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论禅的方法(第3页)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可以同潘时举所记相参证。
(十三)朱子与吴寿昌谈禅
(吴)寿昌问,鸢飞鱼跃,何故仁便在其中?
先生良久微笑曰,公好说禅,这个亦略似禅,试将禅来说看。
寿昌对,不敢。
曰,莫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么?
寿昌又不敢对。
曰,不妨试说看。
曰,“渠今正是我,我且不是渠。”(适按,此是洞山渡水见影偈)
曰,何不道“我今正是渠”?
先生问寿昌,子好说禅何不试说一上?
寿昌曰,明眼人难谩。
先生曰,我则是异于是:越明眼底,越当面谩他。
先生问寿昌,子见疏山(原稿此处空四格),有何所得?
对曰,那个且拈归一壁去。
曰,是会了拈归一壁?是不会了拈归一壁,寿昌欲对云“总在里许”,然当时不曾敢应。会先生为寿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执笔视寿昌曰,会么?会也不会?寿昌对曰,总在里许。
吴寿昌,字大年,邵武人。有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所闻录。(《语类》百十八,二四——二五)
禅宗的方法——道不可告,告即不得一
苏辙《栾城集》十八有“筠州禅师得法颂”,有序,记省“晚游净慈本师(大本)之室”,苦思“口吞三世诸佛”语,“迷闷不能入。……‘既而礼僧伽像,醒然有觉,知三世可吞,无疑也”。序文说:
……住高安圣寿禅院。予尝从之间道。曰:“吾师本公,未尝以道告人,皆听其自悟。今吾亦无以告子。”予从不告门,久而入道。乃为颂曰:
道不可告,告即不得。以不告告,是真告敕。香严辞去,得之瓦砾。临济不喻,至愚而悉。非愚非瓦,皆汝之力。……
此即所谓“不说破”。
子由谪高安在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此颂与《筠州圣寿院法堂记》(元丰四年六月)大概同一时代。
省死在绍圣三年(1096),年五十五。见子由的《逍遥禅师塔碑》。(《后集》廿四)
朱子四字诀
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答汪尚书》,甲申十月廿三日,隆兴二年,1164,朱子三十五岁)
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李方子录,戊申以后,淳熙十五年,1188,朱子五十九岁)
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廖谦录,甲寅绍熙五年,1194,朱子六十五岁)
看《语类》十一,一七下盖卿甲寅记,百廿二,一,伯羽记。
某块坐穷山,绝无师友之助,惟时得钦夫书问往来,讲究此道。近方觉有脱然处。潜味之久,益觉日前所闻于西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幸甚幸甚。恨未得质之高明也。(朱子三十一岁时——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往延平谒李侗,“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而后去。”他三十三岁——1162——又住西林院)
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所争毫末耳。然此毫末却甚占地步。今学者既不知禅,而禅者又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劄着痛处。亦可笑耳。(《续集》五《答罗参议》,此书无年月,但王白田编在乾道二年丙戌,1166,——朱子卅七岁时,似不误)
李侗有《与罗博文书》(《王谱》一上,二一——二二)(原稿至此为止。——编者)
(据《胡适手稿》第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