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荷泽大师神会传02(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又说:

若有坐者,“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者,此障菩提,未与菩提相应,何由可得解脱?

不在坐里。若以坐为是,舍利弗宴坐林间,不应被维摩诘诃。诃云,“不于三界观身意,是为宴坐”。但一切时中见无念者,不见身相名为正定,不见心相名为正惠。(第一卷)

又说:

问,何者是大乘禅定?

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不远看,不近看……问,云何不用心?

答,用心即有,有即生灭。无用[即]无,无生无灭。

问,何不看心?

答,看即是妄,无妄即无看。

问,何不看净?

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

问,云何不住心?

答,住心即假施设,是以不住。心无处所。(第一卷之末)

语录中又有神会诘问澄禅师一段:

问,今修定者,元是妄心修定,如何得定?

答,今修定者,自有内外照,即得见净。以净故即得见性。

问,性无内外,若言内外照?元是妄心,若为见性?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若指此定为是者,维摩诘即不应诃舍利弗宴坐。(第一卷)

我们必须先看神会这些话,然后可以了解《坛经》中所谓“看心”“看净”是何物。如果看心看净之说是普寂和降魔藏的学说,则慧能生时不会有那样严重的驳论,因为慧能死时,普寂领众不过几年,他又是后辈,慧能怎会那样用力批评?但若把《坛经》中这些话看作神会驳普寂的话,一切困难便都可以解释了。

(例四)论《金刚经》

[《坛经》敦煌本]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渡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少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衣(被)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知惠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无(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少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少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参看《坛经》明藏本《般若品》,文字稍有异同,如“如漂草叶”误作“如漂枣叶”;“雨水不从无有”作“雨水不从天有”之类,皆敦煌本为胜。)

(例五)无念

[《坛经》敦煌本]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编者注“远流本”此处补有“兴圣寺本有此七字”。)(依明藏本补)。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明藏本《定慧第四》)

[《神会语录》]问,无者无何法?念者念何法?

答,无者无有云然,念者唯念真如。

问,念与真如有何差别?

答,无差别。

问,既无差别,何故言念真如?

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第一卷)

以上所引,都是挑选的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比较这些例子,不但内容相同,并且文字也都很相同,这不是很重要的证据吗?大概《坛经》中的几个重要部分,如明藏本的《行由》品,《忏悔》品,是神会用气力撰著的,也许是有几分历史的根据的;尤其是《忏悔》品,《神会语录》里没有这样有力动人的说法,也许真是慧能在时的记载。(我错了!那时没有得见《南阳和上》的《坛语》。适之——1958。8。8)[编者注:此段按语据“远流本”补入。]此外,如《般若》,《疑问》,《定慧》,《坐禅》诸品,都是七拼八凑的文字,大致是神会杂采他的语录凑成的。《付嘱品》的一部分大概也是神会原本所有。其余大概是后人增加的了。《坛经》古本不分卷;北宋契嵩始分为三卷,已有大改动了;元朝宗宝又“增入弟子请益机缘”,是为明藏本之祖。

如果我们的考证不大错,那么,神会的思想影响可说是存在在《坛经》里。柳宗元作《大鉴禅师碑》,说:“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神会:“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其实是皆本于荷泽。”

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坛经》的作者——这是我们的神会。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伟大的功勋,永久的影响。

(收入《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

【注释】

[1]4至德二年应为757年。

[2]5至德二年应为757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