能就此认为紫禁城没有其他人居住。革命前有大约三千名不同等级的太监住在宫里。1919年,大约还有1000人,其他人都带着这些年的积蓄告老还乡了,有的回到了山东和直隶交界处的老家,有的进了天津租界的教堂,有的用特殊途径积攒起来的资金开了店,有的去了京西十英里外的景山做了和尚,还有的去宁波旁边的普陀山出家为僧。留下的一千人中,有皇帝和太妃的贴身侍从和轿夫,有负责管理宫殿的各个建筑并保管里面东西的人,其他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地履行一些管理职责。这些太监中级别最高的是御前太监,他们享有亲自服侍天子的荣誉。太监的等级制度森严,在正式场合需要穿各自级别的服饰。御前太监的服饰主要是深红色。除了太监,宫里还有诸多女官和宫女,但多数女官不住在宫里。

紫禁城里距外墙最近的那些地方,自然离皇帝后妃们的住所最远。这里居住着大量仆人,他们的杂务限定在皇室成员很少或从不会去的一些宫殿。在紫禁城北大门附近还住着一些官员和护军,护军的前身是革命爆发前的皇家禁军。也有一些官员和护军住在紫禁城和景山间大空地东西两侧的房屋里。

在帝国“黄昏”时期之前,进出大内主要走宏伟的南大门——午门。午门位于太和殿的正前方,从字面理解是正午的门,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力量,就像太阳在正午的光辉一样。但在革命后,皇宫的这部分转由民国政府控制,因而北门神武门便成了进入大内的主要入口。严格意义上说,大内仍然是帝国的,是“禁城”。跟午门一样,神武门也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及其近身随从可以通过。西侧门洞每日都开放,供那些有正当合法理由可以进入“禁城”的人进出,包括王公、贵族、帝师和内务府官员等。

所有获准进入紫禁城的人都必须步行进入,除非他们被允许骑马或乘轿。道格斯爵士曾说:“最高级的恩典之一便是赋予那些受皇帝宠爱的官员在神圣的区域内骑马的殊荣。”但相比之下,被赐予乘坐轿辇的权力更是无上的恩典。有时,这些特权只在特定场合被授予临时使用。但凡有谁被授予永久特权,他便可以把这项殊荣连同别的恩典一起刻在木板上,挂在私人住宅门口的墙上。大多数王公和少数贵族都有权乘坐轿辇,而他们的儿子和小辈贵族有权骑马。皇帝的帝师们,由于职位尊贵,常被授予较高的特权。

紫禁城平面示意图

庄士敦原书中的紫禁城示意图

御花园一角,背景为景山

那些拥有这些权利的人,可以自由地骑马或乘轿进宫,一直到金銮殿前的大门。这些大门中,东面的是景运门,西面的是隆宗门。这两个内门直接通向紫禁城内天子所在的乾清宫。到了这两扇内门,就到了“圣地”,我们被要求步行走完剩下的路。所有的内门口,都配一名武装侍卫,他们的职责是阻止未经许可的人继续前进,并向有权进入的人举枪致意。只有一位亲王享有特权,可以乘坐轿辇多走一段距离,这就是皇帝的父亲、前摄政王醇亲王。他有乘轿走到皇上住处养心门的特权。

从北面进入紫禁城的大门叫神武门,有三个门洞。从明朝到清朝的1795年,它一直叫玄(黑色)武(战士)门。包含着古代占星术关于各种星座属性的信念,正北方是黑色的战神。嘉庆年间(1796-1820年),玄改为神,因为玄字同嘉庆的父亲乾隆皇帝的名讳相冲[2],为了避讳,便更改了。

神武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它实在是太大了,平时看起来只是一副凄凉荒芜的样子。但是,一到皇帝临朝的庄严时刻,王爷和其他被召见的官员们的马车、汽车、马匹和随从,几乎要把这里的每寸地方占满。

空地北面是一座小山的围墙,外国人和许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称之为煤山,但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它景山。取名景山最合适不过了。它不仅本身很美,有精致的亭台楼阁,蓝色和黄色的琉璃砖镶嵌其上。而且,从山顶远眺,可以看到紫禁城闪闪发光的屋顶。

