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古史考(第2页)
284年,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的全文。
第五世纪的初期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各种禅经。(约在404)
佛驮跋陀罗在庐山译《达摩多罗禅经》。(约在410)
曇摩蜜多在建业译《五门禅经》。(约在450)
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禅法逐渐输入中国的历史。安世高等译的书,都很简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经》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经》有道安的注及陈慧等的注本。法护译的是僧伽罗叉的全文,但其书远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乱,似乎不很流通。故五世纪初年慧远作《禅经》序云: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即鸠摩罗什,Kumarajiva)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篑。
故其时僧睿序罗什所出《禅经》云:
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
以此推知禅法之推行是五世纪以后的事。五世纪初期,北有罗什,南有慧远,其所出诸书又都是提要钩元的书,故印度的禅法遂稍稍流行于中国。
据近代学者的考证,释迦牟尼大概生于纪元前六世纪(约560),死于前五世纪(约480)。故鸠摩罗什时代上距释迦不过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远”。这八九百年中的传说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总稍胜于后世的种种传法说。故我们研究印度禅学的传授,应该先研究这些较古的史料。
佛教的禅法的来源很古,《奥义书》(Upanishads)中已有禅定之法,其名为“瑜伽”(Yoga)(看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页三九一五二)。此种书在佛教产生时已成为很有势力的经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响。数论一派(Sānkbya,印度六家哲学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后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故其学派即称瑜伽(看忽滑谷快天同书上,页六六——八四)。
佛教之禅法也名为“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故法护译的僧伽罗又的《修行道地经》序题:
《瑜伽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
故庐山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序末说: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僧祜记录此经,也说:
《禅经·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一名《不净观经》,凡有十七品。
可见僧伽罗叉的书,和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合作的书,都叫做《瑜伽遮罗布迷》(Yogāchārabhūmi)都可译作《瑜伽师地论》(《高僧传》二,《佛陀跋陀罗传》,他译有《修行方便论》,本不称“经”也)。
南条文雄的“明藏目录”于《道地经》下注原名为Mārgabhumi。
又于《修行道地经》下注原名为Karyāmārgabhūmi。
又于《达摩多罗禅经》下注原名为DharmataraDhyana-sutrā。这都是出于臆测的,全没有根据。
这个书名关系不小。我们因此可以知道这时期的禅法上承《奥义书》,中间与外学胜论派及瑜伽派相关,下接唯识宗的瑜伽师地。
汉、晋时代译的许多禅法书之中,从不提及无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无著弟兄的时代很晚,其年代约在第四或第五世纪。Péri说他们的年代在280至360之间,似乎还过早(参考Eliot,HinduismandBuddhism,Vol。Ⅱ,P。65)。他们不过是“瑜伽遮罗”的后起之秀。试取无著的《瑜伽师地论》(玄奘译本)与法护,罗什,佛陀跋陀罗诸人译的各种《瑜伽师地论》相比较,便可知道他们的内容大致相同,演变的线索也很明显。不过无著所造更多烦琐的分析,遂成为唯识的烦琐哲学。更进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
在中国方面,赖有中国古代思想的抵抗力,这种烦琐的分析同中国人的头脑不能相容。中国的文字也不配玩这种分析牛毛的把戏,故五世纪以下的禅学趋势便是越变越简单,直到呵佛骂祖而后止!中间虽有玄奘、窥基的大卖气力,而中国思想终走不上唯识的烦琐哲学上去;虽有不空、金刚智同许多帝后的提倡,而中国居然不曾堕落成为真言宗与喇嘛教的国家。
这两种趋势可以表示如下:
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我们现在要研究古禅学的传授略史。庐山译出的《禅经》有小序云: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此是佛大先的口气,故有达摩多罗而无佛大先自己。我们应该先考定佛大先的年代。
佛大先即佛陀斯那(Buddhasena)。《禅要秘密治病经》有后记云: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成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忆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455),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浚为檀越。(《出三藏记》九)
据《开元释教录》四:
安阳侯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从弟……少时尝度流沙,到于填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安阳从之咨问道义。……以茂虔(即牧犍)承和年中译《禅法要解》一部。
《高僧传》二《昙无谶传》后附《安阳侯传》,也说他从于阗、高昌东归,回到河西,即译出《禅要》。又说:
及伪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初出《弥勒》《观世音》二观经。……后竹园寺慧浚尼复请出《禅经》。安阳既通习积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沮渠王国被灭时在承和七年,当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其译《禅经》,在宋孝建二年(455)。《开元录》记载有误。也许他在河西,曾译初本;后在南方受请,又重译一本,故十七日而译成。沮渠蒙逊开国在401年;《僧传》说安阳侯少时在于阗见着佛大先,大概佛大先当四百年时还生存。
此说颇多傍证。《高僧传》三《智严传》中说:
智严……周流西国,进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渐染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
智严与佛陀跋陀罗同回中国,《僧传》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