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2页)
我们不要对孩子过多且不必要地说“不”,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排和需要就不重要,它们也重要,但不至于重要到令我们无缘无故约束孩子、禁止他们尝试做事。其实说到底,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都挺不方便的,尤其是当你想要做好。如果你不愿放弃任何自由时间,如果你想让你的房间保持安静和整洁,那么你或许应该考虑改养热带鱼。
有些家长认为剥夺本身就是可取的:“孩子必须习惯于受挫,不妨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这些家长采用这种论调美化自己的“不”,掩盖其真正的原因。但任何持此论调的人只需观察一下,即使在家长尽量说“是”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最终经历的挫折也不少;孩子们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如何面对限制,面临自己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事实。孩子不需要家长通过本来可以说是却说不的方法来增加这样的场合。另外,帮助孩子准备应对“真实世界”挑战的最佳手段,是让他们经历成功和喜悦,人不会因为童年时被故意制造不愉快而变得更有能力应对不愉快。
除了想让孩子感觉他们自己有能力、让他们享受探险世界、让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即使没能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以外,还有一个限制我们说“不”的实际理由。执行一系列永无止境的禁令是很难做到的,这会产生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我们会感觉被迫退让、最后让孩子随心所欲,结果就是我们在真正必须设定界限的时候孩子不再拿我们当真;另一方面,我们会拒绝变通,因而花大量时间与孩子处于冲突状态,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度的不愉快。我的建议是:明智地挑选你想打的架。
当然,问题并不只在于我们说是或不的次数;每种反应在某些情境下都可能是不明智的。家长既可能习惯于拒绝孩子请求,也同样容易屈从于孩子的每个要求:“算了!你就把饼干吃了吧。”[5]有时我们会出于懒惰而妥协,反正让孩子随心所欲更省事儿,尤其是当我们对如何处理孩子提出的请求——有时候简直是不屈不挠——感觉无助、迷惑和受挫的时候。
最关键的点,在于我们决定的理由,以及我们乐于提供指导、支持孩子选择、甘心陪伴孩子的程度;这些比只是说是或不更富有挑战性。我所说的这些或可称为正念型育儿(mindfulchild-rearing),与自动型育儿完全相反;这需要家长巨大储量的关注和耐心;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我们质疑自己被养育的方式。
显然,我们不可能仔细照顾到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不可能想通每个反应会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当我们感觉负担过重时。但即使我们不能时刻做到,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努力做到。总而言之:如非万不得已,请勿说不;思考你所说的每句话的理由。
12。不要死板
愚蠢的始终如一是无效养育的标志(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在特殊日子里豁免规则、偶尔不遵守上床时间、某些情境下放宽在客厅吃东西的禁令。明确告诉孩子这只是个例外,而不是常规;但不要因为害怕打破先例而不敢做一个灵活变通、应变自如的家长。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如何做出反应。任何行为都应置于背景音乐里去理解,都是具体情境和具体原因导致的;要考虑到孩子也许今天不舒服,或者可能你今晚感觉耐心不足。此外切记,那些最爱抱怨家长缺乏灵活性的孩子——听着像是律师在极力申诉减刑理由——恰是因为他们的家长爱用惩罚手段。相反,当我们以解决问题而非惩戒违法的态度看待问题时,很神奇,所有的人都不再紧张,不再步步为营,不再有压力坚持对正义的统一定义(“只要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予以那个反应……”)。不使用惩罚手段,也会让家长腾出精力针对每个孩子给予不同反应,而不是惹得孩子愤怒控诉家长偏心眼儿。公正对待子女并非意味着永远平等对待,一旦没有人关注该实施什么惩罚时,灵活变通也就非常容易做到了。
很多人观察到,当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时,他们通常会做得更好,这我同意;但这也容易做得过火,或者更确切地说,会容易忽视孩子也会有比预测性更重要的其他需求。生活在总能预测到不愉快的环境中又有什么价值呢?比如生活在一个过度管制的家庭里,孩子准知道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只是被有条件地爱。重点并不在于孩子是否知道该期待什么,而是他们是否觉得期待到的东西有道理。
