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起飞 轻创业的北斗七星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解决社会问题

思考事业,还可以从一个问题入手,这里提到的“问题”是指problem而非question,而且,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就是一群人共有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独有的问题。这个问题给这个群体带来烦恼和困扰,他们在独自解决这一问题时会有困难,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

比如,爱干净的上班族没时间清扫家里的地板、年轻人找不到适合的伴侣、盲人出门上街非常不方便等,都是特定群体的烦恼,如果你能够提供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除他们的烦恼,你就是提供了一种价值。

问自己:我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是什么?以下是几个供你参考的思考角度:

(1)自己的困扰:你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是最靠谱的,只要这个问题是非完全个性化的,别人也有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时,你对于这个问题最了解,最能与其他人感同身受,也最有热情去解决它。

(2)自己的观察:你去观察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客户,甚至是大街上的人、网络中的人,也许通过平时的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所遭遇的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一问题也同样具有在某个特定群体内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你事业的起点。

(3)趋势信息:为什么要多看看新闻,尤其是国际、国家性质的大事件,因为这有助于你了解世界的变化。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变化?因为有助于你看到其中的机会。印度洋葱减产50%,日本由于老龄化大量引入外籍劳工,越南借着中美贸易战提升了本国经济和就业……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看到什么样的社会性问题,说不定就是你的事业方向。

(4)创造一个你认为更好的世界:“世界”这个词可以大到整个地球,也可以小到你所在的社区。想象这个世界的哪些方面可以变得更好,那时人们是怎样行事的,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就是你要推动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故事,比尔·盖茨在几十年前梦想的世界是每个人桌面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这就是那时候他脑海中的更好的世界,他也成为这一改变的推动者。和个人愿景一样,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越生动越具体越好,这会唤起你行动的动力,让你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如何确定自己的产品?

用产品实现价值

如果你已经做完了前面说的思考工作,我相信你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事情了,此时你已经稳稳地站在出发点上,准备好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当我说“我要使自律者自由”时,一定会有人问:“How?怎么做呢?”当你说出你的事业时,你也必须回答清楚具体要怎么做,这就是你的点子,也就是你要做的产品。

产品是你事业的载体,也是你轻创业的资产。在商业领域,你要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创造产品并把它推向市场,从市场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收益。当你站在出发点,大声喊出你的使命、你期待世界变成的样子、你要解决的问题时,你其实只是在描绘你的愿望而已,并没有任何市场价值,也很难得到市场的共鸣。但当你能够说出你具体要做的产品时,别人将能够感知到这件事的靠谱程度。

产品一定是对顾客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刚起步时,特别扭捏,不好意思卖自己的东西,总会有“也许还不够好”“别人会喜欢吗”之类的顾虑,甚至会认为卖东西收钱本身就不好,会让“好事情变质”。

之所以会有这些担忧,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就是你努力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是在帮他们实现他们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你这样去思考问题时,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了。

消除痛苦与带来快乐

给顾客提供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纳下来就两类,一类是当顾客碰到困扰时,你的产品帮助消除或削弱这种痛苦感;另一类则是直接给顾客提供快乐。大部分药品就是典型的消除痛苦类产品,而大部分娱乐(如游乐场、游戏机等)则是带来快乐类的产品。

事实上,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消除顾客的痛苦,给顾客带来的也是快乐的感觉。在《无快乐的经济》一书中,作者就深刻地阐释了快乐和痛苦的关系,它们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伴存在的。所以当你规划你的产品时,首先要确定你的产品以何种方式为顾客造福。我个人推荐你优先考虑帮助顾客消除痛苦类的方式。

为什么应该优先考虑消除痛苦的方式呢?这和成本有关,也和成功概率有关。

先说说成本,消除痛苦类的产品比纯粹地提供快乐类的产品制作起来要更容易。要想为顾客创造绝佳的快乐体验,有可能需要全套专业的设备,需要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多数情况下,不是靠你一个人可以按质按量搞定的。影视剧、电子游戏以及线下的各种服务型门店都属于这类。所以消除痛苦类的产品起步更容易。

