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寻师问祖(第1页)
第三篇 寻师问祖
菩提达摩考
(中国中古哲学史的一章)
菩提达摩的传说在禅宗史上是一件极重要的公案。禅宗尊达摩为初祖,造出许多无稽的神话,引起后来学者的怀疑,竟有人疑达摩为无是公、乌有先生一流的人。我们剔除神话,考证史料,不能不承认达摩是一个历史的人物,但他的事迹远不如传说的那么重要。
记载达摩最早的书是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此书成于东魏武定丁卯(西历547),其中记达摩的事凡两条。其一条云:
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绿君亭本,卷一,页二十一)
其一条云:
永宁寺,熙平元年(西历516)太后胡氏所立也。……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同上本,卷一,页一以下。)
杨衒之著书的时候,距此寺被毁之时不远,他与达摩可算是先后同时的人,此其可信者一。那时未有禅宗的传说,杨氏无伪证的必要,此其可信者二。故从杨氏的记载,我们可以承认当日实有菩提达摩,“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称年一百五十岁。
永宁寺建于熙平元年(516),至孝昌二年(526)刹上宝瓶被大风吹落;建义九年(528)尔朱荣驻兵于此;明年(529)北海王元颢又在此驻兵。至永熙三年(534),全寺为火所烧,火延三个月不灭。依此看来,达摩在洛阳当在此寺的全盛时,当西历516-526年。此可证《景德传灯录》所记达摩于梁普通八年(527)始到广州之说是不确的了。
记达摩的书,《洛阳伽蓝记》之后要算道宣的《续高僧传》为最古了。道宣死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他的《僧传》续至贞观十九年(645)止。那时还没有禅宗后起的种种传说,故此书比较还算可信。道宣的《达摩传》云: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
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卷十六)
以下述“四法”与“壁观”,末云:
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语,卷传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载。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这篇传与《洛阳伽蓝记》有一点相同,就是说达摩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最不同的一点是《洛阳伽蓝记》说他是波斯国胡人,而此传说他是南天竺婆罗门种。此可以见传说的演变,由“起自荒裔”的波斯胡,一变而为南天竺婆罗门种,再变就成了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了!
然道宣所记,有几点是很可注意的。
(1)此传说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可见他来中国时还在宋亡以前。宋亡在西历479。此可以打破一切普通八年(527)或普通元年(520)达摩到广州之说。假定他于479年到广州,“末又北度至魏”,到520年左右他还在洛阳瞻礼永宁寺,那么他在中国南北共住了四十多年,所以他能在中土传授禅学,自成一宗派。此说远胜于“九年化去”之说。
(2)此传说他在本国时“冥心虚寂”、“定学高之”;又说他到中国后,“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又说他的“定法”、“壁观”。大概达摩确是一个习禅定的和尚,故道宣把他引入“习禅”一门。《洛阳伽蓝记》说他见了永宁寺便“歌咏赞叹,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这又可见他虽习禅定,却决不像后来中国禅宗里那种“呵佛骂祖”打倒一切文字仪式的和尚。
(3)此传中全无达摩见梁武帝的故事,也没有折苇渡江一类的神话,可见当七世纪中叶,这些谬说还不曾起来。达摩与梁武帝问答的话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
(4)此传记达摩的结局云:“游化为务,不测于终。”此可见七世纪中叶还没有关于达摩结局的神话。同传附见《慧可传》中有“达摩灭化洛、滨”的话,但也没有详细的叙述。记达摩的终局,当以此传为正。《旧唐书·神秀传》说“达摩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已”。此为后起的神话。《洛阳伽蓝记》记宋云事甚详,也不说他有遇达摩的事。八世纪中,东都沙门净觉作《楞伽师资纪》(有敦煌唐写本),其中记达摩事尚无遇毒的话。八世纪晚年,保唐寺无住一派作《历代法宝记》(有敦煌唐写本),始有六次遇毒,因毒而终的神话。此亦可见故事的演变。
(5)道宣记达摩的教旨最简单明白。传云: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
这是总纲。
然则入道多途,要惟二种,谓理行也。
何谓“理入”?
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同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