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禅学古史考(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鸠摩罗陀、马鸣僧伽斯、那胁比丘

《庐山经》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叶阿难、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无可考外,其余九人都见于《付法藏因缘传》及僧祜所记两种萨婆多部世系之中,列表如下:

大迦叶本是外道,后归佛教。阿难是佛的忠实信徒。据《阿育王传》四,末田地是阿难弟子,后来在罽宾传教。这几个人大概多是前五世纪上半的人。

优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后的人,其年代当纪元前四世纪。《阿育王传》说他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的年代,经近世学者考定,他即位约当纪元前273年,死时约当前232年。优婆崛似乎在他之前。慧远序《禅经》云:

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慧观序中与此略同,也说五部之分起于优婆崛。僧祜记萨波多部《十诵律》六十一卷的缘起云:

昔大迦叶具持法藏,次传阿难,至于第五师优波崛,本有八十诵。优波崛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自兹以下,师资相传五十余人。……(《出三藏记》三)

五部即:

(1)萨婆多部(sarvātivada),律为《十诵律》。

(2)昙无德部(Dhārmagupta),律名《四分律》。

(3)弥沙塞部(Mahisásaka),律名《五分律》。

(4)迦叶毗部(Kásyapiya),律与《五分律》同。

(5)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即犊子部,其律即《摩诃僧祗律》。

优婆崛虽是《十诵律》的创始人,他又是一个大禅师。诸书说他“坐禅第一”;又记他感化**女婆须达,用的理论即是后世所谓“不净观”。《付法藏传)三记他少时,商那和修教他“系念”之法:

若起恶心,当下黑石;设生善念,下白石子。……渐渐修习,白黑正等。至满七日,心转纯净,黑石都尽,惟有白者。

这也是禅法的方便法门。

婆须蜜,亦作筏苏蜜咺罗(vasumitra),译言世友,或作天友。据《俱舍光论》,他是佛死后三百年时人,著有《众事分阿毗昙》。又《异部宗轮论》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轮论述记》称他是佛灭度后四百许年时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记集》十收有《婆须蜜集序》,却说婆须蜜是佛的及门弟子,佛死后他教化周女石国,槃奈国。此说似不可信。婆须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萨婆部大师世友大概是纪元前二三世纪的人。

胁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胁不至席,故有此名。据鸠摩罗什译出的《马鸣菩萨传》(《藏》九),胁比丘是马鸣之师;僧祜所记萨婆多部两种传授表,也都说马鸣直承胁比丘。《付法藏传》则说胁比丘传富那奢,富那奢传马鸣。

马鸣是佛灭度后五百年时人,当西历第一世纪。他先是外道沙门,后归佛教。他有文学天才,为大乘佛教的大诗人。

鸠摩罗陀,亦作鸠摩罗逻多,译言童首,亦言童受。僧睿序《成实论》云:

《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畅作《诃梨跋摩传》(《出三藏记》十一),说与此同。诃梨跋摩既是佛死后八百九十年时人,则罗陀是4世纪人,或生于3世纪,而死于4世纪。

我们现在可以把古代传说里的禅学传授者,列为一个总表如下:

西历前五世纪——大迦叶阿难末田地

前四世纪——优婆崛

前二三世纪——婆须蜜

纪元前后——胁比丘

一世纪——马鸣

二世纪——僧伽罗叉

三四世纪——鸠摩罗陀

四世纪——富若蜜多罗达摩多罗富若罗婆陀罗

四世纪末尚存——佛大先——佛陀跋罗陀(死于429)

佛大先——智严

佛大先——沮渠京声(死于455以后)

(原载1928年8月10日《新月》第1卷第6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