再说说成功概率,人类的心理机制决定了人们会优先选择消除自己的痛苦。这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被称为“损失厌恶”,简单地说就是相比获得,人更在意损失。丢了100块钱所带来的痛苦远比得到100块钱带来的快乐要大,所以在股市波动时很多人很难做出理性的“止损”决定,因为从市场把钱拿出来就意味着板上钉钉的损失,于是人们更愿意继续看着股票一跌再跌,并骗自己以后会涨起来的。

按这个说法,空中部分的内容就不太符合消除痛苦优先的原则,因为相比于获得更彻底的自由,人们会更在意损失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不过,我仍然可以做些事情让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比如,当我描述一些上班族可能遇到的糟糕处境时(比如每天早晚挤地铁、令人压力山大的职场氛围和人际关系,甚至描绘我自己自由的生活状态来拉仇恨,等等),如果有一些正巧是你碰到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你消除痛苦的行动。

要想消除痛苦,你提供的产品必须能够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问题,它必须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解决方案。

产品与服务

你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一位轻创者想制作一种眼镜,帮助人们获得深度睡眠,这眼镜就是有形的;而另一位轻创者想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他的产品就是他自己的经验和时间,这就是无形的。

典型的有形产品会有研发制造成本投入,前期投入大;典型的无形产品需要人力资源投入,不容易实现被动收入;所以介于两者之间的信息类产品往往会成为轻创者的首选,因为信息类产品如书籍、课程、视频、应用软件等,算在有形的范畴内,却没有太多硬性的制造成本。要是算在无形的范畴内,又不需要太多的人员来提供服务,比较容易实现躺着挣钱。

但这并不绝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和资源的创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方案。

产品线

无论你提供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不一定是靠一款产品直接实现你的使命,直接解决全部问题。更多的情况是,你可以陆续推出一系列产品,每种产品可能解决一个更细分的问题,整套产品解决整个大问题。这样的规划有利于起步的生产,也有利于销售。

我的使命是使自律者自由,我的第一本书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我出版了好几本书,每本书都是我的一款产品,而且我还设计开发自我管理的App,后续也许还会为轻创者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整套下来,产品的数量很多,但都是围绕着同样一个群体的一个大问题,进行拆解和各个击破。

我的起步是从《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开始的,而它解决的是读者时间利用不当、效率不佳以及伴随的纠结拧巴问题的。这样做,能使我的产品更聚焦,更有针对性,也就更可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你的产品体系也需要提前有个思考,如果想不清楚,就可以先从一个相对比较明确具体好上手的问题切入,再逐步扩展。有些时候,一个常见的策略是让产品形成梯度,按照从最入门的产品到最高级的产品排布,入门产品价格低廉,甚至免费,吸引更广大的顾客群体;高级产品利润高,服务少部分顾客。

级别只和顾客规模有关,和产品质量无关,无论你打算开始着手制造哪个产品,都需要给顾客提供符合期待的品质,真正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

有人做,没人做,不重要

当你说出你要做的产品,人们普遍的本能反应是告诉你类似这样的信息:“哦,我知道已经有人做了一样的产品。”他们的隐含意思是,已经有人做了,你再做没戏,别费那劲了。

当你听了几次类似的反馈,再重新描绘你的产品时,可能就会附上一句:“我这个产品点子市场上还没人做过。”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两种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你要做的是一款好产品,而不是一款有人做过或没人做过的产品。有人做过,说明市场靠谱,需求已经被证明,你要做出你的特点;认为没人做过,则往往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聪明人,你的想法已经被别人想过无数次了,而且,没人做过相同的产品,不代表没人去尝试解决同样的问题,你的产品永远不可能是摆在顾客面前的唯一选项。

比如,最近兴起的人造肉,的确是具有超级市场潜力的产品,但真肉、维生素补充剂、豆类和坚果等都是顾客的可选方案,而且当一家人造肉厂商兴起时,会看到早已经有很多家进来。所以,不要相信自己的产品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有人做过是好事,有了参照,你就有机会提供比他们更好的服务给顾客。

他山之石

事实上,当你对做什么产品还不确定时,去看看市场上的类似产品,是个非常棒的主意。这能帮助你了解市场上已有的竞品,并且进一步可以帮助你建立对这个市场的感知。如果你调研得够详细,还能额外获得很多对你进一步设计产品有帮助的关键信息。即使你已经明确自己要做的产品,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优势、劣势、竞争力以及常见的顾客需求和顾客反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