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序言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此类育儿指南还存在一个问题:其提供的大多数建议仅仅来源于作者当时的念头,并精挑细选一些案例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它们很少提及对其理念的科学研究。的确,你在自家附近的书店里可以逐一阅览整整一架子的育儿类书籍标题,却丝毫意识不到对于各类育儿手段已经有过大量的科学调查。

我发现有些读者十分怀疑“研究显示”某某事实这样的说法,对此我深表理解。首先,把这句话当口头禅的人通常不会告诉你他们到底指的是什么研究,更别说该研究是如何展开或其发现有多大意义。于是那个令人生厌的问题再次出现:如果一位研究人员声称已证明对孩子做X比做Y更有效,那么我们就会立即想问:“你所说的有效指的是什么?你是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做了X会让孩子过得更好?会让孩子更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还是说X更能让孩子盲目顺从?”

和某些家长一样,某些专家似乎只对最后一个问题感兴趣。他们将成功的养育模式定义为让孩子听话的任何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的焦点仅限于孩子如何表现,而无视孩子对服从某个既定要求的感受,或者就此而言,无视他们如何看待强迫自己听话的人。这么衡量家长干预行为的价值,是很不靠谱的。有证据表明,如果用更有意义的标准去衡量,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有效”的养育技巧通常不那么成功;孩子对表现乖乖的承诺往往是肤浅的,因而通常也只是暂时的。

不过这还远远没有结束。问题不仅在于用让孩子服从来衡量养育策略时,我们错失了很多事情,而是服从本身就不可取。孩子表现过于乖顺并不是一件好事。例如,研究人员曾在华盛顿特区跟踪调查学步儿到5岁,发现“经常性的顺从往往导致适应困难症”。相反,“对家长权威表现出一定抵抗”可能是一个“好现象”。另外两位心理学家曾在《儿童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里描述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叫作“强迫性顺从”:孩子对家长的畏惧会导致他们刻不容缓、不假思索地听从家长的话。对于过分需要讨好并服从成人而导致的情感后果,许多心理治疗专家也曾发表评论,他们指出,表现超级乖顺的孩子会按照家长要求的去做,会变成家长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但代价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识。

可以说,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但即使达到所谓的自律目标也远非其吹嘘的那样美好。强迫孩子内化我们的意愿和价值观,他们因而会做到、甚至我们不在场时也能做到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这并不一定就更好。试图培养孩子的内化或自律性,意味着试图遥控指挥孩子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毕竟,孩子出于对自己判断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为,与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前者会直接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为独立思考的人。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确实想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能够独立思考、刚毅自信、坚守美德。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抗拒霸凌、抵御同伴压力,尤其是牵扯到性和毒品的时候。但既然家长意识到了孩子不能做“他人意见的牺牲品”,我们就必须教育他们“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换句话说,如果家长在家里器重孩子的乖顺,那么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芭芭拉·克劳罗索(BarbaraColoroso)指出,她经常听到一些青少年家长抱怨:“他以前多好啊!那么乖,彬彬有礼,穿衣服干净整洁。可你看他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就此,她如是解释道:

孩子在很小时,你告诉他该怎样穿衣服、该怎样做、该怎样说话。他已经习惯听别人的话……他没有变,他仍然在听从别人的指令,问题是,这个别人已经不再是你,而是他的同龄人。

***

我们越致力于长远的养育目标,事情就会变得越复杂。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任何目标都可能令人反感:很少有什么品质重要到我们可以为实现它们而牺牲一切。或许更明智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在相反的品质上取得平衡,他们会成长为既独立自主又关心他人、既充满自信又乐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人。同理,有些家长坚称,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确立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认同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好准备,很有可能孩子做出的选择和拥戴的价值观,跟我们的完全不同。

对长远目标的考虑会引导我们走向任何方向,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怎样思考这些养育目标,我们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它们应该是我们的试金石,即便只是让我们不落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陷阱,抵抗层出不穷的**:想方设法令孩子服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这项任务中出现的挫败感和挑战感深有体会。有时我的如意算盘会落空,我的耐心会耗尽,我只想让孩子乖乖听我的话。当孩子在餐厅里尖叫时,我很难遵守心中的那幅伟大蓝图。因此,有时很难在忙乱的一天里,或感到不那么体面的冲动时,还想得起来我们自己要做怎样的人。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有些人将那些更有意义的养育目标——例如,试图成为或试图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好人——斥之为“理想主义”,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但这恰恰意味着我们应该有理想,否则我们一文不值。理想不一定意味着“不切实际”。事实上,有足够的实际与道德方面的理由说明,关注长远目标强于仅仅注重短暂顺从,关心孩子的需求强于仅仅考虑我们的要求,关注孩子全面身心强于仅仅看重其行为。

我将在本书中讨论:为何从习以为常的实施手段转向并肩协作会如此有意义。诚然,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许多人都受制于“实施”技巧,利用惩罚和奖励迫使对方乖乖就范,但当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养育理念出现时,我们的反应就不能只是说“咳!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包括我们是想让孩子成为听天由命的人、还是试图将事情做得更好的人?

这的确是颠覆性的理论。它颠覆了我们所接收的常规养育忠告,挑战了让孩子对我们言听计从的短视征服手段。我们当中有些人会开始思考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或许甚至还会对自己童年承受的养育行为产生疑问。

本书的主题并非局限于管教,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如何看待和感受他们。本书旨在帮助你与自己最好的直觉重新联结,重新确认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睡衣已经穿好、作业已经写完、手足之间的拌嘴也最终平息下来之后。本书请你重新思考你对亲子关系最根本的设想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本书会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以取代我们有时为规范孩子行为、逼迫他们成功而禁不住使用的养育技巧。我相信这些替代方案有不错的概率,会帮助孩子成长为好人——我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好。

人性贵于世间所有规则。

——让·皮亚杰

道德成长的根基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艾尔菲·科恩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鲁道夫·史泰纳

[1]即便是某些较好的育儿书籍,提倡对孩子合理尊重的养育手段,但看上去仍令人觉得滑稽。例如,它们不仅建议我们使用“反思式聆听”以确保孩子知道自己在被倾听,并且声称这种技巧似乎拥有立竿见影的神奇力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