最后,除了情境或孩子的差异以外,还有家长的差异。如果妈妈和爸爸对垃圾食品和熬夜的标准存在分歧,孩子会迅速判断出该征求谁的意见,甚至会知道如何挑拨离间。但我要重申,我们很容易过火或错误地应用育儿指导所呼吁的家长一致性。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保持统一战线”,但正如爱丽丝·米勒指出的,这会让孩子感觉好像是两个巨人在联合起来对付他。此外,对于孩子来说,看到成年人之间有时也会发生分歧,是很健康的,有助于强调我们都是人;同时也让我们向孩子演示,人们如何在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会干脆容忍分歧。一旦家长被迫在孩子面前事事达成统一,孩子就学不到这些重要的人生课程,更不用说家长这样做本身就是不诚实的行为。
13。不要匆匆忙忙
我过去时常开玩笑地给低龄儿童家长提这条建议。显然,我们不能永远掌控我们的日程表,即使我们都乐意时间更宽裕一些。但我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周到细致,尽量避免迫不得已使用强迫手段的情况。当时间不够时,家长容易施用控制手段,在公共场合时也一样。这二者联合起来则简直能要人命。
闲暇时(和伴侣一起)坐下来盘算一下,在哪个方面可以改变一下日程表,以减少催促孩子做事的可能性:能不能早起15分钟?可不可以周六去超市?要不要改变一下洗澡时间?避免紧迫,说起来好像不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目标是让孩子感到不慌不忙,从而享受做孩子的乐趣。
另一个好处是:重新安排日程表让你可以奢华地等待孩子结束对抗或抵制,而不必施加威胁或强行你的意愿。如果她拒绝做你已经决定必须要做的事,你可以说:“对不起,宝贝,但你必须穿上外套,外面很冷,我们要走上一段时间。但如果你想等上一分钟的话,也可以,准备好的时候告诉我。”(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对孩子说最后一句话。)如果你后退一步,给孩子一点时间,他们通常会从对抗情绪中缓过劲儿来。不过你要意识到,即使允许孩子决定何时服从,你还是在向他们强加自己的意愿,因此不应该滥用这个技巧。结合本章第二点原则,你应该在认真思考某个要求是否真的没商量,以及为什么没商量之后,再对孩子强调服从。
即使在那些我们稍为匆忙的场合下,注意不要因小失大。傻瓜才会催促一个低龄儿童;因此,此时花点时间、之后多省时间,就很有意义了。儿子2岁时的一个下午在去超市的途中睡着了,如果我用力将其放在购物车里并匆忙跑在超市的过道上,他一定会感到痛苦(而孩子都喜欢有人跟他一样痛苦。——意即他一定会闹得你跟他一样心烦意乱。——译者注)。相反,我选择轻轻地唤醒他,尽管我时间紧迫,但还是花上几分钟静静地和他一起坐在超市里,把他感兴趣的东西指给他看,帮助他渐渐清醒。最后我们终于顺利而快速完成了购物任务。
在整个讨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概括的论点:与其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改变环境往往更加合适。适用于时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空间。锁上大门会保证学步儿童留在院子里,远比恐吓甚至劝说他不要溜达到街上更起作用。总之就是做能阻止问题发生的事。如果你预计孩子很难安静地坐着(比如在餐厅),那就随身带些书、玩具或其他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东西,而不是对孩子施以重负、要求她表现乖顺。
但这是真的。
[1]例如,一次调查要求母亲让4岁的孩子做不那么有趣的事(整理塑料刀叉和塑料勺),而房间里其他玩具对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中一半的母亲被要求在中途离开房间,看看继续留在房间里的孩子是否会独立完成整理任务。结果发现,以“让孩子没有成人监督下听话时间更久一点”为目标的母亲,比那些只是将“此时此刻听话”作为焦点的母亲,更倾向于使用讲道理、利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释、与孩子的互动更富慈爱。她们的行为很奏效:如果母亲心中怀有长期目标,孩子更能全力完成任务。——库钦斯基(Kuski),1984。
[2]一组研究人员这样说: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首要任务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要“更深入地洞察自己看待亲子关系的方式和感受”。当然,下一步就是要利用这种洞察保持并强化亲子关系。这种方法一定要优先于“发出命令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
[3]我这里强调的重点是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期望。许多孩子有特殊需求或者有特定的局限,没有能力达到家长的期望——此时,家长施加再多的压力也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残忍的。在这种孩子身上,传统训育尤其会适得其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请参见格林(Greene)的分析。
[4]不过即使是这种情况,正如玛丽琳·沃森(MarilynWatson)指出的,孩子的本意想造成的伤害也不一定是实际伤害这么严重的后果。她还认为,即使有些时候无法确信孩子的清白无辜,这样做也会促使孩子试图不辜负家长对她的正面印象(私人信件,2004年6月)。
[5]“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好,行吧。”这是我早先描述的另一种不健康模式的镜像,家长先让所有事都过去,然后突然爆发:“行……行……好……好……好……不行!!!”——伴随着惩罚。