煤山暗示了这样一种理论:这座山由一个巨大的煤堆组成,一旦紫禁城被包围,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一理论其实不成立,这座山实际上是一座人工建筑,因为它是对称的,即使是最不善于观察的到访者也看得出来。据我在皇宫里得到的信息,当时要加深和扩大旁边的三大湖,挖出来的泥沙堆积在那里成了煤山。那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在紫禁城北边建造一座山呢?任何了解中国风水原理的人很容易理解。北方是邪恶势力的来源地,山的作用是阻止它们到达天子的住处。因为同样的原因,皇帝的宝座(就像寺庙里重要的雕像的底座),也是按这种方位摆放的,它应该面朝和煦而吉祥的南方,而不是阴暗而不幸的北方。

景山在北京地形上被描述为大内之镇山,有时也被称为万岁山。中文和日文中的万岁与西方的“上帝保佑国王”是一个意思。

革命后,景山被允许继续由皇室管辖,因为其一直被认为是紫禁城的附属建筑。寿皇殿也在围墙里面,已故皇帝的遗体在被转移到帝陵之前就停放在这里。这里还保存着列圣御容,是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不过,这座山并不像紫禁城那样完全不对公众开放,只要有适当介绍,民众是可以进去的。

人们常说,今天的紫禁城主要由永乐大帝(1403-1424年)建造,他是第一位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的明朝皇帝。但除了外墙和部分较老的宫殿,明朝时期的大部分建筑是否仍然存在,颇值得怀疑。紫禁城有一大半被李自成放火洗劫,之后,又遭受了几起火灾,许多建筑物都是随后重建的。

这就是1919年初的紫禁城,我是第一个内廷成员,也是唯一一个享有进出内廷特权的外国人。与紫禁城西侧紧邻的是“三海”和新华宫。新华宫曾属于皇室,但如今被当局统治者所征用。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优待条件”,那里面有一些奇特的折中方案。比如,在京城腹地有两座毗邻的宫殿,分别住着两位统治者,其中一位是有名无实的皇帝,被困于紫禁城,另一位虽然没有皇帝称号,却掌握着统治实权,被称作总统。毫无疑问,如此不同寻常的景象在其他国家不可能维持一周以上,而在中国竟然持续了整整13年。

皇帝在13岁之前从未见过紫禁城外面的世界,我是有幸陪他第一次走出北京城门的人。荷兰学者亨利·博雷尔曾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到访中国,他记录了在北京生活所留下的印象。“在紫禁城高大的墙城内,居住着一位孤独的皇帝,他被困在这个外人难以接近的皇宫禁地,不为人所知,从不曾向任何人**心声,也从不打算这么做。”

博雷尔先生大概认为,皇帝未来几乎不可能摆脱孤独状态,他将永远被束缚在庄严神秘、与世隔绝的宫墙内。不过,为什么在这位学者心目中,皇帝会如此神秘莫测呢?他曾和我说道:“金粉高墙围着人间仙境般的宫殿,穹顶在湛蓝的天空下熠熠闪光,而那里面住着神话传说中年少的宣统皇帝。”

1919年3月,在那个寒冷的早晨,当宣统皇帝走下龙椅与我握手时,他便不再像神话传说般神秘。或许只有真正手揽大权的人才如神话般神秘,而这位手无实权的皇帝绝对算不上神话人物。这一点令人无所适从。不过,对那位荷兰学者而言,年仅两岁的宣统皇帝就是一个神话。他还写道:“确切地说,北京就是一座巨大的庙宇,那里居住着如同神灵般受人膜拜的皇帝。”

1919年,宣统皇帝已褪去“神性”,变成普通人,但他在西方人眼中仍被视作“少年皇帝”。尽管如此,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仍然是“万古之王”,是天子,是整个中国的主宰者。

注释

[1]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为《瓦尔登湖》。——译者注

[2]作者所述有误,乾隆皇帝名弘历,估计此处指的是康熙皇帝玄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