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篇 寻师问祖(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帝不领旨。祖于是月十九日潜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二日届于洛阳(此用宋僧悟明的《联灯会要》卷二,页二二九)。

这一段记事里,不但添了“真功德”、“廓然无圣”、“对朕者谁”三条问答,并且还添上了详细的年月日!七世纪人所不记,八世纪人所不能详,而十一世纪以下的人偏能写出详细的年月日,这岂非最奇怪的灵迹吗?(参看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页三〇七,论“廓然无圣”之语出于僧肇之《涅槃无名论》。)

这一件故事的演变可以表示菩提达摩的传说如何逐渐加详,逐渐由唐初的朴素的史迹变成宋代的荒诞的神话。

传说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其实禁不住史学方法的日光,一照便销溶净尽了。

达摩的传说还有无数的谬说。如菩提达摩(Bodhidharma)与达摩多罗(Dharmatrata)本是两个人,后来被唐代的和尚硬并作一个人,竟造出一个最荒谬的名字,叫做菩提达摩多罗!于是六世纪还生存的菩提达摩,竟硬被派作五世纪初年(约413)译出的《禅经》的作者了!

又如《传法记》(最澄引的)说菩提达摩曾遣弟子佛陀耶舍先来中国。《历代法宝记》也记此事,却把佛陀耶舍截作两人(见敦煌唐写本)!这真是截鹤之颈,续鸭之脚了!

1927年8月21日

书《菩提达摩考》后

我假定菩提达摩到中国时在刘宋亡以前;宋亡在479年,故达摩来时至迟不得在479以后。我的根据只是道宣《僧传》中“初达宋境南越”一语。

今日重读道宣《僧传》,在《僧副传》中又得一个证据。传中说僧副是太原祁县人,**定静,游无远近,裹粮寻师,访所不逮。有达摩禅师,善明观行,循扰岩穴,言问深博,遂从而出家。义无再问,一贯怀抱,寻端极绪,为定学宗焉。

后乃周历讲座,备尝经论,并知学唯为己,圣人无言。齐建武年,南游杨辇,止于钟山定林下寺。……萧渊藻出镇蜀部,遂即拂衣附之。……久之还返金陵……卒于开善寺,春秋六十有一,即[梁]普通五年也。

齐建武为西历494-497。梁普通五年为524。僧副生时当464年,即宋孝武帝末年。建武元年他才有三十岁,已快离开北方了。故依据传文,他从达摩受学,当在二十多岁时,约当萧齐的初期,西历485-490之间。其时达摩已在北方传道了。

以此推之,达摩到广州当在宋亡以前,约当470年(宋明帝泰始六年)左右。他在南方大概不久,即往北方。他在北方学得中国语言,即授徒传法,僧副即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人。

他当520年左右还在洛阳瞻礼永宁寺,可见他在中国约有五十年之久,故虽隐居岩穴,而能有不小的影响。他大概享高寿,故能自称一百五十岁。

1929年9月30日

又记

道宣在“习禅”门后有总论,其中论达摩一宗云: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番其口慕,则遣**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两轮,帝纲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诵语”二语,是指他的学徒虽众,真能传道的很少。“遣**”是指壁观,“罪福两舍”是指他的四行。“详夫”以下不是单论达摩,乃是合论僧稠与达摩两宗,故下文云:

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

“念处”是禅法的“四念处”。僧稠传的是印度小乘以下的正宗禅法。达摩只有壁观而已,已不是正统了。道宣是律师,故他论中推崇僧稠及南岳、天台一派,而对于达摩一派大有微词。

1929年9月30日

又记

《慧可传》中明说“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这可见达摩死于东魏天平(534-537)以前,其时尚未有北齐。北齐开国在550年。故今本《续僧传》传目上作“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这“齐”字是错误的。

1929年9月30日

(原载1928年6月《现代评论》第3周年增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