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跑道 时间与财务自由(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种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制作内容,这种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为载体,向消费者释放价值,消费者通过付费方式获取内容。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整个模式的链条上由三种角色构成:

还拿这本书举例,中间商就是出版社和图书销售商(这其中包括了电子商务平台、实体书店和各种社群媒体等)。

对内容产业不熟悉的人可能会觉得写书真是个赚钱的事情,一本书定价好几十块,卖出一万本我就应该挣了好几十万元。事实并非如此,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生产我的内容,我把稿件写好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编辑、校对、设计版式、设计封面等一系列工作,然后他们交给印刷厂进行印刷。印刷好的成书由出版社发行到各种渠道(例如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当当、京东这样的网店以及其他可能合作的渠道)。要知道,图书是种打折很狠的商品,如果你经常买书的话应该很少是原价购买的,有的时候赶上各种购物促销,你买书的价格甚至低于五折。

而我所赚的钱被称作版税,是按照图书的定价再乘以一个百分比之后,由出版社结算给我的。非常普通的作者,版税可能低到5%,知名作者能达到百分之十几。

就拿我的第一本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来算,我最开始的版税只有7%,这本书最初的定价只有32元,所以每卖出一本书,到我的手里的钱还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只剩下大约两元。这本书的销量应该已经超过200000册了,所以实际到我手里的收入总共到现在也就400000元。从2015年到今天已经出版了四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给我带来100000元的收入。

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不是吗?其中还有相当多因打折促销所带来的收入减少,还要忍受各种形式的盗版带来的危害,并不是那么容易赚钱的。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替我打抱不平了:“出版社才给你7%的版税,这太黑了,都是中间商赚差价,你干吗不直接自己卖书,这样全部收入就都是你自己的了?”

勿忘初心呀,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又陷入了想要赚很多钱的思维里,而忘记了自由这一关键。如果由我亲自出版发行我的内容,就意味着我需要持续不断地想办法接触到我的潜在读者,促销、宣传、找合作、拉赞助……这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而且我也不专业,也许我撸起袖子玩儿命干,那本书最多也就只能卖2万本呢。

在这种模式之下,看上去挣钱不多,但是挣钱效率却是很高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个年薪10万元的上班族,工作四年,他挣到的钱是40万元,付出的是大约1000天的不自由。我实际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这本书上投入的写作时间总共只有100天,其余的事情都不需要我操心了,剩下的三年多时间,我躺着就可以和这个上班族收入持平,而且第五年、第六年以及更远的未来还会有持续的版税收入。我虽然也依赖于出版社这种组织,但是这种依赖不是时间上的,不用牺牲自由,而是和它组成利益共同体,书卖得好对我们两方都有利。

软件模式

第二种是软件模式,意味着轻创资产是软件应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是载体,消费者付费购买软件,享受其中的功能和服务。

比如,我为你开发的这本书的配套应用。通过一直以来的积累、设计、编码实现之后,我把它发布到手机应用市场(例如:华为应用市场和苹果的应用商店),用户从这些商店下载应用,如果觉得软件很好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并且渴望得到更多的功能和服务,那么用户就会付费购买高级功能。

在这种模式下,除了你我之外,也有中间商赚差价。应用商店是其中之一,支付服务的提供商(比如微信、支付宝等)也会拿走一笔。除此之外,为了推广应用可能还需要专门的营销团队以及相关的媒体,他们也都会从中分走一部分利润。所有上述这些都和内容模式基本相似,软件模式最大不同在于典型的付费方式可以是订阅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内容模式中也会出现,但在软件模式下更为普遍,而且订阅的时间也有可能更为持久。

所谓订阅方式是指当你打算享受软件的某些特定功能和服务时,你才需要付费购买,而这个购买是有有效期的,通常至少是一个月的时间。有效期一过,如果你还想继续享受这些功能,你就需要再次支付订阅费用来续期。

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对于软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作为消费者,可以免费享受和体验软件的基本功能,在有需要的时候再去订阅,生产者为了能够持久留住消费者就要保证软件的服务品质。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只要软件做得足够好,就可以一个月接着一个月、一年接着一年地从每一个付费用户那里获得现金流,相比内容购买的“一锤子买卖”,这种收入方式更为长久。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我自己事业的第二阶段设定为以软件模式为主。

是的,当你打算实现财务自由,模式不一定只有一种,资产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想要写书不一定只单单期待着一炮而红,也不一定只写书,还可以开发软件应用。

多个资产或多种资产之间会产生资产叠加效应,也就是说一个资产向社会释放价值的同时会带动另外一个资产的增长。比如在我的这本书里多次提到了我之前出版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如果你还不是这本书的读者,就有可能因为我的多次提及而购买阅读,这时这两本书之间就产生了叠加;而我在我的书里提到了我的软件,虽然我并没有提起它的名字,但是你可能已经好奇并跃跃欲试了,这就是内容资产和软件资产的叠加。你做的资产的数量和种类越多,它们之间就越有可能产生密切的关联,同时你的整体资产也会因此大幅增加。

影响力模式

第三种,影响力模式。其中的影响力是指对广泛的群体或者对某一特定群体有深入的影响,该群体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消费者。你通过建立和这些消费者的连接形成你的影响力,向这些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得收入。

比如,我的粉丝都是自律者,假设我向我的粉丝推荐一款智能手表,可以用来帮助他们促进早睡早起、跑步健身等方面的习惯养成,学员购买商品,我就能够从厂家那里得到分成收益或者直接得到广告费。

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就变成了之前两种模式中提到的中间商,自己并不需要生产任何产品或服务,只需要销售别人的即可。获得的收益是分成收益或者广告收益,前一种是我们销售商品赚取差价,后一种我们都不需要销售,直接宣传商品即可,这时我们扮演的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

你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潜在消费者,并且以此为基础尽可能产生深入的连接和影响力。你可能也做生产内容的事情,但是这些内容是免费的,目的是为了在潜在群体中传播来扩大影响;你可能也做软件,但软件本身也是免费的,是为了通过免费来吸引大量的用户附着在你的平台之上。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有可能带来影响力。比如明星,就有广大的粉丝群体,这就是他们所能触及的潜在消费者,所以明星天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收入。

这种模式的关键就是影响范围,你能影响到的人越多,你的潜在商业价值就越大。

我把影响力模式作为我第三阶段的事业方向,目前暂时还不考虑。我不是明星,我也无法接触广泛的群体,所以我只能在特定的垂直领域建立自己的影响力。目前,这种影响力主要集中在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方面,前面书中也提到了我对学习外语感兴趣,未来有可能聚拢同样的对外语学习有需求的朋友。

影响力模式是我认为的终极模式,因为它的想象空间更大,就像微信,它的基本属性也是通过免费软件获得的超大规模影响力。

学徒模式

写到这里,我才惊讶地发现,我是按照某种类似困难程度之类的内在指标向你介绍前三种模式的,由易到难分别是内容模式、软件模式和影响力模式。这种难易程度的划分并非客观的,仅仅是基于我个人的见解判断出来的,我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

内容模式的生产过程是一次性的,后续几乎不需要任何投入,所以这一模式本身看上去最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软件模式有一定的技能门槛,生产难度在非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人看来比内容更高,而且,软件应用一般都需要持续地迭代、优化和维护,虽然投入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或者可以通过引入外部力量协助生产,但这都需要较长时间的付出,所以难度较内容模式更高。但它的优势在于中间商赚取的差价比例是相对小的,而且如果是订阅方式获取收入,从每一个用户身上获得的现金流比内容模式会更持久。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哪一种模式还需要你结合自身情况决定。

如果上述三种模式你感觉都很困难,我还为你设计了另外一种更为简单可行的模式——学徒。找一位轻创者,与他合作,合作的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参与生产、自己生产对方销售、对方生产自己销售、接受轻创者的指导等。

与一位已经成功创造资产的轻创者共事,会帮助你在技能和心智上得到快速提升,你也能学习到具体做事的方式方法,好处很多。

这里我想给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提个醒。你应该从和轻创者的合作中获得收入,而且最好是现金流分成,而非工资的形式。之前我接触过不少年轻的创业者,他们跟着某个“老大”创业,“老大”允诺了他们股权之类的东西,但是根本没有写入任何文本协议中,也不知道何时能够兑现,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以为自己是在创业,但其实就是在打工,牺牲了短期利益还得不到任何长期保障,几乎可以被视作受骗。一定要谨慎,别凭一腔热血就轻易相信别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